厦大青年报总第20
4
期
指导老师:陈怀锋 葛郝锐 王岩芳
主编:李辰
副主编:谢曦
执行主编:陈雅琪
【第一版】
责编:王谦
我的大学生活
记者
/
刘钦鸿 薛熙来 陈俊夫 刘栏箭
罗娅 王玉璇 苏雅霖 杨祎珠
编者按:生活是什么样的?不同的人们对这个问题一定有着不同的答案。但这一次,我们把镜头对准初入大学的2013级新生们,试图描绘他们的生活。
无论在成长的哪个阶段
,一定有一些品质是人们所共有的,那就是爱、坚韧和希望。这也是我们制作这次报道的初衷——我们试图让这所校园的新人从报道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知道自己并不孤独,然后获得前进的力量。
报道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他们在大学的新生活。这里有离家千里的思念,有体验生活后的顿悟,有初来乍到的磨合,有追求梦想的努力,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深……我们相信,就在这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情和催人向上的力量。新的世界需要他们去开辟,而我们也将关注他们的每一步。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报道中出现的姓名皆为化名。
感谢记者刘钦鸿、薛熙来、陈俊夫、刘栏箭、罗娅、王玉璇、苏雅霖和杨祎珠,是他们为我们制作了本版的报道。他们同样是2013级的新同学,有些可能自己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生活。但为了向读者呈现真实的情况,他们把自己的烦恼抛在一边,走到同学身边,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同学们的诉说,记录同学们的故事。这是因为,“反映青年心声,传递厦大文化”从来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努力,让读者可以在这里,读懂厦大。
初入大学:时间开始了
经济学院的陆浩还是第一次住宿舍。这里有欢乐的
夜聊
,有肆无忌惮的玩闹和吐槽,也有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的温馨。欢乐的集体生活以及独立自由、能够自主决定的新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他之前那种急切的想家情绪。虽然有时在遇到困难时还会有点想家,但他也已经不再紧张害怕,反而是一种温暖、一种慰藉。
不过,他也要面对四位舍友不同的生活习惯而带来的烦恼。有的同学习惯早起,闹钟影响了自己的睡眠。对此,他的解决办法是:面对面沟通,在嬉笑怒骂中解决问题。“根据‘宿舍成员大会’的决议,你设闹钟的权利被依‘法’剥夺了,以后将由专人代你履行此项
权力
。”对方马上诚恳地接受了。“不必针锋相对,以平和的心态提出意见,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他总结道。
从山东来到厦大,五花八门的水产品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赵一岚大开眼界。不过,她还是想念老家的馒头
。“
这儿的人居然以米饭为主食,在我眼里这真是需要毅力才能坚持的事!”她说,“现在一看到馒头我就觉得亲切。”
新生活也带来了压力。“以前是社会给了你一个目标—高考,让你去冲击;现在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目标,自己去冲击。”陆浩说。
“高三虽然学业重,但是却很单纯,只要把学业搞好就行,没有太多其他的想法,但现在,
除了
各种各样的活动,还要为各种各样的测评做准备,甚至连人际交往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赵一岚说。大学宽松的氛围让她有点无所适从,“每天早上醒来都不知道新的一天要怎样过。”
正式上课以来,她总觉得
课业很繁忙
,
每天都有很多做不完的作业和事情,但忙碌过后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
经济学院的
刘健
的课业并不繁重,但他上课外的空闲时间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他颇感无奈。“到目前为止,我没有一个周末是属于自己的。”他对记者倾诉道。
同样有这种烦恼的是外文学院的杜瑞雪,她参加了好几个
社团
,结果忙得不可开交。“我现在头都大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每天晚上她都要花两个小时整理自己的内务,废纸和书之类的丢得整个桌子都是。有时她会感到有些迷茫,不知道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
今年开始实行的大类招生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促使着
化学化工学院的
张燕婉
走向独立,但也给她带来了不少烦恼。
“大家现在都比较分散,同宿舍的同学往往不会在一间教室里同时出现,这使我们之间的友谊淡化了不少。”在宿舍里,她总是觉得不知道该和舍友聊什么,只好沉默寡言,一个人面对着电脑发发呆,看着韩剧。
但这种变化也未尝不好,“我需要什么都靠自己了
,
自己生活,自己处理与自己有关的各种事
,
要学会独立了。”人文学院的李定均说。
离家在外的他在生活中变得更加自信与坚强。
在高中,
黄芳妮每天
早上六点二十分就要起床。对她来说,现在的生活显然放松多了。“感觉就像在假期中偶尔去上课一样。”她很怀念前几天练习广播操的日子。她在自己十几天来做过一遍又一遍的广播操的地方,仿佛觉得自己学院的口号依旧在耳边回荡:“厦大法律,响彻寰宇。南强学子,再创佳绩。”
“真的很累,可是我好思念那段时光。我承认在一遍一遍的定型后总有各种各样的抱怨,在一次次做不好后被责备后总是暗自不爽,但是我挺喜欢在一段时间内,目标明确,和大家在一起努力做些什么。”
练习广播操的经历,让她找到了集体的归属感,还让她又感受到了当初的那股奋斗的劲头。
“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环境
与
生态学院的杨云如感叹道。开学一个月以来,她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上课、写作业、练习广播操和参加社团活动上了。她一口气报名了三个社团:绿野协会、登山协会和陶笛社。
一次
周末,她跟着登山协会的小伙伴们第一次去
郊游
,第一次在海边看日出。“特别有意思!”她兴奋地说。
广播操比赛结束后,她就要去参加登协组织的体能训练,每周两次跑步、拉伸。她还很期待登协接下来要举办的骑行、登山等。“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认识有相同兴趣的人,我觉得特别好。”
她还参加过校学生会的面试,只是没有成功。“我去参加组织部的面试,因为有点紧张,所以自我介绍的时候说,学长学姐好,很高兴来面试宣传部,然后学长学姐都惊呆了!”杨云如笑着对记者说,“当时觉得特别丢脸,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挺有趣的。”
杨云如
希望生活能够悠闲一点
。在她看来,大部分
同学还保持着高中
时
学习的状态,让她觉得有些压力
。“
特别是高数课都占不到座位,有时候提前四十多分钟到教室,前五排都坐满了人!
”她
有点无奈
。
陆浩还会怀念高中生活,但他没有因此否定自己现在的生活。他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新和旧本来就是可以相融合的,新的生活会让我变得更成熟、更完美。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人要向前看,步子要迈得大一点。’”
情感:在心灵深处浅吟低唱
对于
大部分同学而言
,大学意味着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虽然一切都是未知的,但其中蕴藏着无限希望
。
然而,
想家的情绪依然不可阻挡地在许多同学心底蔓延。
家在厦门的同学让离家千里的张巧倩艳羡不已。“每次看到他们在周五落日余晖之时拎着一袋衣服回家,
心里就泛起难过的情绪
。”张
巧倩
说。
在家的时候,她时常在午后喝着妈妈泡的清茶,在阳光下悠闲地读着小说。现在,想家的她常常在夜里看小说。张巧倩说:“这样有家的味道,而且这让我常常可以梦到家。”
陆浩在经历一个多月的思家煎熬后,终于在
国庆长假
回到了家里。
临登机前,电话那头的父亲对他说:“家里已经准备好大闸蟹,就等你回来!”瞬间,家的温暖盈满了他的心田。
而来自人文学院的董维桢则认为自己对家已经没那么依恋了。她不会像有些人一样喜欢
在网上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想念
。哪怕偶尔想家时,她更愿意和朋友们发短信,海侃一番。法学院的黄芳妮坦言在进入大学后,自己在一些问题上曾经和父母有过矛盾,“弄得彼此都很不开心”。但后来的协调让他们的关系又走上了正轨。她初高中都是住宿生,大学的她对亲情有了更理性的理解,“相互体谅,坐下来谈比什么都好。”
多个版本的“大学四年必做的事”里,谈一次恋爱几乎都位列其中,这道出了许多青年学子心中那种久被压抑的期许。
“我期待着一场恋爱,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我只是简单的希望一次恋爱就好。”经济学院的刘健说。但他对于能否真正得到爱情表示坦然。“爱情不能强求。爱情是舒适且不尴尬的沉默,我相信我可以找到这个人,也许会很不容易,但不正是因为不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对吧?”
化学化工学院的林正琦也梦想在大学里
找到自己的爱情
。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白马王子”的:“身高178+,长相不要破坏市容即可,但是对我一定要好,要温柔体贴,还要顾家!”她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辣妈正传》里孙俪演的辣妈一样潇潇洒洒,“不因婚姻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她还希望,若干年后可以带着孩子回到校园,一边漫步,一边告诉他爸爸妈妈当年的故事。
同在化院的曾沧海则对高中时代的意中人念念不忘。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追求的脚步。“我今天送了她两箱零食,之前还给她寄过围巾。”曾沧海说
,
“我还是倾向于坚持。”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叶青蓝和男朋友是异地恋。她
经常
晚上要跟男朋友打两三个小时的电话,宿舍熄灯后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机。
环境与生态学院的杨云如的三个舍友都是异地恋。杨云如觉得异地恋挺美好的,但她的舍友却说异地恋很痛苦,因为有时候不开心想有个人在身边说说话,但却没有办法做到;而且,两个人时间的冲突让交流的时间也变少了。
杨云如同样期待爱情。她比较偏向柏拉图式的恋爱,“因为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了,有些感情是靠欲望来维持的,而我不喜欢那种,我觉得惺惺相惜的感觉很重要。”她说。
同学们
依然跟昔日好友保持着联系。高中时,杨云如住在一间10个人的宿舍里,跟大家感情很好,现在也还是会经常联系。十一期间,一个好朋友从杭州到厦门来找她玩,结果遇到了台风“菲特”,不得不改变行程提前回去。“没去鼓浪屿,挺遗憾的。我们还体验了非常拥挤的公交,不过除此之外都玩的很开心!下一次就换我去杭州找她了。”杨云如笑着说。
人们同样期待着建立新的友谊。一件小事则让环境与生态学院的杨云如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看法。因为她在英语分级考试中只考了一级,而舍友都考了更高的级别,她不得不一个人去上英语课。在班上,男生负责人恰好坐在她前面。一开始这位男生没有搭理她,但几天后,杨云如发现,他会很热心地解答她的问题。
“原来他人非常好。”杨云如说。现在她觉得,大家其实都是渴望和别人建立友谊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别人对你好,你要加倍的对别人好。”
经济学院的庄润泽已经跟舍友
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一有时间,她就在宿舍和舍友玩“模拟联合国”,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周末,她会跟舍友去中山路逛街,品尝厦门小吃。她们偶尔还会到福建的其它地方走走瞧瞧。国庆节时,她们就去了南靖旅游,参观了当地“四菜一汤”的客家风情。
管理学院的叶子佩说,大学中每个同学见面的次数实在太少,交流的也少,所以往往都是点头之交。但正是因为这样,她才更加珍惜在大学里产生的友谊。她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随着和同学们慢慢熟悉,她会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在未来,我相信我不会记得我某一次考试的分数,或者我在学习上拿过多少第一名。”说到这里,叶子佩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但是我会记得,我和大学的朋友们为了一个目标一起努力、一起工作、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梦想:多元世界,多彩追求
化学化工
学院
的曾沧海高考分数很高,
但他并没有
顺从父母的心意填报厦大的经管专业,而是选择了自己的理想——生物工程类专业。如今,
顺利进入理想专业的他正在为自己的梦想继续奋斗着。
与曾沧海不同的是,还
有
许多
同学没有进入心仪的专业,
还在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专业继续奋斗。对他们而言,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暂时的放松,而是把大一过成了高四,
为争夺转专业的资格而拼命读书。“到了大学之后,自己成了穿梭于图书馆和自习室之间的学霸”,化学化工学院的林正琦说。“即使疲惫,但是值得
”
。本专业的知识也要学好,于是林正琦把自己空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献给了图书馆和自习室。
“我上大学之前就是想成为一名银行家,所以上大学的时候我一定会修王亚南的双学位,而去王亚南
经济研究院
蹭的第一堂课就让我感到英语无比重要。”林正琦说。她每天早上都去芙蓉湖畔的小广场上读英语,还参加周末社团组织的英语角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强,因两分之差无缘
经济学院、管理学院
,让他整个暑假都在遗憾中度过。而大学的两个月让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生物学,而是喜欢化工和数学。所以,他已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
提高成绩
,然后转去自己喜欢的专业。
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同学对梦想的态度比较平和。很多人认为,活在当下,做好眼前事, 才能享受最美好的大一的青春时光。
“我当初的梦想只是能够考上厦门大学,并不明白自己要选择什么专业。家人说学经管类比较好,我就按照家人的意愿填报了志愿……我觉得我并不着急去想太多以后的事情。”管理学院的叶子佩说。
“很多人都给我提过各种建议,比如出国,考研,托福雅思这些,但我还没有下定决心,”刘健告诉记者
,他
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让自己安定下来,快速地融入大学生活里,找准自己的生活节奏。
那他有什么梦想呢?“我的梦想很简单:活着。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能够是‘好好活着’。”刘
健
说
,
“或许我的生活方式会有所改变,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好活着的梦想应该不会改变。”
【第二版】热点专题
责编:刘旭
【镜扫描】
运动会的“家长里短”
记者
/
朱婧 王晓卓
肖宁双
编者按:木樨芬芳,却少有人知等待绽放的孤独;蝴蝶翩飞,却少有人闻化茧成蝶的艰辛。一年一度的运动会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幕幕精致完美的表演、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赛事,而绚丽背后的故事与心情,汗水与欢笑,同样等待着我们的聆听与分享。
镜头一:广播操与花样表演
第九套广播体操,8节,4分45秒
,
而广播操比赛训练负责人及参加广播操比赛的大一新生们却为之付出了一个多月的努力。每天晚上,甚至是早晨和中午,总能看到他们辛苦训练的身影。
训练是艰苦的,对于负责训练的学生会成员而言更是多了几分责任。
他们经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宿舍。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很多时候都是“一心两用”,做好万全的安排才能不拖延、不落后。
“虽然训练真的挺累,压力也很大,但是能和大家在一起共同进步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人文学院体育部部长杜晗瑜这样说。
除了广播操表演之外,开幕式的花样表演同样备受瞩目。
外文学院的花样表演队员都是女生,看上去似乎训练更加容易,其实不然。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磨合才能保证整个队伍的动作做得有震撼力。“大家动作都做得不整齐,本来挺好看的动作,一起做就很难看。”练花样的陈同学苦笑说,学姐当初无数次调侃她们整个队伍是“挺进的一大波僵尸”。
经济学院作为
人数众多的
大院,花样表演的队伍明显更加庞大,动作也设计得更为复杂,甚至有男生把女生托举起来的动作,让四周围观的群众看得直发出惊呼声。虽然看起来很悦目,却苦了经济学院花样的男生们。其中一位男生说自己每次训练后累得都直不起腰来:“得把女生举起来,虽然不需要像排头那样举到肩膀上,但也够辛苦了。”
广播操和花样的训练是劳累而辛苦的,但也是参与训练的同学们一份宝贵的回忆。这是他们进入大学后除军训外的又一次吃苦的经历。相信经过辛苦的集体训练,大家更加懂得何为团结,何为坚持。就如
在广播操比赛前夕,建筑与土木工程
学院
的余浩然鼓励新生们时说的那样:“就像你们的高三,虽然最苦,但之后回忆起来却是最宝贵最团结的一段时光。”
镜头二:运动员
运动会的赛场上永远不会缺乏夺冠时的欢呼,红色塑胶跑道却常常掩埋起未夺冠者的轻悄叹息。
如果说速度有快慢,水平有高低,但运动员们热爱体育的心却是没有差别的。参加了
400
米,1500米,30
*
60接力赛的孙小龙因为报名之后得了肠炎,一直未能正常参加训练,导致比赛结果不尽人意,深感遗憾。他感叹:“因为是刚出院,长时间没有系统的训练,比赛前就感觉力不从心了。”但同时,他也豁达的表示“并不追求一定要跑第几,就是很喜欢体育,喜欢比赛时相互竞争的感觉,喜欢尽全力去奔跑。”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参加了
400
米及4
*
400院旗接力比赛的李同学获得了400米第三名,院旗接力第六名的好成绩,但在她心中,获得好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很激动,其实对获奖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是跑的时候听到好多同学跟我喊加油,特别感动,感觉再累也值得了。而且运动员们都很努力,所有人都为一个目标努力的感觉非常好。很开心能和大家一起努力拼搏,也很高兴在付出努力后有了收获,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也希望更多的人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积极锻炼身体,体会到体育精神的精髓。”
获得本科生男子组跳高第二名的刘冀翱
也
表示了对同学的感谢。“体育中心的部员们每次都会陪着我们一块训练,非常辛苦。我觉得他们真的也为这次运动会做了很多。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来参加运动会,不管是当运动员、观众还是后勤人员。”取得优秀的结果固然让人兴奋,训练过程中的苦与乐更值得人回味。“像这样需要很多人一起协作的事情,非常能够让大家增进感情。”刘冀翱说。
也许在长长跑道上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从来不是运动鞋与沥青粒摩擦的速度,而是比赛前与对手的彼此鼓励,是比赛中耳边从未间断的声声呐喊,是比赛后在终点等待着的温暖拥抱。而这些,经过时光的酿造,在多年后将会成为我们对集体、对团结最完美的诠释。
结语:
我们会记得三天里听到过的广播稿,但也许我们不会记得主席台上朗诵广播稿的同学们有过的声嘶力竭;我们会记得各项比赛的赛况,但也许我们不会记得负责计分的同学脚步里有过的沉重;我们会记得冲过终点线时运动员脸上的一抹意气风发,但也许我们不会记得跑道边拿衣送水的后勤人员抹去额角汗水的姿势;我们会记得开闭幕式的精彩纷呈,但也许我们不会记得参加表演的同学们有过的倦容……我们一定会记得这场为期三天的运动会,但也许我们不会记得运动会背后的故事。
诚惶诚恐时奔赴的一门考试,欢声笑语里欣赏的一场演出,加油呐喊中守候的一次运动会……当我们也两鬓苍苍,回忆青春时,这些也许就是学生时代里透着青涩稚气的符号。关于运动会的家长里短,一样的精彩,一样的回忆有味。
【人物特写】
黄彦烜:青春在空中飞扬
记者:
关镇海 李若尘
导读:厦门大学第48届校运会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亲切的脸庞、霸气的眼神、还有胸前耀眼的“福建”二字,这些都让他在本届校运会上留下特别的一页——他就是黄彦烜。
以7.46米的成绩打破校男子跳远的记录并摘得三级跳冠军;带领管理学院勇夺4*100米接力、4*400持院旗接力、30*60迎面接力三项接力赛的冠军。他不只是一个体育特长生,更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他肩负着全院师生的期望,帮助学院以
421.5
分夺得总分第一
。校运会结束以后,让我们走近黄彦烜,揭秘属于他的故事。
“输什么都不能输气势”
沙池外二十多米,我们能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在淡定从容地活动筋骨。不久之后,随着红旗的挥下,传来一声大吼。演武场中的目光聚集在沙池附近。仿佛一道红色的闪电飞快地向前劈去——黄彦烜于跳板处猛地跃起,如大鹏展翅般用力摆动双臂,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落地瞬间铲起一浪烟尘。
这是他在校运会的首次亮相。虽然第一跳被判犯规,但他跃起的身姿、绷紧的肌肉和让人叹为观止的滑翔,还是给在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跳出于稳定的考虑,他提前了半米起跳;在第三跳中他终于发挥出了高水准,并凭借此跳打破了厦门大学由曾志荣创造的、尘封25年的记录7.41米。
谈到发挥出色的原因,黄彦烜将现场气氛也纳入其中。他会在起跳前大吼一声,既为自己壮胆,也将现场观众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
“
即使跳得不好,也要把气势展现出来,输什么都不能输气势!
”
在4*400米院旗接力赛中,他没有像部分学院队员一样选择将院旗卷起,而是将院旗高举,任其随风飘扬,洋溢出争胜的霸气。
“我必须对得起他们的努力”
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黄彦烜一直都在强调“对得起”三个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同学、对得起观众、对得起集体。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包含着体育人的素养和黄彦烜对于体育的热爱。
在校运会的跳远比赛开始之前,黄彦烜给自己定的目标并不只是简单的拿冠军,而是争取破校记录,这也使这次校运会对他而言更具有挑战性。“毕竟自己练体育也有8年了,必须得拿出自己正常的水平来征服观众。”赛场上的他,每一次起跳都全力以赴,每一个冲刺都奋勇向前,用严谨认真的体育态度去给观众展现一场视觉盛宴,“作为运动员,我们最起码要对得起自己的观众。”他笑道。
“对得起”三字,对于他和他的队友来说,也有特殊的意义。校运会准备阶段,身怀“绝技”的他主动请缨,充当起教练的角色,把自己所掌握的一些诀窍传授给参与跳远比赛的同学。赛前一个月,他一周带领着同学练四次,每次训练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从起跳发力到助跑冲刺,从步点到身体素质训练,每一次
他
都认真对待,追求动作的完美。“同学辛苦过来训练,我必须得对得起他们的努力。”他享受着这个过程,也正是他负责的态度和高度的热忱让他逐渐成为了团队里的核心人物。
“我自己选择的路,不会后悔”
八年的光阴和奋斗,黄彦烜从一个稚嫩的小学五年级的体育生成长为如今的国家级健将,一路的艰辛,唯有他自己清楚。
“刚开始的半年是最苦的,40多度的田径场,顶着毒辣的太阳,我们从2点开始练习短跑,晒得像黑炭一样。”他回忆道,刚开始接触体育,虽然有身体协调性差、家里人的反对、入选几率小等各种因素困扰,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感觉兴趣不在读书,就是喜欢体育竞技,明知道很累也会走下去。”练短跑的五年里,他最难忘的是他的第一任教练,“她的训练风雨无阻,无论是台风过境,还是学校被淹,都没有停止过。”他最感自豪的一件事就是自己训练8年以来没有吐过一次。
魔鬼式的训练让他拥有了吃苦的能耐,而大赛的经历则练就了他强大的心理素质。在
法国的世界田径少年锦标赛
中
,他和另外一位队友代表国家队参赛。由于在决赛前受伤,他的比赛受到了影响,这也是他成为运动员以来最感遗憾的事情。但经过各种大赛的洗礼后,他逐渐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比赛前)受伤了,这都是命,谁也不能怪谁。”,他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去迎接各项大赛。谈起此他还戏言道:“别人是去比赛,而我像是背着包去旅游。”
全年几乎没有假期,很少能和家人见面,且身体饱经伤痛。走上体育之路以后,黄彦烜做出了很多牺牲。但再谈起当年的选择,他只是望了望记者:“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不会后悔。”
黄彦烜的世界里有着和常人一样的苦乐酸甜,也有属于他自己的、对于体育的坚持。在他所热爱的运动中,他的能力、责任感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都与“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谋而合。随着他有力的一次次起跳,属于他的传奇,依旧在延续。
【第三版】观察评论
责编:李庄琦
【让校园更美好】感动同辈:国防生——另一种色彩
记者
/
邢楠
沈芸卉
江舒晨
杨宇
赵艳丽
王俊毅
在厦大校园里,存在着这样一抹明艳显眼的绿色。他们常常六点起床,换上军装,整队训练,当其他同学刚从迷糊梦乡中走向教室时,他们早已在熹微晨光中训练多时。他们,就是国防生。
选择:披上军装的背后
很多同学报国防生的初衷是一种向往,亦或说是景仰。小时候看的那些和军旅生活相关的电视剧或电影里,塑造了一个个有胆识、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的军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凛然之气,在国防生心中埋下了种子。医学院的国防生朱同学这样说:“总觉得军人举止投足间都有一种气质,让我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当国防生。虽然知道国防生和普通学生会不太一样,但是我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也不会害怕。”
物理机电与工程学院的李同学和林同学比普通的孩子更热爱军队。李同学家有参军背景,父亲是体育老师,从小经常锻炼身体;而林同学则不喜欢安逸的生活,他向往着军队训练的热血。带着对军队或多或少的热爱,他们选择了国防生。
与之不同的是,来自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2011
级的项同学则是听从了家里的安排。他指出就读国防生的现实目的,一是国防生毕业之后能安排工作,二是就读时拿到的补贴也能减轻家庭负担。
不管是出自人生理想、个人情怀还是现实目的的考量,选择披上军装的背后,“军人”二字意味着的责任与担当,在他们心中均不言而喻。热血之外更有清醒与自觉: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防生,磨练与挑战,不可或缺。
训练:更强的时间观念和意志
国防生有着严格而规律的训练时间表。每天七点集合点名,周一、三、五早上六点二十开始跑操训练,周二、四晚十点三公里环校跑,周六上午统一在上弦场进行体能训练,此外还有每周两次的内务检查。除此之外,每年寒假,全体国防生都要在厦门市环岛路参加体验马拉松的活动,4月份进行拉练,12月9号举行“纪念12.9运动拉练活动”。
训练强度如此大,但他们并没有任何松懈的心态。“大家会刻意要求自己变强,谁也不希望落后。”林同学说,“体能训练时,很多人即使脸色发白、吃不消了,也不会打报告去休息,都咬牙坚持。”国防生日常的各种训练,让他们久而久之养成了远比普通同学更为突出的时间管理观念。
“因为训练的原因,感觉比别人少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我们更需要合理安排,高效利用时间去学习。”另一位国防生——朱同学告诉记者。
这种时间管理的观念渗透在他们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开会准时到达,上课绝不迟到,行为习惯反感拖沓,不时彰显出军人的纪律风范。
学习:严格管理,争当模范
综合性大学比起军校的文化氛围更为浓厚,同时对国防生在文化课方面也有许多严厉的措施:首先,“不允许挂科”,对挂科的国防生,除了通知家长和学院进行教育帮助外,还要推迟1个星期放假、提前1个星期到校进行学习;针对国防生日常的学习生活,选培办会进行督导和突击检查,并安排每周晚上2到3次的集体自习活动,专门申请教室;此外,还有“优秀学长一对一辅导”机制,帮助学弟们提高学习成绩;选培办特别要求所有国防生“着军装参加考试”,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作弊的几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驻厦门大学选培办负责国防生管理教育的金振宇老师在采访时说:“穿军装在考生中会特别显眼,一有什么小动作都容易被发现。”话语中透露出对国防生严格要求的决心和苦心。
在这样的学习管理下,国防生毕业时的群体合格率和平均分均高于普通生,而他们在进入厦大时,比普通生的录取分数线则低20到30分,四年的积累沉淀与脚踏实地让他们升华了自我,用辛勤汗水弥补了最初的差距。
严格的要求也造就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医学院的国防生朱亚生同学就是其中一位,他连续四年在所在系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获得4次国家奖学金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奖,不仅为国防生,也为普通生树立了榜样。
凭借着不输于别人的上进心,国防生在学习上也能起到表率作用,尽管毕业以后可以直接由国家分配工作,不少国防生本科毕业后都还是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这条路。
感情:凝聚友情,珍惜集体
国防生之间的友情经过泪水与汗水的浸润,往往更加纯粹与朴实。“大傻,辅导员让你去一趟!”“亮哥,我没钱了,你看着给点!”,这样亲密而肆无忌惮的对话在他们中间十分常见。“因为我们在一起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很多,经常待在一起,所以感情也很深厚,正能量也会多一点吧。”平时训练时大家总是互相加油鼓励,在李同学眼中,国防生这个团体比别人更加团结。来自物理系的薛同学就表示他对国防生的印象是:责任感很强,总是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
而谈及与普通生相处的比较,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储同学说:“国防生之间会比较随意一些,与非国防生相处时,总是不自觉地客气一点。当然,熟悉的人除外。”林同学认为聊天话题存在明显的差异,但玩得好的朋友是不分国防生和普通生的。
曾和国防生住同一宿舍的王同学说道:“作为普通生和国防生住在一起,除了觉得他很忙之外,其它地方没什么不同,和我们一样。”
确实,“忙碌”常常成为国防生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除了他们严格的作息要求和训练外,各种活动也占去了他们很多个人时间。比如
组织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像铺草坪,去敬老院、孤儿院,打扫卫生。
每年3月国防生均会参加义务献血活动;“遥远的地方也有梦想——牵手西部儿童”公益帮扶项目中,为西部的孩子捐献书包文具,和他们书信往来,鼓励、帮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开展“绿色厦大、低碳环保”校园行动,协助管理提供便利的公用自行车“小绿”。
而曾作为国旗班的一员,杨同学以前每天都要去升旗、降旗,平时的训练也会比别的国防生苦一点,时间与强度都更大。对于这样的生活,他笑笑说:“扛国旗扛久了就会有一种‘平凡的威严’的感觉,会有种荣誉感与自豪感,和获奖、被称赞无关。我想是源于对国旗,对国防生这个身份的热爱吧。”
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同进同出,以众人之力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比起其他同学来说,他们对集体的感觉无疑会更加强烈。
正如一位国防生同学所说:“集体荣誉感对国防生来说很重要。例如校运会的走队列,还有像校庆、毕业典礼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需要我们参与,那种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觉让我们觉得很满足了。”
金振宇老师说,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又是按军人标准训练的准军官,他们要完成普通生的学习任务加必要的军政训练任务,比普通学生的任务更重。
国防生在校园里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子,又是准战士。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他们流下更多汗水,也留下更深的成长的足迹。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演绎方式。一样的汗水,不一样的军旅情怀。缤纷的大学校园里有一抹庄重的橄榄绿,国防生们,身披另一种色彩,书写无悔而灿烂的青春,给我们带来另一种感动。
指间的商店——厦大学生网购调查
记者
/
徐曼妮 王希婷 覃怡
刘恩会 周譞 周自扬
“你好,我来取快递。”“手机尾号多少?
”
“噢,尾号
0
的在那堆。”一到中午和傍晚时分,南光食堂与建设银行的周边总是堆满了如山的包裹。快递员们将其细致分类,等待着同学们前来取件
。
这样的场景在校园的各个取件点都在上演。申通的快递员告诉记者,每天他们公司都会运来大约四五百个包裹,而这当中绝大多数是网购的商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通知“取快递”的短信也常常出现在大学生的手机里,有的甚至一天好几条。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过统计,过去
12
个月的时间里,全国超过
55%
的在校大学生都已经加入网购大军,他们平均每年在网上的消费支出超过
4000
元。到底网购在同学们的大学生活里占有怎样的地位?大学生又为什么会选择网购呢?抱着疑问,记者展开了采访调查,希望能够了解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网购情况和对此的看法。
网购狂欢:热闹有余 降价不足
刚刚经历的“双十一”大战又掀起了一股“网购狂潮”,一部分同学甚至熬着夜就等开抢的一刻。
2011
级新闻传播学院的顾同学是一位网购的老手了,每年的“双十一”她都会来凑凑热闹。“我会先在网上看好想买的衣服,等到‘双十一’那一天降价的时候再买。”她说道,买到的衣服会比平时便宜,但没有网上宣传的那么便宜。 “商家们都很奸诈的,他们不会让利那么多。”
2013
级经济学院的朱同学告诉我们,他也参与了“双十一”的活动,
可是有些商家为了保证利润
,
会在
活动
前几天悄悄提高商品价格,
到了那天再
降价。
2011
级国际关系学院的李同学不仅是一位网购达人,她还经营过网店,她谈到:“一些淘宝原创品牌可能打折打得不多,许多小品牌则会趁此机会降价打开知名度。而像
ONLY
这样的线下品牌都会打到五折。”
与往年不同,今年有许多同学在“双十一”之前,就已经采购好心仪的降价商品了。许多商家为了避开物流高峰,选择在双十一前几天便开始降价,有些商家甚至在
11
月初便打出了“双十一提前购”的标语。但是许多大牌的服装品牌还是遵循“双十一”的时间,直到
11
号才可以低价抢购。
网购调查:风靡校园
利弊并存
在
对同学们网购状况的调查
中我们发现,女生一般倾向于网购衣服和化妆品,而男生则倾向于购买电子产品和体育用品。我们同时也看到,网购零食的不在少数。经常网购零食的同学告诉我们经验之谈:“零食要看销量,买的人多的肯定就好吃。因为零食不像衣服,不怕撞衫。”“我主要会在‘天猫’买零食,觉得比较信得过。”
2011
级管理学院的杨同学说。另外,在开学之初,书籍也是学生网购较多的商品类型。
但网购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对于网购商品质量的信任程度低也是部分较少网购同学的顾虑,而网购频率较高的大学生则表示对网购商品的质量较为信任。尽管在购物中,大多数人通过看店铺的评价和选择信誉较好的商铺来避免上当受骗,但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有过不满意的网购经历。
“有时候网上的图片和实际到手的实物相差还是很大的。而且有的衣服穿在模特身上可能很好看,但自己穿就不一定好看了。”买到不合心意的物品时,同学们通常以退换的方式来解决,也有受访者表示问题不大的话不会申请退换,因为这个过程相比实体店购物要麻烦许多。杨同学说:“一些比较贵重的东西我一般在实体店买,有些商家很恶劣,退款要很久。”
网购原因:种类繁多
便宜快捷
尽管网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网购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动摇的重要角色。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网购这个渠道的时候,同学们的答案几近相同:方便、便宜、种类丰富。受访的同学都谈到了方便这一点:有时候同学们不一定有时间去实体店选购商品,这时候便捷的网购就是很好的选择。同时,网络上低廉的价格也让同学们颇为心动,而同学们往往会通过网购购买实体店买不到的商品。再加上如今物流成本的逐渐降低,网购逐渐成了大学生购物的首选。
2013
级的刘同学认为:“所有的事物都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我还是对网购很有信心的。”据了解,明年
3
月
15
日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颁布“网购七天无理由退款”的新政策,更加坚定了同学们的乐观态度。“我觉得这种网购作为我们这一代开始新兴的购物方式,是适合我们求新的心理的。同时,方便、价廉也是很适合社会需求的。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正在上大三的李同学这样谈到。
随着电商成本的不断下降和选择的不断丰富,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购物方式已经逐渐变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现代大学生。大部分大学生可支配的空余时间比较零碎,且对周边环境并不是特别了解。在对翔安校区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现在有许多大学新校区都位于郊区或小镇,校外缺少商店,购物十分麻烦,这也促使大学生选择网购这种方式。
网购建议:合理规划
适度消费
在谈到网购的频率与金额时,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是个理性的消费者,只有当有需要的时候才会网购。但有同学也承认:在自己空闲的时候,会挺经常上淘宝逛逛的。关于网购金额的问题,接受采访的同学反馈到:每月的网购金额会占到
10
%左右,买的多的大概会占到了
30
%。一位受访的
2012
级男生每月网购费用甚至超千元,“除了生活小物品外,我所有的东西几乎都是在网上买。”
根据我们的采访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待网购较为冷静,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这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然而对于网购达人来说,他们会花大把的时间刷淘宝,关注降价商品,找寻自己需要的东西,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有时大学生网购具有盲目性,经常是看到合自己心意的商品一时冲动就买了下来,并没有考虑商品真正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因此大学生面对网购必须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能因为网购而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开销,占据自己太多时间。
大学生是一个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群体,却又是一个具有强大消费力的群体,如何规划自己的花销也是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的一门必修课。合理运用网购,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减少购物的开销;而过度地依赖网购,则会将网购变成一种休闲方式,耗费了大量时间的同时也会让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消费观,给父母带来经济压力。据需购买、理性消费才是大学生应该秉持的消费观念。
微言大义
10
月
25
日上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3
名医生在门诊为病人看病过程中被
1
名持刀男子捅伤。造成
2
死
1
伤,行凶男子此前为该院患者,目前已被警方控制。
联系去年“哈医大”的血案,我们不禁发问:为何患者对医生行凶如此荒诞的事件屡现?
不得不说,在许多人眼中,“医患关系”只是一桩交易。“患者出钱,医生看病”,天经地义。而事实上,自古以来,“医”这一事业,从来都不是如今人们眼中的一种“第三产业”。它不应该被定义为一种金钱与服务、消费者与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它太过于神圣而不能以这样的定义来亵渎之。这种观念的错误导致我们以所谓的“消费者”的身份而引起对医生们的过分苛求。
虽然一些关于医德沦丧的报道时常出现,但我们应当看到,当下绝大多
数
的医生是尽心尽力为患者看病的。信任,是沟通的桥梁,医患之间的信任尤为重要。
而医疗事业的困难现状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普通一个医生一日八个小时的上班时间可能要面对数以百计的病患,巨大的工作压力对于医生的身心素质都是考验。这导致他们对于每个患者不能做到太过于特殊的关照。由此,患者们对于医生们的“体谅”显得更难能可贵。
文
/
陈乙捷
前几日,有消息称安徽某县高考状元,厦门大学前学生会主席孙彬彬从厦大毕业后,扮成女明星骗男子
20
万后,厦门大学官方微博辟谣:“几天来,我校展开了认真细致的核查,查明安徽太和籍毕业生与计算机系毕业生中并无此人,在全校的毕业生中也查无此人。在此,希望有关单位和媒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负责任地进行报道,并给予澄清。”
关于“厦大伪娘”这一事件,如同近日来新闻媒体界不断出现的假新闻一样,暴露了当下新闻媒体极不负责任的报道态度。部分新闻媒体为了造成一时的轰动,在没有证实一条消息究竟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就轻易地对外公布新闻,甚至放在头版上,完全没有身为公众媒体的自觉性与道德性,不仅对假新闻中所提到的个人或群体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也将自身媒体平台的信誉度大大拉低。
新闻媒体做为现代社会中的最重要的信息媒介,始终扮演着信息发布与反馈的重要角色。因此面对社会传闻,媒体应该进行谨慎调查,并予以证实才能最终进行报道,而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新闻时效性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若媒体也以人云亦云、不经证实就报道的方式运作,那么舆论的导向和监督就会成为“空架子”。也许在多数人看来,“厦大伪娘”事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其背后暴露出的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准则问题,却不容小视。
文
/
蔡晓娜
【第四版】文化互动
责编:林思思
浓浓咖啡 悠悠文化
记者
/
楚晗颖
陈芳怡
解若男
蔡凉凉
韦海旭
顾志骋
咖啡馆作为“第三生活空间”,是许多人消遣时光的好去处。来咖啡馆并不需要太大的目的,一杯咖啡,一本书,便可收获一份单纯随性的好心情。享受自由而独特的时光,或许是对咖啡文化的绝佳诠释。
作为全国最美大学之一的厦门大学,独特的咖啡文化也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漫步厦大校园,你随时都有可能因咖啡的香气而驻足,寻找那一抹香气的来源。而踏进咖啡馆,你会收获更多惊喜。这里,少了几分普通咖啡馆的商业化,更多的是厦大人的梦想,厦大人的成长记忆。
咖啡·精神
提起咖啡馆,总让人不禁想起“小资”这个词。然而在厦门大学,几乎每走几步路,就会在一处发现一家咖啡馆。在这里,咖啡馆似乎褪去了“高档”的外衣,与校园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咖啡馆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载体,学术交流的平台。正如
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所说:“
咖啡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不管是谁,在咖啡馆里都能够喝上一杯咖啡,它非常大众化,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咖啡文化是一种自由文化。在咖啡馆饮用咖啡,不管大家是否认识,都可以坐在一块自由地交谈,探索高深的学术问题,谈论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
”
咖啡馆是促进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场所;是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工作之余休憩调整的好地方;是师生们会见客人、接待客人的一个好去处。金能明副校长也建议校内所有咖啡厅加强沟通合作、相互开放,促进学科交叉、互补,擦出思想火花、激发思维灵感。
这也正是同学们对咖啡馆的定位。在这里,不似在图书馆的小心翼翼和自习室的寂静无语。它相对舒适自由的环境带来了轻松愉悦的心情。在安静而又富有格调的氛围中,同学们既可以放松心情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也可以安心投入学术的世界,读一本书抑或讨论学习和工作的事情。
去年才投入使用的翔安校区,一切设施都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再加上地理位置较为偏
远
,校区周围并没有太多可供同学放松交流的场所,于是校园的咖啡厅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与生态学院的依依咖啡馆、生命科学学院的
1922
咖啡馆(原名
PCR
咖啡馆)已经步入正轨,海洋与地球学院的咖啡馆也即将投入使用。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国际友人曾意玲同学就很喜欢光顾依依咖啡厅,在这里,她可以一边喝喜欢的饮品,一边学习,同时享受这里周到的服务和宁静的气氛。来自海洋与地球学院的孙老师这样说:“这里的咖啡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消费也很合理,如果能扩大规模就更好了。”
在网络力量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面对面交流经常被
QQ
、微信、
MSN
等聊天工具所替代,真诚的语言交流和生动的表情变化被没有温度的电子信息所代替。由此造成了一个交流的怪圈——在网络上聊得热火朝天,现实中见了面却只能尴尬地四目相对。
而立足学校、服务师生的校内咖啡馆正提供了一个这样面对面交流的空间,构建了师生忙碌生活的宁静港湾。而在校园咖啡馆这个构建平民文化、自由文化的平台上,师生休憩调整,相互交流,构成了厦大特有的咖啡精神。
咖啡·成长
厦大咖啡的另一个突出特色在于学生的自主经营。无论是已经有六年历史的湖畔咖啡,还是刚刚步入正轨的Ea咖啡,管理者和服务生大部分由校内同学担任。
湖畔咖啡的临时负责人,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李同学告诉记者,作为湖畔咖啡的第三任经营团队,他们在运营中收获了实战经验,也为咖啡厅付出了无数心血。李同学坦言湖畔咖啡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能把服务师生的湖畔精神传承下去,从而把湖畔咖啡越办越好。“我们的宗旨是取之于学校,服务于师生,不以盈利为目的。”
湖畔咖啡招纳了许多兼职学生,希望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据称,在校园的众多咖啡馆中,湖畔咖啡兼职侍应生的工资是最高的。李同学表示,来这里兼职的学生大都不愿意走。“担任兼职工作未必与家庭条件优劣有关,”一位游客评价说,“它是一种锻炼自己的方式,能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提前适应职业中的忽视感。”
经营Ea咖啡的是来自化学化工学院的五人团队。一年前他们以远远超出第二名的优秀成绩赢得策划比赛并得到经营权,从此咖啡馆的命运便和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之前就想象过经营的难度,但真正开始管理咖啡馆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还是让经营团队措手不及。
“做餐饮方面肯定会遇到众口难调的问题,并且对于我们这样并非管理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说许多东西都是要从零学起的。员工管理、财务统计、食材选购、后勤、卫生、安全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仔细周详的考虑和安排。”条理清晰的陈述展现着管理者的干练和睿智,但他们还不仅仅止于此。店主之一的陈同学一再强调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并表示要抓住Ea特有的元素继续给自己的团队更高的要求,把一个更好的Ea展现在厦大师生面前。“我们看着它从钢筋水泥的骨架变成现在温馨的样子,真的就像十月怀胎孕育了一个孩子一样。”陈同学眼神里是满满的深情。谈到经营的细节时,她表示咖啡馆所用的食材都是进口上等的原料。“尽管如此,定价时我们还是会为师生考虑,加上认真热情的服务态度,我想这会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在采访的最后,陈同学说道:“困难是有的,但不是我们退缩的理由。我们还要像一年前那个月每晚在麦当劳里奋战到凌晨一点写策划一样,我们还要向无数次返工后一起清理面目全非的家具一样,团结在一起,然后笑着说‘不是我想做到,而是我一定要做到’。”
学校为何如此支持学生自主经营咖啡馆?
团委学术科创部部长张晴老师
告诉记者,学校
希望
学生
们在学习之余、在休闲中能够有所收获,为师生提供
一个
更自由、更轻松的交流环境,有助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咖啡厅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的平台,通过对咖啡馆的运营,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有了校园咖啡馆的存在,许多同学也获得了兼职的机会。学校对咖啡馆的运营进行了监督管理,比如财务方面,会尽量保证师生们可以享受到最物美价廉的消费。
一股又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厦大咖啡馆这个日益强大的躯体里,使之成长为厦大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它的成长背后,是厦大学子日趋成熟干练的过程。也许再没有哪个高等学府会将这样的重任赋予咖啡馆文化,这一看似简单却意蕴无穷的培养形式饱含着决策者的智慧与苦心,赢来了校外人员的认可和赞许,更带给了我们——厦大学子成长的挑战与机遇。
小小咖啡馆,是厦大校园里的宁静港湾,亦是学生历练的宽广舞台。小憩馆中,饮平价咖啡,品平民文化;看凤凰花落,知青春正好。看学子埋头书卷,读厦大文化;听学子热烈讨论,晓厦大精神。厦大咖啡馆时时成长,而与之一同成长的,是我们风华正茂的厦大学子。
厦大咖啡印象
从思明校区到翔安校区,厦大校园内棋布着十数家咖啡馆,它们规模迥异,经营方式也各有春秋。然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却有着共同的厦大特色:咖啡醇香里,书香墨香相交织;轻松氛围里,论辩闲谈相融合。教授学生齐聚馆内,乐也融融;学术休闲两相补益,乐也泄泄。厚重的文化底蕴、洋溢的青春气息,构成了厦大独特的咖啡印象。
凤凰花咖啡馆
走进图书馆,伴随着那淡淡书香,从图书馆二楼传来阵阵咖啡的香气,这就是凤凰花咖啡馆。凤凰花咖啡馆始建于
2010
年
10
月,由公共事务学院的三位研究生自主经营。在校园众多咖啡馆之中,凤凰花最独特的地方或许要数它的地理位置,它所占用的这块地是图书馆改建时特意开辟出来的。坐落于图书馆之中,读书累了的同学可以随时点一杯咖啡,放松一下心情。
时光若刻
时光若刻咖啡馆位于蔡清洁楼二楼。其装修别有一番江南小镇的古朴情调,
深褐色的暖基调——昏黄的暖色灯光,红、褐、黑相间的砖墙,中式的实木桌椅、吧台,仿旧的桌布、椅垫。
墙上张贴的照片、留言、手绘都仿佛是镌刻在墙壁上的时光,悠长深邃。由于坐落于海外教育中心附近,这里也是留学生的天堂。他们在这里享用西式餐点,和朋友聊天,用无线网和家人视频,缓解着离家千里的思乡之情。
Ea
咖啡
还不满一岁的
Ea
咖啡与化学楼相连,由化学化工学院一个五人团队自主经营。
Ea代表着activation energy,“每日正能量”的牌子传递着暖暖的活力,鼓励每个光顾的客人充满活力,达到自己每日最顶峰的状态。透明玻璃门上可爱温馨的手绘提示,书架上随意摊放的书籍杂志以及店内的仿旧摆件,所有的一切都散发着家一般的惬意和舒适。
厦大时光
坐落于群贤楼中,厦大时光
的装潢以白色为主基调,有着清新简约的现代风格。镂空的照片墙紧扣“时光”的主题,仿佛一段对过去意韵悠长的讲述
。纯白书架,书架上崭新的图书,飘扬香气,香气中流淌的乐声……书和咖啡,相辅相成,清新安适,引人沉醉。当纯粹的白色一洗浮华,当悠扬的乐声穿透喧嚣,不妨小驻,在此间静品年华,细咀时光。
1921咖啡学院
沿木制台阶而上,渐行至芙蓉隧道旁的1921咖啡学院,一路树影斑驳,可谓曲径通幽。作为厦大唯一一家自带庭院的咖啡馆,1921咖啡学院无疑将浪漫风情发挥到了极致。不时有人弹响馆内的钢琴,悠扬的琴声似水,轻轻流淌在咖啡馆。静坐在乐声中,放眼馆外,草木葱郁。细看馆内,书籍笔记错落有致,咖啡香里书香四溢。
南强书苑
南强书苑位于勤业餐厅与克立楼之间,以卖书籍、纪念品为主,兼具简单休闲的咖啡一角。在这里,书籍是主体,咖啡似乎只是书店的延伸部分。因此咖啡角规模相对较小。两排舒适的桌椅,一个色彩斑斓的吧台构成了咖啡角的全部。一侧是落地窗,丰沛阳光倾泄而入,营造了明朗氛围,另一侧则是满满当当的书架,浓浓书香扑面而来,增添了文化色彩。
湖畔咖啡
许多人对湖畔咖啡厅的初印象是“活力”,也有人言其“青涩”,湖畔咖啡厅如其独特的装潢,彰显着青春气息。湖畔咖啡厅坐落于芙蓉湖畔,
好似个半圆形的
“
长廊
”,落地窗没有阻隔住阳光、湖光,咖啡馆内通透而温馨。它或许就是
奥地利诗人
想象的
咖啡馆
:
明亮但不华丽
,
空间里有气息,但又不是苦涩的
。湖畔咖啡厅内的圆柱、桌面上的便利贴极具文化特色,记录片刻心情,收获美好回忆。
法学院咖啡厅
法学院咖啡厅位于海滨片区,地理位置特殊,有着法学院独有的低调严谨的特质。这里
空间不大,
各个角落
被匠心独具地利用起来
,装潢自成一派。法学院咖啡厅营业时间并不久,但对于学院老师、学生来说,已是“
剪裁生活
,
雕刻时光
”的重要场所。法学院咖啡厅创办的初衷主要是给老师、学生提供交流与创业的平台,在经营模式上,也紧扣“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广大师生带来便利。
映雪咖啡馆
厦大咖啡馆传递着文化,同时也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着,映雪咖啡馆就是最好的印证。“
咖啡壶里煮的是沉浮,咖啡杯里盛的是梦想
”,映雪咖啡馆作为管院学生实习实践的平台,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你只嗅到咖啡的清香,却未悟出学术的寂寥,你有你的功利,我有我的静谧。我爱映雪,我为自己代言!”映雪咖啡馆是凝聚着管院师生的心血,是厦大“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精神特质的缩影。
惜夕湾
坐落于厦门大学最美的芙蓉隧道内的惜夕湾,成为了隧道中的亮点,常有人驻足拍照留念。半圆形的门洞绘着彩色的树状壁画,富有艺术气息;店内装潢简约而精致,极好地利用了隧道空间。惜夕湾内部可供二十多人开会的会议室是免费对学生开放的,只需简单的申请流程便可在这里安静进行工作学习的讨论。
成智咖啡
依傍建南,掩映于翠绿的树木之后,公共事务学院的成智咖啡馆是厦大人眼中曲径通幽的去处。
2012
年
3
月,创办成智咖啡馆的建议由公事学院陈振明院长提出,目的是为学院师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研讨的平台,也给了学生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成智工作的都是厦大在校生,接受了免费的咖啡、果汁、糕点制作的培训后,即使从前毫无经验的同学也能得心应手地工作。
ECO
温暖的昏黄色灯光,深褐色实木家具,竹藤工艺的圆凳,贴心可爱的摆件明信片,无论从大体还是细节,
ECO
咖啡馆都给人舒适惬意的感受。与校内大多咖啡馆相同,经营人员也是本校的研究生团队。同时,经济学院
ECO
咖啡馆主要也都是学生兼职。尽管在今年
3
月份才新建成,如今的
ECO
已渐渐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
汉森咖啡
艺术学院的汉森咖啡厅位于艺术学院院楼音乐厅旁。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这里经常可以听到各种悠扬的乐声。店内的装潢中西结合,初入咖啡馆内,原木的桌椅靠墙边排开,别有古朴气息;再向内走去豁然开朗,现代感的桌椅一次摆开。店内还放置了一架钢琴,艺术学院的特色一目了然。
依依咖啡
依依是取自环境与生态学院(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EE)
的谐音,也表达了对母校的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结。它坐落在环境与生态学院一楼大厅,一进门便可闻到空气中飘荡的氤氲香气。与其他咖啡厅不同,依依只排了一圈木制的低矮围栏,围栏开了两处,一处是门,一处为台阶。厅内唯一的一面墙上歪歪斜斜地挂着一些环生学子照片,给依依咖啡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气息。
1922
咖啡馆(原名:
PCR
咖啡馆)
生命科学学院于
1922
年成立,于是这个
1922
咖啡馆就被生科人寄予了别样的情愫。咖啡馆位于生科院楼一楼,尽管今年才开始运营,但无论是两侧书架上摆放的各式人文历史类图书,墙上贴的化学图片或是木质的桌椅都彰显了浓厚的历史底蕴。走出室内咖啡厅来到室外,顿觉豁然开朗。绿色的遮阳伞与四围的教学楼交相掩映,创造出了一个独属于自我的小小世界。
思明校区咖啡馆点缀在校园间,翔安校区咖啡馆也相继营运。不同的咖啡馆,各异的风格,却汇聚成属于厦大人的同一个咖啡印象,用
文化充实着厦大人的日常生活,以青春装点着厦大人的大学时光。
书评
栏目征稿
与一本书的相遇
,
也许会勾起你的回忆,也许会迸发思维的火花
我们想知道
,
厦大学子们,在看什么书?想要分享什么书?
《厦大青年》一直静候你的到来。
给一杯茶的时间,
聆听你
对文字的感悟
。
书评
栏目现面向全校师生征稿。
稿件要求:
1、原创
。
2、字数:
1200~1800
字为宜
。
3、
用
Word文档
保存。
投稿方式:
来稿请发送至
xmu
youth@
163.com
;
邮件标题请注明:“
书评栏目
征稿+姓名”。
人人主页
@厦青
新浪微博@厦大青年宣传中心
截止日期为
1
2
月
0
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