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

随着政策的放宽,现在的各大城市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国际学校及出国留学机构,品质良莠不齐。如何看待其现状及前景?
关注者
72
被浏览
44,073

10 个回答

市场现状概览

2018年国际化学校新增87所创历史新高

2018年是国际学校增量最高的一年,新增国际学校87所。办学场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北京最早是在顺义,慢慢形成一个集群,开始向房山区、朝阳区渗入。上海也开始转换到新的办学区域,至青浦区、松江区。驱动国际学校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从核心区域到郊区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2016-2018年中国新增K-12一贯制国际学校地域分布热图

根据新学说数据分析,近三年投资国际化K-12一贯制学校最具吸引力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并逐渐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在热点城市中,上海占据主要的比例,其次是北京、广州。慢慢向杭州、成都、南京等地区开始渗透,整个办学区域发生了主要变化。

热点城市从一线向二线转移关键驱动因素是土地资源供给、监管有利性、市场需求

驱动热点城市从一线向二线转移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资源供给。一线城市可供做学校教育用地非常稀少,如上海近12年只批过9块教育用地,拿地非常难。北京从顺义到房山、通州,慢慢开始转移。深圳同样因为土地资源短缺,很多学校尤其是新建校通过租赁废旧工厂进行办学。同时慢慢向周边城市转移,如向珠海、东莞延伸。支撑市场向这些城市延伸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珠三角市场需求和可支付能力非常强,这些城市对高端品牌学校有非常大的需求,从而驱动市场向其转移。

其次是政府监管的有力性,有些地区市场大门刚刚打开。如济南在2017年之前没有K12一贯制学校,2017年以后,上海安生教育集团开始陆续进驻,政府主动引入高品质国际化的学校,新东方、枫叶教育也随之进入。政府监管的有力性、市场需求,加之普及资源供给,促使整个市场参与者从一线城市开始向二线城市转移。

市场变化观察

中国国际化学校市场参与者呈现多元化

中国国际学校市场参与者呈现出多元化。主要有8类市场参与者:教育机构、语言培训及留学机构、教育集团、地产公司、公立名牌校、国外学校品牌、名企跨界办学和未来创新型学校。

从起初教育家办学到教育机构开始做学校,2010年前后,公立国际部进入实现迅猛增长时期,如主要开办公立国际部的狄邦教育集团、安生教育集团以及优联教育集团,推升了国际学校在全国各地又一波迅猛的增长。

慢慢市场开始转向语言培训,留学机构也开始着办K12国际学校。除此之外,教育集团如碧桂园等也加大了扩张的步伐,同时大部分地产公司开始通过地产+国际学校的模式进行布局。而公立学校名牌校如清华附中、北外附等,开始通过公立学校输出品牌的形式在异地办学。

另外一波市场进入者主要是国外学校品牌。国外学校品牌在二线城市依旧对家长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尤其对新建校而言是非常好的一个市场工具。还有一类是名企跨界办学,近三年来,如京东亦庄学校、华为和清华附中举办清澜山学校、马云阿里巴巴杭州云谷学校,标志名企也开始进入市场。

最后一类是未来创新型学校,如北京一土学校、人大附中探月学院也是市场参与中的一类。整体来看,市场参与者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有哪些?发生了哪些变化?

本土国际教育机构从公立国际部合作办学转向开办独立K-12学校

首先是2010年前后公立国际部迅猛增长的主要时期,例如中育贝拉、狄邦教育、安生教育、光华等上海主要开办国际课程中心的教育机构开始转向开办自己独立的K12学校。2005年中育贝拉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海嘉双语学校;狄邦教育在无锡创办了无锡南外国王学院,并和英国品牌进行合作,开始经营自己的K12独立校;安生教育集团由于公立国际部政策受限,也开始转向K12学校,开办托马斯实验学校。

本土老牌教育集团加速扩张

其次如世外教育集团、博实乐教育集团、枫叶教育集团等最早一批老牌的教育集团也在加速扩张。1993年世外创办了第一所学校;1994年博实乐创办广东碧桂园学校;1995年枫叶创办大连枫叶国际学校。这批开办最早的国际化学校,其课程体系呈现出多元化,世外主打IB课程体系、博实乐突出多元、枫叶以加拿大课程方向主打双语双学历。

对比分析,三家教育集团扩张模式也有所不同,主流的扩张模式以轻资产模式为主,通过构建自己的品牌,输出自己稳定的运营模式。布局区域也不一样,如博实乐与枫叶等上市集团进行全国布局。世外主要在长三角区域,通过托管公立学校,在当地获得口碑后再建立自己的民办学校,相对是一种稳妥的扩张形式。

英国品牌从外籍子女学校开始发展双语品牌向二线城市渗透

早先进入中国的一批英式品牌,从起初开办外籍子女学校,也开始转向做自己的双语品牌,如德威创办自己的品牌德闳,预将在二线城市切入。惠灵顿除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外,同时在上海开有惠立学校,今年惠立学校也在国外品牌集中开校的核心城市杭州落地。

诺德安达国际教育集团整体已经从最开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转向在上海开设双语学校。其开办策略和其他教育集团不同的是第一年就进行K1-K10全学段招生。包括哈罗等英式品牌合作模式都趋于孤立。诺达安达在国内还没有开放股权,更多的是通过轻资产租赁模式,所布局的区域都是政府给予优惠条件最好的地区。换言之,最早进入中国拓荒的英式品牌现已开始做自己的双语品牌,研究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课程。

学校品牌运营方偏向轻资产办学模式,合作办学趋于卖方市场

合资模式: 投资商办学需要引入品牌选择合作,但主动权掌握在合作方手中。作为投资方,想要通过合作在办第一所学校时获得一些学习经验,而优质品牌不会选择重资产合资,更多的是选择轻资产的模式办学。整体办学模式集中于轻资产输出,整个市场合作办学趋于卖方市场。

收购模式: 通过收购进入行业,但目前遇到很大的一个挑战即行业内没有可供收购的标的。

自投自建自运营模式: 行业管理人才稀缺,管理没有形成标准化。如果自建品牌运营学校,想要像酒店一样寻找托管团队来管理学校,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并不成熟。首先行业管理人员非常稀缺,其次除了老牌的品牌(经过十几年的沉淀,有标准的运营流程,无论在课程或招生方面都构建了稳定的运营模式,得到市场认可,通过稳定的运营模式进行集中输出,有复制的能力
)外,其他2013-2014年间开办的学校,并没有形成完善和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在托管方面,没有成熟的团队。

租赁模式: 往往优质品牌已经有成熟的品牌积累,有自己稳定的运作模式和经验,更多的是偏向租赁而非重资产合作模式。从投资回收的角度来讲时间周期太长,财务角度来讲更多偏向租赁。合作标准无论是外方品牌还是中方品牌,只要是优质品牌,用地面积皆有要求,整个门槛在不断提升。

另外,办学面临新进入的市场参与者,面临的挑战是整个行业的市场门槛在提升,因此通过引入国外品牌办学。但实际上已经有很多英式品牌进入中国办学,某种程度上已经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无法区分品牌之间的差异。

英式品牌办学除诺德安达通过收购方式进入市场外,更多的是选择品牌加盟而非直投,合资也非常少见。另外,管理合同和品牌加盟是主流的合作模式,基于中国办学环境及行业政策环境等问题,通过品牌授权以及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以最低程度介入市场。

原文可见: 中国国际学校市场现状:英式品牌向二线城市渗透,合作办学趋于卖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