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傻傻的荒野  ·  SpringBoot整合c3p0、Druid ...·  1 年前    · 
宽容的领带  ·  .NET ...·  1 年前    · 
首发于 文化艺术

考古学家方向明:究竟是谁雕刻了良渚玉琮王


杭报集团余杭晨报2018年8月13日专电(记者 陆文华)我们对于良渚文化反山遗址出土的M12:98玉琮王雕刻纹样、风格特征等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并结合M12大墓其他玉器的全面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由多人雕刻这件玉琮王,而不是过去有学者认为仅仅一个人雕刻了玉琮王,更不是墓主人自己掌握了高超的琢玉技术雕刻了这些玉器。这说明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形成一定的等级礼制。

被誉为“浙江考古线绘第一人”的考古学家方向明是在8月12日余杭区史志办主办的“线条中的良渚古玉之美”讲座上作上述表示的。当日,余杭区史志办在余杭方志馆举办第十期“人人讲堂”,考古学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良渚出土玉器唯一线绘者方向明分享其30年来从事野外考古以及考古线绘工作的研究心得,并结合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的《良渚玉器线绘》专著,简要讲解良渚玉器的艺术之美。


神像无处不在,主宰了良渚文化玉器

方向明说,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西北的反山,是迄今为止最高等级的墓葬区,出土玉器1100余件(组),被誉为“王陵”。琮,良渚玉器的重中之重。反山M12:98大琮,可能原先枕于墓主头下,是迄今为止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的良渚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6-17.5厘米,重达6.5千克,堪称“玉琮王”。


承担反山、庙前等良渚重要遗址考古线绘等工作的方向明说,玉器是良渚文化的主要内涵,以琮、璧、钺为代表的良渚文化玉器以及玉器上的神像,是当时原始宗教信仰的反映,也是聚落等级和规模的体现,更是高等级中心聚落的标志。良渚玉器以透闪石软玉为主导,切割、钻取、打磨、微雕等各项琢玉工艺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丰富,形制多样,其背后的主宰是神像,神像包括复合的神人兽面像和独立的兽面像。反山M12首次出土了完整的神人兽面像,M12:98大琮,四面直槽上通过减地浅浮雕结合阴线刻画的方式,雕琢了上下两幅共8幅神人兽面像,神像大小仅3厘米×4厘米,堪称“微雕”。反山M12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玉器神像数量最多、雕工最精美的大墓,有9件(组)器物雕琢了共计30幅神像。

考古线绘了数以千计出土器物的方向明说,完整神像的发现解决了琮节面折角方框内图案的原型问题,发现原来琮节面的图案就是神像。神像的影子无处不在,冠状器的造型就是神像的“介”字形冠帽,如果把玉钺上的组装件瑁对折展开,也是神像的帽子。几乎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中都有神像的影子,神像完全主宰了良渚文化玉器,良渚玉琮自始至终都与设想图案密切相关,神像就是它的灵魂。


方向明认为,通过对反山M12:98玉琮王的雕刻纹样、风格特征等深入细致地分析,并结合M12大墓其他玉器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这件玉琮王由多人雕刻而成,并不是过去有学者认为仅仅一个人雕刻了玉琮王,更不是墓主人自己掌握了高超的琢玉技术雕刻了这些玉器。这说明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并形成一定的等级礼制。神像主宰了良渚文化玉器,王成为神的扮演者。良渚成组玉礼器是礼制形成的反映和标识,礼制规定了尊卑、贵贱、上下、亲疏等人际之间的等级关系,《国语•周语•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深刻揭示了礼制的社会意义:“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


主宰良渚玉器的神像就是当时的“太阳神”

方向明说,神像的“介”字形冠帽形式,在早于良渚文化2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发现,与龟背甲的横截面颇为接近,是“天”的象征。

一些研究者推测神兽的原型可能是虎、蛙、鳄鱼、猪等等,实际上神兽的造型是某种或多种动物形象的抽象,糅合了观念意识,是一种“观念动物”。“眼睛就是一切”,神兽的大眼几乎占据了神兽像面积的三分之一,是释读神兽含义的钥匙。神兽大眼与崧泽文化陶器上的圆和弧边三角组合纹样完全一致,后者的纹样以圆为中心,两侧弧边三角的凹弧边与中心的圆保持同一弧度,凸显了圆,寓意“太阳”。

方向明认为,“介”字形冠象征“天”,圆和弧边三角组合纹样的神兽大眼寓意着“太阳”,神人的眼睛也是这一纹样的变体,神人和神兽一开始就有内在的关联性。主宰良渚玉器的神像就是当时的“太阳神”。


良渚文化早期,还有一类源自崧泽文化晚期玉龙的“龙首纹”玉器,龙首纹和神兽像,两者的结构和元素关系密切,又此长彼消,神兽像融合了龙首纹元素。

鸟是唯一可以在天上飞翔的灵禽,神像有时需要鸟纹的辅佐或渲染,来表现飞翔或在天上的状态。瑶山M2:1冠状梳背神像的两侧对称雕琢鸟纹,反山M12:98玉琮节面兽面大眼的两侧也对称雕琢鸟纹。早在河姆渡文化美术品中,鸟就已经成为了重圈太阳的载体。良渚文化玉器中鸟纹的身体与神像的兽面大眼完全一致,说明彼此在图案表达上的密切内在联系。

良渚文化中心的良渚古城和所在的良渚遗址群,是神像“图范”的创造地和规范地。迄今为止,玉龙-龙首纹玉器-龙首图案玉器、完整的神像主要集中出土于良渚遗址群,以反山、瑶山为代表的刻纹玉器,图案的构成虽有繁缛简约之分,单基本的构成和元素始终不变,是当时的“标准像”。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由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发展而来,以环太湖流域36000多平方公里为主要分布范围,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良渚文明的中心位于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所在的良渚古城,是一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是国家起源的重要历史节点,被认为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圣地。

方向明说,神像在广袤的环太湖利于良渚文化分布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近1000年的发展历程中,神像一直贯穿了良渚文化的始终。良渚文化晚期,神像的线条变得呆板,神兽大眼的外廓也变得生硬。随着那类受沁为鸡骨白、象牙白的质地纯净的黄白色玉器资源的匮乏,取而代之的夹杂质较多的玉石,不适合精雕细琢,以往可以在1毫米之间刻5条细线的微雕工艺,变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在良渚古城的良渚文化晚期城壕堆积中,陶器上居然也有神圣的神像摹刻,完全丧失了早先神像的神圣和威严。

距今4300年前后,内忧外患,加之汤汤洪水,良渚文明终于降下帷幕,良渚玉器、良渚文化的元素融入到滚滚向前的中华玉文化之中,琮、璧、钺成为夏商周三代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参阅《良渚玉器线绘》,方向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

发布于 2018-08-13 15:17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