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故事主人公是谁?
诸葛亮呀!这也太简单了。
但是………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是诸葛亮
但在真实的历史里
其实是孙权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213年曹操攻打濡须,孙权到此督战,发生了借箭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以这里发生的故事为原型进行演义创作的。
《三国演义》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但它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演义”二字已经说明一切。
明朝初年,罗贯中收集了很多民间故事,据此写出了《三国演义》,其中大量引用了《三国志》这部正史的内容。脱胎于历史,但又做了大量改编。
《三国演义》中很多耳熟能详的桥段,其实都与史实不符。
比如:周瑜原本是个个性宽厚的英杰,在《三国演义》中却把他写成了小气鬼;董卓麾下大将华雄其实是孙坚杀的,但《三国演义》改成了关羽“温酒斩华雄”……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四大名著已经被列入了
青少年必读书目
,教材里也经常会出现,考试甚至历年高考的比重更是不必多说,所以《三国演义》孩子还是必须要读的!
不但要读演义的故事,也要知道真实历史,这才是全面、客观地把名著带给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四大名著书籍谁家都不缺,但我还是认为孩子有必要读这本《给孩子讲三国演义》。
因为它不但把《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如数讲述,还涉及到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帮助孩子分辨哪部分是真实的,哪部分是演义的。
只这一个理由,我觉得孩子就应该拥有一本。
例如“草船借箭”的故事,书中左侧按照《三国演义》中的内容真实还原了草船借箭的故事经过。
虽然这个故事是演义的,但无论是从文学价值上,还是从应考实用性上,都不能忽略。
所以《给孩子讲三国演义》中对于演义的部分也进行了真实的描述,
让孩子能够在初步认知上与收到的信息保持一致,不会混乱。
右侧的鉴赏部分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在赤壁之战后的第五年,曹操攻打濡须(如今安徽省西巢湖汇入长江的一段),孙权来这里督战,靠着江东强大的水军杀死曹军数千人,然后曹操便坚守不出了。
孙权非常大胆,趁着江上有雾,亲自乘坐轻船靠近曹军水寨,观察曹军是怎样部署的。
裴松之引《吴历》记载:孙权入曹营时,曹操曾下令万箭齐发,不一会儿,孙权的轻舟就因为一侧中箭太多太重,结果船身倾斜。
孙权便命人掉转船头,让另一边受箭,船很快就恢复平稳,孙权全身而退。这才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
这部分内容帮助孩子澄清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原型,这难道不是对于孩子来说更完美的版本吗?
我们通过一个个智谋故事,是希望
能够引发孩子的思考
,让他们不但
领略《三国演义》的文学精彩之处
,同时
尊重历史
,知道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就像作者在前言中说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学习到一些
鉴赏好书、汲取营养、正视历史的阅读方法和思维习惯
,那么它便实现了最大的意义。
”
在书中的后半部分,作者按照阵营的不同,还绘制了各自阵营的人物系谱图,这简直太贴心了。
因为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很多读者读起来会感觉比较晕,这个
人物关系图清晰地帮助读者梳理了人物关系和阵营,也能更加深刻领会故事中的谋略思想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
大开本的精致装订,精美的彩页插图,
深深吸引了我,简直就是一本艺术品,看完还有收藏价值,我想永远留着它。
这个系列的书已经出版了《给孩子讲西游记》、《给孩子讲封神演义》、《给孩子讲水浒传》,其它几本在网上也是好评无数。
这次《给孩子讲三国演义》也相继出版,没想到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惊喜。
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故事部分、解读鉴赏部分、插图部分、人物系谱图和人物小传部分、名家评点摘录部分。
故事、解读、插图
是三线并行的关系,每个故事都配有1-2个解读以及一幅大插图,图文并茂,三管齐下,让孩子彻底读懂《三国演义》。
1.历史背景、常识、地理概念联动支持,孩子读得更明白
历史类题材书籍孩子在初次阅读时,会感觉比较晦涩,中间需要一些历史背景、历史常识、地理概念等知识来帮助他们透彻理解。
比如“东汉”是时间还是地点?“大将军”的职位意味着什么?“士族”和“世族”有什么区别?“江东”和“巴蜀”到底在哪?
《给孩子讲三国演义》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加顺畅的理解书中的故事,把这些历史背景和地理概念用“人物小传”的形式进行了普及。
例如“东汉末年”发生了什么?怎么就三国鼎立了?
当时汉朝曾经非常强盛,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但到了末期,昏君、外戚、宦官将国家搞得一团污秽,东汉已经从根本上腐烂。三国故事的开端,就是东汉的末年……
让东汉一蹶不振的昏君是桓帝、灵帝。诸葛亮的《出师表》写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说,东汉因为桓帝、灵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而走向衰败。
在正文中,这些名词无法直接翻译到让小读者一看就明白,但是在“人物小传”中都做了详尽的解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
以《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为依据去撰写,点名了小说中和历史中的区别。
每篇小传之前,还有“一句话总结”为这个人定性,加深印象,考虑得特别周到!
各种背景信息被“人物小传”串联起来,如果在阅读正文前,能够先浏览一下这部分内容,对于正文中的概念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读正文时,就保证了正文的完整通透。
2.对毛本《三国演义》全部故事改编压缩,精读重点
《给孩子讲三国演义》的故事部分共有64个,从“黄巾起义”开始,到“三分归晋”结束,改编压缩了毛本《三国演义》中的全部故事。
虽然篇幅进行了压缩,但重要的内容一点都没少。比如第一个故事“黄巾起义”,寥寥几百字,不仅讲清楚了黄巾起义的由来,还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征讨黄巾、后遇董卓的情节。
节奏又快又稳,让读者最大化地接收到原著中的重要信息。
作者做到了尽可能以最少的篇幅,把故事讲清楚,这点非常不容易。
孩子读这本书中的故事,几乎等同于获取《三国演义》原著中全部的信息量。
内容之全面,故事之连续,能让读者对《三国演义》全书的故事有整体把握,而不是读下来只记得“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孤立的故事。
3.每篇附解读鉴赏,更客观全面看三国
这部分是我觉得这本书最有价值和特色的地方,之前给大家分析的草船借箭真实历史出处,就是出自这个版块。
书中的解读,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种是知识型的。
例如传国玉玺到底有多重要?
为什么那么多人抢来抢去,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作者从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和氏璧”讲起,帮孩子串联起关于玉玺的知识网。
第二种是文学型的。
这种知识通常都会作为分析人物性格等类型考题纳入考卷。
例如:吕布为什么一直被说成小人?
作者通过于小事中见人品的方法,帮助孩子解读出人物性格。
这种通过表象加入自己的思考,来分析判断人物性格的思路,也正是很多考试要求孩子具备的能力。
孩子读了这样的解读,不仅
会
提
升
文学素养,学到鉴赏人物、塑造人物的方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对于古人智慧的借鉴和情商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第三种是历史型。
有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三国演义》里讲的都是真人真事,但二者之间是有不小差距的。
书中将《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进行对比,帮助小读者明晰三国中的各种人物。
例如貂蝉的身份,作者做了详细的考据并讲述了这个故事的由来,甚至讲到了“妾”是古代女子的谦称。
这种多方搜集资料、多角度看问题,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正是家长希让孩子拥有的吗?
第四种是探讨式。
例如曹操扫平西凉的意义有多重要?
作者结合时事和历史,给出自己的想法:东汉末年,朝廷疲敝不堪,便失去了西域,河西走廊也被西北军阀掐断、占据,黄河以西不再归朝廷统治。
曹操打败马超之后,这一局势才有所改变。
后来,曹操之子曹丕在西域设立西域长史府,正式管辖西域地区,都是曹魏对天下重新恢复统一做出的贡献。
这种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作者讲出自己的观点,也是给孩子一种启发和思考,抛砖引玉,促使孩子去扩展更多答案,来培养孩子学会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
字里行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为了让书籍实用性、可读性更强所做的思考和努力,用心良苦令人动容。
4.传统水墨用现代手法展现,高级感满满
看完了内容,我们再来看看这本书有多豪华!
书中的画工风格是传统水墨,并用现代的技术呈现出来,非常符合当代读者审美。
怪不得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就为之一振。
画师的功底相当深厚,彩页整体看来色彩明快、气势恢宏。人物造型颇具古风,很有神韵。
大场面特别有气势,细节处也非常到位,光看画都能看一天!
这个版本一翻开就觉得惊艳!
大开页的绘本,高级感满满,孩子看着也特别舒服。
在书的最后,还有如鲁迅、胡适等大家的点评摘录,孩子可以通过文学巨匠的视角,来领略这本书的深度。
对比了市面上不同类型的四大名著绘本,我认为这套书的内容更真实、更客观,特别适合推荐给大家。
官方的适读年龄是6岁以上,但我觉得如果作为亲子阅读,学前的孩子,父母就可以讲给他们了。
而最大能读到几岁?
我觉得是没有上限,
内容如此详实客观,即使成人读也同样能感觉到精彩。
其他三本:
《给孩子讲西游记·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
《给孩子讲封神演义·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
《给孩子讲水浒传·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