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10月19日举行开馆仪式,
20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偃师市翟镇镇,总占地208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等。基本陈列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展品主要来自二里头遗址60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二里头文化区内重要遗址出土遗物,以及在夏商周断代、中华文明探源两大学术研究工程开展过程中留下的文字、图像资料等。
该博物馆建筑总体设计以二里头台地为意象,建筑天际线中央高起并逐渐融合于大地,象征威仪四方的华夏最早王朝气象。外观设计以“华夏之源”为基本理念,包含了“钥匙”“盘龙”“铜爵”“玉璋”等元素。
从空中看,博物馆的屋顶平面暗含了一把“钥匙”形象,象征着二里头文明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
博物馆整体形象就像一条盘旋的龙,表现了二里头在早期中国研究中的独特地位。
博物馆外观设计和内部装修主要运用两个元素——土和铜。根据考古发现,二里头时期的建筑主要为夯土形式,同时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和青铜礼器。博物馆外围及内部局部装修采用全手工夯土墙工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夯土单体建筑。
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内部院落的设计,采用更加精致内敛的造园手法,以枯山水为主,通过静态、抽象、小尺度的景观表达深厚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内部的部分夯土墙上镶嵌着一些灰黑色的陶片,这有什么寓意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介绍,这种设计是为了还原考古发掘过程中地层的样貌,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就是被考古工作者这样一片片发掘出土,又仔细拼接修复的。
“
这些陶片是我们发动当地村民在耕作土地时捡拾来的,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也可以使游客真正零距离接触3800多年前的文物。
”
此外,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文物展柜采用了先进的低反射玻璃,让文物仿佛伸手可触,大幅提升观看、拍摄效果。虚拟现实、触控屏幕等高科技设备的运用,也可以让观众获得浸入式观展体验。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随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布展工作的结束,20日起,公众可凭身份证入馆参观。博物馆共设有5个常设展厅,2个临时展厅,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多件,大批珍贵文物在博物馆首次展出。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领略“华夏第一王都”曾经的辉煌。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楼、二楼有5个常设展厅,其中,一楼有3个,分别为序厅及第一展厅(第一王朝)、第二展厅(赫赫夏都·国之大事)、第三展厅(赫赫夏都·建中立极),二楼分别为第四展厅(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华夏)、第五展厅(世纪探索)。5个展厅通过文物、浮雕、沙盘、多媒体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把中华文明起源和“华夏第一王都”的历史往事娓娓道来。
第一展厅
寻找第一王朝踪迹
走进序厅,东西两侧墙面上的大型浮雕,展示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情景及重要出土文物。绿松石龙形器、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牙璋、铜鼎等文物“扑面而来”,让您感受到浓浓的二里头文化气息。
第一展厅(第一王朝),分为“茫茫禹迹九州攸同”“赐土命氏祚以天下”“夷夏东西夏道兴衰”3个单元,讲述了禹在数十年中,栉风沐雨,亲操耒耜,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河浚川,平定水患,而后凝聚民心,使得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开始形成。
故事从考古发现的距今4000年那场波及黄河流域的特大洪水遗迹讲起。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多处遗址都有洪水堆积的遗迹,时间处于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之间,恰好处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
大禹执耒”艺术雕塑立像、“禹迹”铸铜浮雕长卷、“禹征三苗”战争场景大型浮雕、王城岗遗址沙盘、王城岗奠基坑模型……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尘封往事。
王城岗遗址出土典型陶器
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在此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城址,为“禹都阳城”提供了更为重要的实物证据。该陶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为王湾三期文化典型陶器。
禹会村遗址出土陶鼎
禹会村遗址是目前淮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一处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因“禹会诸侯”而得名,对研究夏代前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支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蚌埠市博物馆特地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提供了包括灰陶鼎、陶罐、陶甑等16件禹会村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该陶鼎为三足,造型优美,有修复痕迹。
第二展厅
看“华夏第一王都”
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开启了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新征程。一代代考古人薪火相传,通过考古成果证实这里曾是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的“华夏第一王都”,其金相玉质、礼乐相和、龙腾华夏、戈兵攘攘,呈现出统领天下的中央王朝气象。
第二展厅(赫赫夏都·国之大事),分为“铸鼎象物”“礼以酒成”“奉玉成礼”“乐以相和”“龙腾华夏”“兵戎森森”“慎终追远”等单元,通过60年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大型纪录片《找寻夏墟》、二里头考古不同时期的发掘工具和研究设备展示、二里头考古发掘出版的书籍、考古日志和专家测绘手稿展示等讲述了“华夏第一王都”的前世今生。其中,不少文物为首次展出。
绿松石龙形器
二里头文化二期礼器,200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龙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起伏,中部出脊,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额面中脊和鼻梁由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白玉为睛。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二里头文化四期礼器,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刀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玉料呈墨绿色;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7个圆孔。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二里头文化四期礼器,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46~48厘米,宽4厘米,全器由器身、柄、阑组成,造型精美,器型庞大。牙璋作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的玉礼器之一,随着二里头文化的扩张,将王权礼制的影响辐射到南中国和更广大的区域。二里头牙璋传播的模式,反映出广域王权制度在东亚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波及,也印证出二里头政权成为此广域政治核心的代表。
网格纹铜鼎
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但材质是当时罕见的贵金属——青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鼎。二里头遗址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二里头文化二期乐器,2002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口径12.2~15.4厘米,高13.5厘米,厚重规整,厚薄均匀,保存完好,显示出很高的制造工艺水平。出土时腔内装有玉铃舌,一并放置于墓主人腰身处,伴出的还有著名的绿松石龙形器。从该件铜铃的出土情况来看,墓主人应具有较为特殊和高贵的身份,而铜铃的属性则应为包括乐器功能在内的祭祀礼器。
礼器,198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17.4厘米,宽4.4厘米,整体略呈长方形,上部有两个穿孔,通体抛光,十分精美。玉圭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常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是君主权力的象征。该玉圭造型独特,今天的汉字“圭”便是由玉圭形象演化而来的。
二里头文化三期乐器,196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7厘米,口小腹鼓,器身侧面有气孔,已具有了后世陶埙的基本造型,是研究我国早期乐器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玉钺(yuè)
礼器,1980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9.2厘米,宽8~9.4厘米,上部有两个穿孔,下孔用圆绿松石嵌平。钺本是一种作战使用的兵器,但是从该件器物刃部较钝的特征来看,并非实用性兵器,而是象征君主权力的祭祀性礼器,也是二里头文化大型有刃玉礼器群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二里头文化三期礼器,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30.2厘米,宽6.6~6.9厘米,内前部两端装饰扉牙,侧面刻划多组平行细线纹。造型与同时期的青铜戈相似,但不具有实用性兵器的属性,为二里头文化大型有刃玉礼器之一。该件器物通体抛光,做工精湛,器型庞大。
乳钉纹铜爵
二里头文化四期的酒礼器,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钉形短柱,腹部凸显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铜牌饰礼器,198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16.5厘米,宽8~11厘米,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铜牌饰上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却无一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纽可见,是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第三展厅
体验二里头王都气派
“古之帝王,必立国于中”,是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地理正统观。二里头遗址所处的洛阳盆地,处在“天下之中”的“国中”之地。
二里头遗址所呈现的都城整体布局,恢宏而完备的都邑规划、排列有序且中轴对称的大型礼仪建筑群、夯土围垣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从贵族到平民不同等级的墓葬、最早的国家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标志着具有广域王权的华夏第一王都自此发轫。
第三展厅(赫赫夏都·建中立极),通过“土中大邑”“王都气象”“百工洋洋”单元,通过文物、互动游戏、视频、实物复原、数字展示、VR体验等方式,让观众了解二里头先民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二里头宫城平面布局和功能区划及发达的手工业等。
第四展厅
看古代二里头人的日常生活
利用不同的农具种植收获多种农作物,饲养多品种的家畜保证肉食来源,手工艺专业化分工明确,懂得选择合适的石材制作石器,陶器制作有了规模化生产……古代二里头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情景?第四展厅(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华夏),对此进行了生动展示。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 开馆开园时间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
10月20日到明年4月19日为试运行阶段,每天开放。
「 票务信息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游客持身份证到博物馆门口换票处换票即可参观。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目前也可免费参观。此外,游客可在博物馆西侧的游客服务中心乘电瓶车游览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
「 路线导航 」
游客在博物馆一层、二层参观完展览后,可回到一楼中央大厅,然后从“大喇叭”电梯直接到三层,在北部观光回廊远眺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
游览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观看完博物馆周边景观,可沿博物馆东西两侧道路到达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在洛河故道欣赏古洛河风情,看芦苇拂动,然后穿越一号或二号景观桥,沿着宫城西路或宫城东路,或步行,或乘电瓶车到达遗址保护展示核心区。参观一号和二号宫殿基址、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铸铜作坊遗址,向北穿过宫城北路,参观祭坛与贵族墓葬、贵族墓葬区和祭祀遗存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