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许鑫彤发言(学通社记者 石少峥 摄)

“前路未远,步履不停。”10月28日,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张之洞班(农科)许鑫彤向华农师生讲述着他的奋斗故事,他说躬行深耕、细作笃行让他走到了今天。

翻深细作,不待扬鞭自奋蹄

大一时的实验课,许鑫彤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看着同学们陆续完成,他时常感到很沮丧。“我总是想,为什么我提纯不出化合物?究竟是哪些细节忽视了?”经过了大一的细心琢磨、潜心专研、总结经验,他找到了新思路,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节奏与方法。“实验中出现问题不能让它就留在那里,要思考求解刨根究底,才能更快找到突破。” 对问题的刨根究底也成为他今后的“习惯”。

许鑫彤评价自己是一个很自律的人,他对自己的时间掌控总是游刃有余。班长、学生班主任助理、党支部副书记等多重身份也无法打乱他的节奏。“即使是满课的一天,我也可以抽出三到四个小时自习”,许鑫彤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他的计划表,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从早晨六点半到深夜十点半,没有哪个时间段是虚度的。提及如此高效的时间利用,许鑫彤却表现得很轻松。

许鑫彤展示自己的学习计划表(学通社记者 石少峥 摄)

“他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许鑫彤的同学、2018级农科张之洞班刘玉杰同学说,“在充分独立思考基础上,他一定会和老师、同学积极交流。”

不熬夜,不“硬”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从来不是许鑫彤的标签。他爱打篮球,爱接触一切新鲜事物。他自主学习了Photoshop和Lightroom等专业软件的使用,编程、视频剪辑也都在他的涉猎范围内。谈到课余生活,许鑫彤的眼神格外明亮:“最近我在学习电子琴,不断学习新东西让我觉得很快乐。”

声声入耳,“三农”牵动少年心

出身农村,从小与作物结缘的许鑫彤在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华中农业大学“结缘”。那是2018年的春天,华农学子回到高中母校开展宣讲,而那句“宏农学、扬国光”铿锵有力的回声一直在他心中激荡,也更加坚定了他心底的农学梦。许鑫彤笑着说:“那时我就想到华农读书,加入农科相关的专业去,学习相关知识、做科研,未来能为‘三农’领域多做一些贡献。”

2018年,许鑫彤毅然决然报考华中农业大学,怀揣着这个炽热的梦想走到狮子山下。他在放飞梦想的教室学习农业知识,在直指未来的试验田推理验证。他也没有忘记他的许诺,在不断学习中,他关心的远不止纸上的学业,更是国家切实存在的“三农”问题。于是,他的足迹又留在了山村的泥泞小路、破旧学堂。

“我无法释怀的是,那里的孩子条件真的很艰苦。”回忆起2019年在云南威信一中的支教经历,他数次动容。房屋甚至连砖瓦都没有,许多孩子父母早逝,生活举步维艰……同样出身农村,许鑫彤仍然几乎不敢相信,在中国乡村还有这样艰苦的孩子。

“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渴求着知识,希望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讲到这里,他似乎终于有了一丝宽慰,“虽然目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已获得各机构的资助,但仍还需要更多我们这样的大学生走进乡村,引领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求知若渴,纸上得来终觉浅

“许鑫彤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张涛和记者说。

课堂上,许鑫彤积极思考总结,秉承“问题不过夜”的原则,课间总能看到他与老师交流讨论的身影;课后,他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敏锐的头脑配合灵活的指尖是他在科研领域开花结果的致胜法宝。

百合花朵衰老是如何衰老的?在一次学术讲座中,这个问题深深吸引了许鑫彤。说干就干,于是他便投入到了百合花衰老的研究中。百合的基因组未知,启动子转录便成了难题。为了克隆出衰老基因启动子,他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尝试了各种方法。一次次设想、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推翻一切重新开始……终于,实验室的日日夜夜没有白费,他们最终打破未知,确定了11个百合衰老相关基因。

对科研的追求,许鑫彤从未停止脚步。他还跟随园艺林学学院徐强教授研究柑橘病害。柑橘的生长周期很长,用来代替柑橘的模式植物的研究结果如何转移到柑橘上、进而再转移到产业上等等挑战都是科研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难题。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改进,许鑫彤找到了增强植物抗性的基因,为产业中柑橘溃疡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他认定的事情一定会毫无保留地付出直至成功。”智慧农业2001班韩宇轩说,严谨求精、思路清晰是他对这位学生班主任自始至终的印象。班主任徐正华老师则说,“他身上的坚韧和自信感染影响着周围的所有人,是一位很靠谱的青年。” 许鑫彤学生工作伙伴——2018级农科张之洞班团支书梁诚用这样评价他,“他做事总是力求完美,能力范围内的事他会尽力做到最好,他日常还会特别照顾大家的情绪,是个温暖的人。”

严建兵教授曾说过的“华农可能不是你最想来的地方,但能将你送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一直深深激励着许鑫彤。他在狮子山脚下、华农这片土地上自由成长、努力奔跑、躬行深耕、拥抱阳光。未来,许鑫彤将前往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水稻,继续将“勤读力耕”的“光能”转化为“立己达人”的“化学能”,用实际行动服务三农事业。从南湖到未名湖,从狮子山到博雅塔,他将“宏农学、扬国光”的青年时代责任深刻践行。

“如果有机会,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一名教师,回到高校、回到华农,把我的知识传承下去。”他始终谨记那句照耀心间的“躬行深耕”,誓要把自己的知识带回农田,让“三农”领域的最新成果在土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真正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用行动践行“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

许鑫彤还鼓励学弟学妹们“要充分利用好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成长平台和机会。”在他看来,也许追求梦想的前路迷茫、路途坎坷,但只要不断拓宽视野、见贤思齐,未来便可以在各自所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吴采睿 审核人 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