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大量的书中和影视剧中,会发现三国的故事到后面时,演绎了荀彧在一个空荡荡的房子里。面对曹操送来的食盒,他静静地望着,所有所思。后来,我们都知道素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你知道他的死因是什么?他对于三国的历史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他的死又代表了怎样的意义?
荀彧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
被敬称为
"荀令君"。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
之
子房"。那么他的死到底是怎么回事?
《三国志》中记载,
荀彧
因为强烈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因此引起曹操强烈的不满。时候曹操准备对孙权发动“
濡
须之战”,于是顺理成章地就派
荀彧
去
谯
(安徽亳州)劳军了。然而
荀彧
却因为身体不适留在了寿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本就身体状况不佳的
荀彧
人闲想法多,把养病的时间都用来回首往事了。越是想到曹操要称魏公,就越是对曹操这种人心不古的行为感到愤恨,最后居然得了心病,忧愤而死。
另一种说话在《魏氏春秋》中,也是因为
荀彧
选择和曹操唱对台戏,弄得曹操心里很是窝火。后来
荀彧
患病卧床时,曹操派人给
荀彧
送了一盒食物。可是,
荀彧
还没来得及对曹操感激涕零(心里毕竟还惦记自己、念旧情),打开盒子一看,居然是一个空盒子。聪明的人也有聪明人的悲剧,不知
荀彧
是把曹操送来的空盒子理解成了棺材?还是
荀彧
觉得曹操是用空盒子比喻自己心
心
念的大汉王朝已经是个空盒子、有名无实了?反正,
荀彧
打开这个空盒子之后,就服毒自杀了。曹操后来也顺利称魏公了。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自然是第二个更为离奇、精彩,所以它的流传度也更广,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就直接引用了它。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还是比较相信《三国志》所说的“以忧薨”,原因无他,就是《三国志》的史实性要高于《魏氏春秋》,而且在我心目中曹操是一个比较大度或者说比较能容忍的一个人。
但是,不管具体的史实是何面目,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
荀彧
的死与曹操称“魏公”有关,而且是
荀彧
自己求死的。那么,为什么曹操称“魏公”一事,能对
荀彧
产生这么大的刺激呢?
要了解
荀彧
为什么会对“曹操称魏公”一事反应如此剧烈,首先还是要先了解一下
荀彧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好,
说立场
改变决定也罢,
荀彧
选择自寻死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的“出身”以及出身所带来的信仰。
荀彧
出身颍川荀氏,是荀子之后。他们家在汉朝可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是士族的门头代表。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其
父辈八
人有“荀氏八龙”美誉传遍神州。
荀彧
本人更是被南阳名士何颙赞为“王佐之才”。
荀彧
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
太
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
太
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
荀彧
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
荀彧
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
荀彧
。哎 ……可怜的
荀彧
!
每一次读到
荀彧
之死,我们脑海里浮现出来最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是
荀彧
和曹操两个,
荀彧
白衣飘飘、悠然而去,
脸上带着洒脱与轻松;曹操月下伫立、良久不语,脸上带着凝重与忧伤。
死,对于那时候的
荀彧
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人一般地,都是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除了那些实现了理想的人,现实对于其余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桎梏。既然
荀彧
无法在现实、自己内心找到和解的方式,死,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式。而且,此时的
荀彧
死了,至少还赢得了生前死后名。甚至还可以把他的死当作——他想凭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以他的死作为对曹操称“公”甚至以后称“帝”的一种强有力的反对与警告。这种死,是
荀彧
在精神最后的坚持。
但是对于曹操来说,
荀彧
的死却不是最好的结果。一来曹操在内心里十分敬重和珍惜
荀彧
这个“吾之子房”;二来曹操在内心里更希望
荀彧
能理解或者接受自己的追求,而不是无声的抵抗。三来,曹操此时提出称“魏公”,未必不是对士族集团的一种试探。可结果表示,曹操终究不能被士族集团真正接受。曹操终生
不
称帝原因也在此,
司马家最后
能够窃取胜利果实,原因也在此。曹丕即便称帝了,但也不得不采用九品中正制,原因还是在此。
三国这
一段历史,在中国民间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故事了,但是精彩的是桥段,不变的是主线。朋友们在思考这段历史的时候,记住这一段历史其实是,士族集团从东汉末年被外戚、宦官集团打压之后,到东晋士族政治明目张胆崛起之前,最为关键、最为激烈的挣扎和斗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