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任性的斑马  ·  el-upload组件报TypeError: ...·  5 月前    · 
开朗的毛衣  ·  numpy.unique() in ...·  1 年前    · 
大鼻子的水龙头  ·  为 Linux Deepin ...·  1 年前    · 

四明水土哺育,浙东文化滋养

一本书,读懂阿拉宁波人

《阿拉宁波人》

出版信息

作者:郁伟年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出 版 社:宁波出版社

ISBN:9787552637809

定价:48.00元

内容简介

《阿拉宁波人》是一本写宁波人、写宁波的书,通过形象生动的事例,对宁波人生活习性、语言特征、处世方式,及宁波建筑风貌、节庆风俗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全面系统地反映宁波人的真实面貌、宁波的城市文化特色。

作者在书中提出,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决定一个地方的文化气质,文化气质又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地方的内涵外观。书中基本遵循这个脉络,对宁波人集体性格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包括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历史遗存做些罗列式的探究,目的是让看到本书的宁波年轻一代了解自己家乡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让从外地来宁波的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宁波这座城市的基本面貌以及她的特色所在,从而喜欢上这座城市。

作者简介

郁伟年,一九五七年生,宁波慈城人。从事过的职业有农民、代课教师、科研人员、国家公务员。曾在农村、政策研究部门、党务部门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工作。现为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兼文联主席。著有《大道微言》《百谷千工》《朝歌晚唱》《大规小矩》《阿拉宁波人》。

图书目录

001……序

001……冷静低调

008……动口与动手

010……吃咸持重

013……龙与虫

018……精明与开明

024……聪明活络

029……开放包容

048……孝行天下

055……心灵手巧

066……有余与传承

079……民俗节庆

088……风味特产

101……待客与作客

106……内外兼顾

114……地域与方言

140……水与城

164……城市与文化

210……后记

精彩试读

冷静低调

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说的是一位中央领导考察宁波,用过晚餐后返回驻地,路过宁波主要商业街,当时不过晚上九点左右,但街上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首长不禁问道,宁波人都去哪儿了,是不是赚得太多,回家数钱去了?这句调侃的话传开后,人家都以为宁波这个地方家家有钱,富得流油了。

其实,晚上街头热不热闹与宁波人有钱没钱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与宁波人的性格及生活习惯有关。宁波人务实低调,不喜热闹。对待夜生活,宁波人并不排斥,但兴趣不大。分析原因,大概是宁波人喜欢在家里吃饭,觉得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一起吃饭是居家过日子的常态,是一种享受。即使有两三个客人来,也喜欢在家里烧几个菜,开一瓶酒小酌几杯,既体现了热情好客,又节俭实惠。至于饭后,做主妇的便是忙不迭地洗洗刷刷、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了,有孩子的更忙得团团转。男人呢,也没闲着,教育孩子、上网学习、帮着做家务,一样挺累的。当然也有出去应酬的,生意场、官场上的,喝酒喝茶喝咖啡,甚至搓麻将的,都有。可即使是应酬交际,也不会搞得太晚,十点十一点肯定回家,怕老婆惦记着呢。这些年政府一直嚷嚷着发展“月光经济”,促进消费,可就是发展不起来,晚上九十点,像上海、温州这些城市正是夜市面开场的时候,宁波却已是“这里的街道静悄悄”,人们都“飞鸟各归巢”了。

夜晚的宁波也有热闹的地方。以老城区来说,据我观察,一个是老外滩,遍布酒吧、咖啡吧以及歌厅、演艺厅,有异域情调,非常符合外国人的口味,初次来宁波出差的各色人等,想吹吹洋风,领略一下五口通商城市的风情,也喜欢到这里坐坐。另一个是下白沙的海鲜大排档。这个地方一般人还不好找,在甬江北岸一幢旧房子的二楼三楼,一溜儿的排档,五花八门的小海鲜,小鱼小虾小贝类,随点随做。外地生意场上的客人来了,主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和热情,往往会带他们到这里吃夜宵。点上几盘新新鲜鲜的海味,开几瓶啤酒,沐浴着甬江上吹来的微风,眺望对岸和丰创意广场闪烁着的霓虹灯,再一口气喝干一杯啤酒,旅途的疲劳、思乡的愁绪在味蕾的满足中不知不觉间便烟消云散,一笔生意也在不经意中谈成了。

相比较城区,郊县的夜生活就热闹得多,歌舞厅、游戏厅、棋牌室等前面都停有一排排车辆,还有不少出租车进进出出,但最热闹的还是吃的场所。象山的丹城、爵溪、石浦等都是吃海鲜的地方,不管是禁渔期还是平时,晚上海鲜排档基本上是人满为患。海鲜多数是活的,当地人比较喜欢点的有“望潮”、鱿鱼、淡菜、虾蛄、芝麻螺、目鱼、章跳、滑皮虾等野生小海鲜,然后便是啤酒、烧酒,一边喝一边吃一边聊,直到凌晨一两点钟才会脚步踉跄地散去。宁海城关人吃的除海鲜外,还有猪牛羊肉及各种面食点心。我比较喜欢吃有长街风味的海鲜面,一碗汤面里有蛏子、江白虾、虾、小梅鱼等,鲜美无比,那味道令人久久无法忘记。宁海人比较耿直,特别好客,吃酒豪爽,三五个朋友一起,一人喝七八瓶大瓶装的啤酒是起码的,基本都在十瓶以上。而且有时还要约定不能上洗手间,谁憋不住先去了洗手间,谁就输了,谁就得埋单。慈溪,热闹的并不只是浒山,还有海涂边的小饭店,比如杭州湾大桥旁的“桥头堡”饭店,夜宵生意特别好,吸引人的主要是海涂上的鲜活产品,新鲜的泥螺、海瓜子、油蛤、沙蟹、沙鳗、鲻鱼等,都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奉化人则喜欢在从娱乐夜场出来后吃一碗牛肉面,既填饱肚子,又提振精神,所以奉化大桥、溪口的几家面食店几乎通宵营业,做出来的牛肉面独具风味,宁波的一些“吃货”都知道牛肉面数奉化的最好。

宁波人的低调实惠还体现在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欣赏上。宁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政府也非常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拥有宁波演艺集团、宁波交响乐团及宁波大剧院、逸夫剧院、保利剧院等众多艺术表演团体和演艺场馆,还不时有上海、杭州的艺术团体来甬演出,应该说宁波的文艺活动是比较丰富的。可在宁波的演出多数是公益性的,演艺市场发展十分缓慢。宁波人骨子里留存着商人的影子,不讲精神享受,心想花几十元上百元的钱看一场戏,还不如明天买几个好菜美美吃一顿合算,所以很少有人掏钱买票去剧院享受一场艺术大餐,有时甚至连赠票也被婉拒,搞得人家很尴尬。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方亚芬是沪上镇海籍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那次她回家乡举办感恩演出,我受邀作为嘉宾出席观看。那天晚上演的是《梁祝》,非常精彩,艺术水准很高。我知道她第二天还有一场《红楼梦》,便向主办单位讨要了几张票,想送给几个喜欢越剧的朋友,想不到第二天早上打了好几个电话,人家都说有事没时间去看,其中一个说:“票子给我也行,我去问问爸爸妈妈愿不愿意去。”你看,送人家票子,人家还不买你的账。

进了剧院后,宁波人的素养就体现出来了,既知道欣赏交响乐不能随便拍手发出声音,也懂得京剧、越剧唱到什么时候要喝彩鼓掌,所以北京、上海来的剧团都赞赏宁波这个城市艺术品位高,都表示愿意再到宁波演出,但背后他们可能在说宁波人太精明,票务太难做了,要不是有政府补贴,恐怕就演不了了。宁波人看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狂热,不管你台上如何鼓动,要发声,要摇旗呐喊,台下却岿然不动,观众冷静得很,情绪始终调动不起来,搞得一些“大牌”也少了激情。

动口与动手

宁波人说话嗓门大。老话说“宁可与苏州人讨相骂,不可与宁波人讲闲话”,原意是说苏州话吴侬软语,即使吵架骂人的话也婉转动听;而宁波话则石骨铁硬,即使聊天也是嗓门粗大,像吵架一样。宁波人说话直来直去不假,吵架时语言上也占有上风,但君子动口不动手,嘴巴上讲得再凶,手是万万不动的。有一个故事是:“文化大革命”时,知识青年支边,宁波小年轻到了黑龙江双鸭山一带的农垦兵团,同兵团的还有上海、杭州等江南人,济南、青岛、哈尔滨等北方人。年轻人在一起免不了磕磕碰碰的,吵架是家常便饭,宁波人与北方人吵,先是口头上占便宜,后来一看北方人牛高马大,又人多势众,还有动手揍人的迹象,便使个金蝉脱壳之计,说:“你们等着,我去叫我的弟兄们,谁怕谁呀,有种别走!”话还没说完,便溜之大吉了,害得对方傻等了好几个钟头。

这种狡黠不仅用在与人吵架上,有时也用于家庭生活中。小孩顽皮,做错了事,不仅不认错,而且对父亲的批评不接受,语言顶撞,气焰嚣张。做父亲的免不了生气上火,举手要打,可又心中不忍,担心打疼了孩子,于是便高高举起,轻轻拍打,搞得孩子虚惊一场。夫妻吵架也是如此,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争个面红耳赤,甚至气势汹汹威胁使用武力,可毕竟心疼对方,一方沉默,一方检讨,夫妻便和好如初。

宁波人深得乡人王阳明先生真传,信奉“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崇尚实业和商业贸易,脚踏实地做生意,所以有“无宁不成市”之说。宁波人最看不起只说不做的人,称成天只会吹牛的人为 “桥头老三”,称说得好听、做事不行的为“讲讲神仙阿伯,做做哭笑不得”。

清末民国初的时候,大批宁波人趁上海开埠之际漂洋过海到黄浦江边学生意、做生意,把上海滩弄得风生水起,繁华异常,并涌现了一大批甬籍银行家、航运家、实业家,成为上海发展的中流砥柱。说起宁波人,上海人都会跷拇指,赞宁波人厉害、“结棍”。宁波人之所以能成功,我看就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结果。到了上海,码头大了,见识多了,眼界宽了,然后眼睛向下,顺应市场需求,搞纺织做服装,开银行做证券,买轮船跑运输,拍电影搞文化,什么赚钱做什么,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宁波商帮。

当然做生意并没有这么简单。要肯吃苦,要讲诚信,要会动脑筋抓机遇,要有韧劲不怕挫折,在宁波商帮的许多大老板身上都能够找到这些安身立命的要素。航运大亨虞洽卿,船王董浩云、包玉刚,影视大王邵逸夫等商业巨子无不是经过艰辛的奋斗才取得成功的。

吃咸持重

宁波是沿海城市,海产品丰富,人们对海鲜有很深的依赖。过去没有冷藏保鲜设备,捕捞上来的海产品除了部分鲜食以外,多数用腌、晒、晾等办法保存,作为日常的下饭菜。我印象中,几乎所有的海产品都可以腌制,咸带鱼、咸黄鱼、咸鲳鱼、咸鳓鱼,像海蜇头、海蜇皮子、咸泥螺、咸蟹、咸蛏子等,都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吃的“下饭”。其中咸鳓鱼炖蛋,是农民一年中最辛苦的夏收夏种时的最爱。中午,吃一口饭,过一筷咸鳓鱼,胃口大开,饭可多吃一碗,体力便很快得到了恢复。而海蜇、咸蟹则是宁波人吃年夜饭的必备。不仅如此,好多农产品也是腌着、霉着吃,如雪里蕻咸齑、臭冬瓜、霉干菜、霉毛豆、豆瓣酱、酱黄瓜等。不吃这些腌菜,宁波人便会觉得嘴巴没味道,甚至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三天不喝咸齑汤,脚骨就会酸汪汪”,说的就是宁波人对咸菜的热爱。由于长期吃腌制食品,口味重了起来,做菜不由自主会多放点盐。宁波人觉得味道正常的菜,外地人都觉得咸。同样,宁波人到苏州、无锡去出差,吃那边的菜,要么觉得淡,没味道,要么觉得甜,太腻吃不惯。

前不久,解放军总医院的一位胃科专家到宁波公干,他说据他了解,宁波人得胃癌的比例高于其他地方,他分析这与宁波人的口味偏咸有关,建议宁波人注意减少腌制品的摄入,以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胃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有人对人的口味偏好与性格特征的关联度做过研究,认为喜欢吃咸的人待人接物稳重,有礼貌,做事有计划,埋头苦干。这个结论有一定道理。宁波人做事一般不冲动,一定是谋定而后动的,心里有了主意、有了方向才采取行动,所以成功率比较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南方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两种模式引起全国关注:一种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一种是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两种模式都对当时的农村改革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很难说谁优谁劣。那该学哪种模式呢?宁波人的做法是既学温州的,也学苏南的,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当时被称为“四个轮子一起转”,即社办、队办、联户(合作、合伙)办、家庭办同时发展、一起发展。从现在的眼光看,就叫既坚持了公有制经济,又鼓励扶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走出了自己的路。

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解决了姓“社”姓“资”问题,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浪潮。这个时候宁波在干什么呢?全市上下在搞乡镇企业改革,明晰产权,转换经营机制,把集体企业转制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私营企业。那时社会上争议声很多,包括对改革的质疑,对丧失发展时机的担忧等,但各级干部脑子清醒,思想解放,改革一抓到底,一两年后效果便显示出来了,宁波民营企业迅速上台阶、上水平,活力后劲大大增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这就是宁波人认准目标后,抓住机遇,通过改革谋发展的最好例证。

龙与虫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很早开始人们便频繁闯荡海外,从事海上贸易。近代以来,大批宁波人以上海为舞台,艰苦创业,打下宏大基业,并以此为跳板,走向全国,移民海外。可以说,总有宁波人成为移居地的翘楚。比如说,在科技界,宁波人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宁波籍的两院院士目前有116位;在艺术界,宁波人在书画、音乐、戏曲、文学、电影电视等门类都有杰出的大师名家;在经济界,商业奇才更是数不胜数,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李达三、张忠谋、应昌期等等名扬天下。宁波本地也有不少低调务实、隐姓埋名的亿万富翁。

现在宁波人在外地做生意的越来越多,在有关部门推动下,好多城市建起了宁波商会,这对促进抱团发展、抵御市场风险十分有利。但这些商会是否如组织者所愿,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还是有些疑问的。至少有一些商会是个空壳子,大家相互不服气,意见不统一,内部矛盾较多,商会工作开展不起来。海外的情况更是不忍看,因公因私出过国的人有一个很深的印象,到了一个国家,只听说过有浙江商会、温州商会、青田商会,就是没有宁波商会、同乡会。

我曾经分析过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宁波人在生意场上喜欢单打独斗,内心有成龙头当领袖的潜意识,自信心比较强。几个有想法、有本事的宁波人凑在一起合伙做事,就好像一山有几虎、一潭有几龙一样,难免相互争斗,不欢而散,哪里还有凝聚力、战斗力?形象地说,宁波人一对一是条龙,本事都很大;几对几便变成虫了,团队没了精气神。二是闯荡海外时宁波人与温州人的基础不一样。温州人一般都是赤手空拳出去,第一目的是求生存、谋发展,困难实在太多,所以要抱团,相互搀扶,共谋生计。他们组建商会、同乡会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所以凝聚力特别强。宁波人则不同,一般是在国内有了一定基础和财富积累后再出去的,目的是发展得更好一点,生活质量更高一点。到了国外,有朋友帮忙更好,没人照应也能过下去,不存在流落街头的风险。所以,没有组建同乡组织的原始冲动,有些人还怕加入了这种组织牵制精力,增添麻烦呢!

话又说回来,在经济领域,在企业发展目标上,倒应该有“龙头老大”的意识,要努力成为行业冠军、全国龙头、世界百强。这方面华为做出了榜样,根基扎得牢,底气足,美国想尽办法要搞倒它,任正非照样牛气冲天,就是不怕你,大大长了中国企业的志气。还有值得大大赞赏的是,任正非作为创始人,持有的华为股权,据说不到2%,可见此人的站位之高、格局之大。宁波余姚也有一家比较大的企业,叫舜宇集团,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做的是光学仪器,主要产品是显微镜、手机摄像头等,企业创始人叫王文鉴。乡镇企业改制时,王文鉴信奉的理念是“钱散人聚”,意思是股权让员工共享,能够凝聚起人心,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企业发展才会有无穷的活力。王文鉴说到做到,只占了企业很小比例的股份,而把绝大多数的股权给了管理层和员工。这一招果然灵验,加上技术创新、管理有方,企业连年高速发展,现在正向千亿级企业迈进。也有企业信奉“钱聚人聚”的,意思是股权集中在老板手上,员工听话,容易管理,干扰少,发展顺利。这种理念也有一定道理。总之,只要企业发展得好,就不去辩论谁好谁坏。但从内心讲,我赞同王文鉴先生的做法,企业是老板的企业,也是员工的企业,只有劳资双方共同努力,利益共享,企业才有凝聚力和生机活力。

来源:宁波出版社

往期精选:

原标题:《这本书,让我们一起读懂阿拉宁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