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 主管药师 杜兴美

药品分类:吩噻嗪类抗组胺药

主治疾病

☆ 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对血液或血制品的过敏反应)。

☆ 防治晕动病,镇静、催眠。

☆ 治疗手术后、放射病或药物所致的呕吐。

☆ 作为复方止咳药的成分。

适用症状

☆ 缓解皮肤黏膜的过敏症状。

☆ 防治晕车、晕船、晕飞机。

☆ 用于术前、术后和产科镇静、催眠,也可用于减轻成人及儿童的恐惧感,呈浅睡眠状态。

☆ 与止痛药合用缓解术后疼痛。

联合用药功效

☆ 本品应在每日与哌替啶或阿托品合用于麻醉前给药。

☆ 与哌替啶、氯丙嗪组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

☆ 与氨茶碱等合用治疗哮喘。

用前须知

☆ 静脉注射时局部刺激性大,一定要缓慢推注,避免药液漏出血管外。本品不宜皮下注射。

☆ 避免与哌替啶或阿托品多次合用。

☆ 用药期间,可使妊娠试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禁用人群

☆ 对本品及辅料过敏者,对吩噻嗪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 早产儿、新生儿禁用。

☆ 昏迷病人禁用。

☆ 有下呼吸道症状,包括哮喘的病人禁用。

慎用人群

☆ 高血压、前列腺增生症状明显者、幽门或十二指肠梗阻、闭角型青光眼、痰黏稠不易咳出者、肝功能不全、癫痫患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须知

☆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哺彩期妇女使用时,应暂停哺乳。

☆ 儿童:早产儿、新生儿禁用。

☆ 老人:老年人慎用。

☆ 肝损伤者: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 肾损伤者:无需调整剂量。

相互作用

☆ 与其他吩噻嗪类化合物一样,与降压药合用时有协同作用。

☆ 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相互升高彼此的血药浓度。

☆ 与中枢神经抑制药合用时,可相互加强效应。

☆ 与溴苄胺、异喹胍或胍乙啶等同用时,后者的降压作用增强。

☆ 与抗胆碱类药物(特别是阿托品类药)同用时,二者的抗胆碱作用相互增强。

本品注射液pH为4-5,因而不宜与氨茶碱、巴比妥类药物、青霉素钠、羧苄西林钠、肝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硫酸吗啡等碱性及生物碱类药物混合静滴或静脉注射。

具体用法

☆ 抗过敏:成人口服25mg,2-3次/日;儿童1-5岁,5-15mg;5-10岁10-25mg;严重过敏可稀释药液缓慢静脉注射,速度不超过25mg/min

☆ 镇静催眠:成人口服50mg,儿童1-5岁15-25mg;6-10岁20-25mg,睡前服用。

☆ 麻醉前给药:25-50mg

☆ 止吐:0.25-0.5mg/kg,必要时每隔4-6h给药1次,24h不得超过100mg,严重呕吐者可肌内注射。

☆ 抗晕动症:于启程前30min服用25mg;小于5岁儿童用成人半量。

用后须知

☆ 禁止皮下或动脉内给药,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 病人在药效完全消失前应避免进行需要保持警觉或协调的活动,因为本药可能引起眩量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起效时间

☆ 口服易吸收,起效时间约为20分钟。

☆ 静脉注射约为3-5分钟。

药效维持时间

☆ 抗组胺作用持续时间约为6-12小时

☆ 镇静作用可维持2-8小时。

药物漏服

☆ 不可在下次服药时加倍剂量,继续按规定或医生的处方服用。

药物过量

☆ 用量过大的症状和体征有:手脚动作笨拙或行动古怪,严重时倦睡或面色潮红,发热,气急或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肌肉痉挛,尤其好发于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坐卧不宁,步履艰难,头面部肌肉痉挛性抽动或双手震颤(后者属锥体外系的效应)。

☆ 解救时可对症注射地西泮(安定)和毒扁豆碱。必要时给予吸氧和静脉输液。

不良反应

☆ 常见的有嗜睡、头晕、口干、光敏反应。

☆ 偶有胃肠刺激症状、黄疽和锥体外系症状,罕见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 注射给药常见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血压短暂性轻度升高,偶见低血压。

☆ 剂量过大时可致惊厥,继而中枢抑制。

停药特征

☆ 出现过敏症状时立即停药。

☆ 常见的嗜睡、头晕、口干、光敏反应等反应持续存在时应立即停药。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 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