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王凤雅去世了。
这是一个河南太康县小女孩。她与病魔战斗了8个多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不到3年。
去年9月,她被查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确诊后,她的妈妈杨美芹在多个平台展开众筹,呼吁网友为女儿捐款。在其中一条募捐视频中,可怜的小凤雅艰难地转向妈妈的镜头,没说疼,没说难受,只是呼喊了一声“救我”,催人泪下。
网友的关注,让爱心汇聚,善款筹集得也很顺利。然而,一场爱心事件却在接下来演变成一场沸沸腾腾的争议。
争议,集中发生在孩子家长和爱心人士之间。
在爱心人士看来,杨美芹在筹得善款后,没有救治眼球已脱出眼眶的女儿,反而去北京高端民营医院为儿子治疗兔唇。期间,在医院告知“还有救”及爱心志愿者上门强烈要求的情况下,杨美芹曾带凤雅到北京、郑州的大医院求医,但均以“放弃”结束。小凤雅去世后,家属没有透露筹款金额和剩余资金,并拒绝退还。
一时间,杨美芹等家属成为网上的众矢之的,不断有人通过手机、电话、微信、微博来诅咒她。
身处舆论漩涡中的杨美芹,直到今天才进行了正式回应。她说,“网友说,用了他们的钱,必须带着孩子去北京的大医院。”“你必须去,孩子死也要死在北京。”
后来在公益组织、当地政府等机构的陪同下,小凤雅先后在北京、郑州和太康县就过诊,但都时间短暂。公益组织指责杨美芹未对凤雅尽心治疗。杨美芹回应称,志愿者带她们到了北京儿童医院后,根本没有床位,不接收。在郑州时,不能手术,不能化疗,“我感觉我已经陷入了无底洞”。最后县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不接收,“我再也不想去大医院治疗了。折腾来回,孩子没有得到治疗,还不如在乡里,我伺候到她断气。”
于是,小凤雅最后只能在张集乡卫生所接受治疗,通过输入生理盐水维持生命。此时,小凤雅已经奄奄一息,细胞瘤压迫形成“猫眼”,已经遮住了小半边脸。
与此同时,相关质疑也在不断扩散。主要是围绕善款。
第一、善款筹集了多少?
有媒体报道,家属自去年10月通过水滴筹发起过两次网络募捐,但募捐金额却没有共识,有的报道总计3.8万余,有的则称有大约15万元。因此,不少网民认为:“肯定有大量剩余捐款,不能被杨永芹吞了”。
警方的调查显示,小凤雅的家人,通过通过水滴筹、爱心人士微信红包、火山小视频直播打赏三种方式,共获得善款38638元。其中,水滴筹获得捐款35689元,这一点得到了水滴筹的官方证明。此外,他们还通过后面两种方式获得善款2949元。
第二、善款用哪儿去了?
不少自媒体文章称,善款被提取后,被用来给小凤雅的哥哥去北京治疗兔唇了,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甚至有文章直接以《用姐姐诈捐15万治弟弟的病》为题来报道事件。但小凤雅的爷爷表示,给孙子的治疗是在去年4月份,凤雅患病之前,不可能挪用善款。
但随后,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表示,“术前检查和手术都是全部免费的,家属只需要承担往返交通和住宿费用”。杨美芹也否认重男轻女,“村里人觉得我家女儿多,想领养一个,我坚决回绝了。”
第三、善款剩余了多少?
王凤雅去世后,多名网友质疑其家人所筹资金并未全部用完,并要求他们公布筹集资金去向。
对此,杨永芹回应称,“孩子日常的用药、保守治疗。尽量给凤雅买最好的奶粉,买几百块的。后期她什么东西也不吃,只喝奶粉。”最新消息是,5月25日下午,在当地政府、水滴筹、媒体等的陪同下,王凤雅的爷爷王太友将所剩余的1301元善款交到了当地慈善会。
至于是否存在消极治疗,目前尚未有相关方予以回应或认定。
相关质疑澄清后,有评论指出,“永远正确的公益人士们,你们欠小凤雅一个道歉。”
这种判断,也指出了小凤雅事件,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孩子家长与爱心人士的沟通差异上的。
对于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来说,当她走选择网络募捐时,一条鸿沟可能就已经产生了。
对于网络上指出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很大治愈可能”,她接受到的信息只是“很多专家说,虽然网上说治愈率高,但那是针对单眼的情况。凤雅双眼都有肿瘤,治愈率很低。”“我给郑州的一位医生发照片过去。医生对我坦诚地说,如果选择治疗,存活率只有几个月。”
对于慈善捐款的专款专用,忙于奔波的她或许根本无暇估计,于是会出现买奶粉忘记索要发票的现象;对于凤雅的治疗,她选择“拔掉了管子”,可能仅仅因为“脸全白了,一直发烧。孩子就算死了,也不能挂着针死“;对于网上众口一词的指责谩骂,如果不是有媒体实地采访,这个不会写字的妈妈,也许根本没有机会回应。
于是,在沟通方面存在的差异,衍生出双方的互不信任。而当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经由网络传播后,又引燃了公众情绪,并随着事件的进展、反转和澄清,不断地翻转起伏,有时候甚至忘记了慈善事业规范的重要性。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开始施行。
《慈善法》规定:本法所称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可是,对小凤雅的捐款,是杨美芹个人发起的。因此,并不属于《慈善法》的调整对象。
2017年 8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正式实施。两项规范指出,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困难,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并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对照下来,杨美芹使用的水滴筹等平台,应该承担信息公开、使用反馈,乃至责任追溯等工作,给捐赠人一个明确的交代。目前,@水滴筹”已经派人和律师赴当地协助有关部门调查。
不过,相比瞬间引爆的舆论,网络平台的动作则显得滞后。这实际上也暴露出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的紧迫性。的确,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互联网募捐平台,甚至某些不具备募捐资格的视频网站时,是有必要推进网络募捐立法了。
有人表示,慈善是美德的体现,源于爱心和信任,一旦引入强制性、约束性的政策或法规,是对慈善的侮辱。这其实是大错特错。“善心不可欺”是社会良知的底线,正是
郭美美
事件、罗一笑事件以及其它慈善事件暴露出的争议,我们才明白: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只有慈善事业的规范化,才能保障捐赠者的权益,才能提升人们对于慈善机构乃至慈善事业的信心。
因此,立法部门不妨以小凤雅事件的争议为样本,进一步规范民间的公开募捐行为,强化财产管理、信息公开和过程监督,落实法律责任,深化善款使用的“唯一性”原则。
慈善的热度,代表了一个社会爱心的温度,也显示出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遗憾的是,慈善在上述的案例中表征出的争议,恰如一枚硬币截然不同的两面。
面对已经离世的小凤雅,我们无意去追究双方当事人谁在说谎,谁没有诚实的品格。我们期待用完善的立法来规范日后的争议,却也不能忽视慈善体现的道德内涵。相关研究表明,作为全世界最早出台慈善法的国家,英国的慈善事业靠法律,更靠自律。英国有募捐标准委员会、募捐协会、公开募捐监管协会三个非政府性机构致力于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是行业道德的外在体现。就中国慈善事业深厚且广泛的民间性来说,我们更希望法治与道德的并重。毕竟,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程度的法律。面对慈善事业中的爱心涌动,我们坚信法治与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不希望仅从法治层面去规范双方的行为,但是法治是慈善事业的保障。我们不希望仅从道德层面去检视双方的行为,但是道德又是慈善事业的基础。捐赠人以道德来表达爱心,受赠人也应该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双方的行为均应纳入法治的框架,这是对道德的起码敬畏,更是慈善事业取得尊严的有力保障。
这恰如西塞罗所言,“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文/巴山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