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婷(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助教)

近期,首档聚焦简牍的文化类节目《简牍探中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热播。节目选择将简牍文献作为呈现对象,探索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实现了电视综艺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简牍探中华》选取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悬泉汉简和居延汉简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简牍发现,以重要简牍相关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为蓝本,通过实地探寻、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演绎模式,让冷门的简牍文献从“学术象牙塔”走到普通观众当中。比如,为凸显悬泉汉简的文化内涵与悬泉置遗址的历史价值,节目组深入河西走廊,在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实拍。同时,节目还用新闻发布的形式,公开悬泉汉简的最新发现,为观众揭示悬泉置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让目前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进入更多观众的视野。这种以实地、实录、实证的态度探寻考古现场,让文物在遗址上“说话”的做法,使大众身临其境,对简牍的考古挖掘和研究过程形成更加感性直观的认知。

简牍文献由于在内容释读与价值阐释方面的难度较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大众视为“冷门绝学”,有些难以亲近。《简牍探中华》却以影像为媒,带观众重返“历史现场”,挖掘久远文献背后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让人们感受到简牍内容中的人情味和历史故事。在节目的实景剧中,我们看到了在悬泉置任职十余年的啬夫弘。他与许许多多在此地任职的汉吏们一样,以方寸简牍,记录着悬泉置的点滴,保障着东西方交流的畅通,守护着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初心。啬夫弘的一生,见证了长罗侯出使西域、匈奴日逐王降汉等重要历史事件。实景戏剧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简牍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价值。

《简牍探中华》在探寻考古现场、拍摄实景戏剧时,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释读文本为学术基础,让观众在专业客观的论证中回看简牍所记载的历史往事,挖掘文献中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建构起回看历史、思考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节目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的学术对话,向观众阐释了实景戏剧的文化背景。何双全以当事人的身份向观众讲述了悬泉置遗址发掘的过程,引领观众亲历发掘悬泉汉简的考古岁月。郦波则以旁白的形式解读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从专家视角阐释悬泉置在便利交通和民心相通方面的重要意义。郑炳林以具体简文为例,讲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的生动景象。在专家的学术讲解中,观众既了解了几代考古人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边疆考古生活,也增强了对悬泉汉简作为丝路“实时档案”与“原始记录”的价值认知,使节目进一步夯实了引领公众寻根、普及考古成果的社会价值。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见证,简牍中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让简牍“开口说话”,成为沟通大众与历史文化的桥梁,是摆在简牍研究者、保护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比起鸿篇巨制,简牍更像是历史的注脚,勾勒着具体而精微的古代生活。《简牍探中华》让简牍学里这些具体而精微的古代生活走进大众视野,为考古学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6日 15版)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孙钧 朱起鹤 朱伯芳 胡和生 盛志勇 王子才 肖序常 徐承恩 曹春晓 王明庥 秦裕琨 汪忠镐 钟万勰 袁权 韩大匡 潘镜芙 郑光美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周勤之 王哲荣 黄文虎 潘际銮 李三立; 余国琮 张子仪 陈敬熊 毛用泽 朱兆良 戴永年 潘自强 文圣常 徐性初 陈念念 追思 沈福存 郭汉城 陈文新 叶可明 李正名 张涵信 黄宏嘉 许厚泽 黄宗毅 郑哲敏 郭景坤 李前宽 刘秀荣 薛禹群 姜景山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朱能鸿 孙钧 朱起鹤 朱伯芳 李佩成 胡和生 盛志勇 顾心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