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顿悟”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朱熹版

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钱穆版

先生平常不讲的有四事。一怪异,二强力,三悖乱,四神道。

杨伯峻版

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学习篇

这篇的争议在于这个句子是记录孔子的言论还是行为的。

我们都知道,论语中有记录言论部分,也有记录行为部分,那么从格式上来看,这个属于记录行为的。

比如本篇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子之所慎:齐、战、疾。”

也是因为如此,怪、力、乱、神。分列出来是参照以上句子的结构,那是否一定对呢。

通过学习,了解到论语有着紧密的结构,整个论语有一个整体的思想,就是“一”,各个篇章又是“一而贯之”,但又各不同,每个篇章又各有主题,又成为一个新的“一”,贯穿至各个小段。各个小段之间又是相互承接的关系,相互印教。

那么来看看这个段落的上下文,大致可以推导出这几句话有大概率是同时间点发生的。

1、起: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承: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转:子不语,怪力乱神。

4、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个事件的缘起就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借此先表述了自我的评价,同时也教导了了弟子。

学习态度: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说完,孔子发现这个境界有点太高了,学生可能明了不了,还需要给他们指一条路。

接下来就是勉励弟子,说自己也不是天生就会的,或者天生就是这类人,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求索,不断提升达到的。

接下来,孔子应该是顿了一段时间,因为孔子想到了,通过自学典籍(因为文字不能记录道,所以子贡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就能道心通明,那也了不得呀,这也是非圣人不可为的,称之为自明也。这个其实也不是一般人能达成的。所以他需要思考,这个时候,灵感来了,所谓“怪力乱神也”。

接下来,就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普通人,一般人,是需要师,需要有人引导,需要模仿他人。

所以,这个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个人支持第二种说法,是孔子当时在停顿,陷入一种奇怪的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顿悟”。

加油,2020,共勉!

发布于 2020-04-17 10:20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