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

孔子喊“冤”

“愚不可及”现在是常用词,其实出身挺古,源自《论语·公冶长》,是孔老夫子对宁武子这个人的评语。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是:原指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装糊涂(愚蠢)逃避责任,后形容愚蠢无比。一般来说,我们理解的都是后一个意思,就是傻到家了。

孔老先生在天有灵,估计要大呼“冤枉”!这明明是给宁武子点赞的,怎么成了黑他了呢?

我们先看看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有人解释为: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清明时就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国家昏乱时就佯愚自保。他的智慧别人可以比得上,他的装傻充愣真是无人能及啊。

单从字面讲,通,也符合中国人“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

问题是,宁武子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事迹是上了书的,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不能“单从字面讲”了,而应该用事实说话。

历史的真相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大夫,叫宁俞,“武”是他的谥号。他年轻时,国君是卫懿公,此公爱鹤胜过爱人,给鹤封官加爵却漠视百姓疾苦,国人怨声载道。因此,外敌入侵时军民无心抵抗,都说:“让你的鹤去替你打战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好鹤失国”。

后来,懿公的儿子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即卫文公。宁武子开始在文公身边为官,并逐渐崭露头角,受到重用。

文公汲取父亲的教训,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是卫国历史上“邦有道”的时期。此时的宁武子只是像一般官员一样打理工作,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建树。

文公去世,成公继位。他昏庸无能,国政荒疏,又加上决策失误,无视当时霸主晋国的拉拢示好,招致武力威胁,被迫出逃。

内外交困的危难之际,不少大臣看风向不对,纷纷脚底抹油,或归隐退居,或另谋高就。宁武子却坚决随侍成公左右,尽力操劳,处理内外事务。凭着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几经斡旋,成公终得回国复位。此后,晋国胁迫周王室毒死成公,又是宁武子千方百计买通下毒的人,保住了成公的性命。

这些,都发生在卫国“邦无道”的时候,宁武子非但没有“揣着明白装糊涂、明哲保身”,反而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不避艰危,挺身而出、尽心竭力地拯救国家、黎民于生死的边缘。

对聪明人来说,他是不识时务的傻瓜,是不会算计的笨蛋——就是“愚”。

两个可敬的“愚”人

但孔子赞赏这种“愚”!他为宁武子狠狠地点了个赞,并写下了“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由衷感叹。

这里的“知(智)”是聪明才智和能力,这些固然可贵,但并不难得,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任何时代都不缺乏聪明之士、才能之士。

这里的“愚”则是一种舍我其谁、向死而生的担当。它的价值超越了一切的聪明和能力,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又难得一见的大光明。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国家无事的承平之日,宁武子不会作秀和包装,只能做一个尽职尽责的能员循吏,这是很多官员都能做到的。沧海横流之时,可以冲垮一切的作秀和包装,真假高下顷刻分明。于是,所有人现形了,假的垮掉,真的依然屹立,宁武子这样的“愚人”脱颖而出,照亮了那个时代,照亮了历史。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是吗?

其实,“愚不可及”又何尝不是孔子的“夫子自道”!

面临礼崩乐坏、人心动荡的洪流,他没有空口评论,没有独善其身,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走过去,担起来,沉着而坚毅地去做。他四处奔走呼号,周游列国,同时广兴教化,删诗定礼。哪怕遭受再多的冷遇、误会、嘲讽和打击,“累累如丧家之犬”也不改其志。

在很多人看来,他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很“愚”。但,孔子正是凭着这股子“愚劲儿”成了“万世师表”。

有些事,总需要这些“愚人”人去做。聪明人太多了,社会未必会更好,可能更糟,甚至很糟。

我想,这种“愚”其实是高瞻远瞩的智慧,是知难而进的勇气,是不计利害的担当,是贯彻到底的坚韧……。一言以蔽之,是超越庸常的力量。

所以,“愚不可及”非但不是骂人的话,反而是孔子对宁武子的高度赞赏,是惺惺相惜的英雄壮歌。每一展卷,都有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让人不觉为之心折。

壮哉,愚不可及!

苟利国家生死矣,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全球读经教材网

小编微信号ID: xmahy3880666

我们的官网: www.djjcw.com

读经网,让经典教育成为教育的经典

【我们关注】

读经 | 王财贵 | 经典教育 | 人人书法 | 说文习篆

读经教材 | 亲子共读 | 双法识字 | 读书 | 快乐数学

是一种陪伴 | 分享 见证经典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经典好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