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以人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目的,具有采集、处理、保存和提供造血干细胞的能力,曾被人称为“生命银行”。但最近上海脐带血库被曝涉嫌违规操作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争论。保存脐带血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脐带血到底该不该留
脐血是指新生婴儿脐带在被结扎后胎盘内由脐带流出的血,脐血中富含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脐血经高速离心机将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下保存。脐带血数量虽少,却含有大量未成熟的造血干细胞,可代替骨髓和外周干细胞移植,治疗许多不治之症,如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免疫缺损、遗传疾病,防止肿瘤放化疗对骨髓造血机能的抑制。而且这些干细胞的异体排斥反应小,再生能力和速度是成人细胞的10到20倍,疗效好、成本低、副作用小,对提供者毫无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又发现造血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经诱导分化为其他细胞,人们期望将来用这种方法进行组织修复,用于治疗帕金森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心脏病、脊髓损伤等。但脐血移植需要配型,在同胞兄妹中配型相合的机率为25%,非亲属之间配型相合的概率只有几万分之一。
正当脐带血被宣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却说出了不同的意见:自体脐带血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很多人以为存了孩子的脐带血,就是给孩子买了份‘大病保险’,其实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骨髓瘤等疾病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只有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万个储存脐带血的人中,大概只有一个人会用上自己的脐带血。并且,脐带血自体移植治疗疾病是有前提的,比如对于遗传性疾病就没有意义。现在脐带血应用于临床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并不是根治许多恶性疾病的最有效手段。它目前只适用于10岁以下儿童移植的需要,因为脐带血的数量有限,根本不足以用于成人的治疗。而且将脐带血在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冷冻那么多年,干细胞是否还有足够的活性,也是不得而知的。”
两大模式运作脐带血库
脐血库分为公共库和自体库。公共库接受公众脐血捐赠,免费保存,支持公用;自体库收费保存,仅为自用。国外的脐血公共库和自体库一般是分开的。有人认为自体库没有价值,全国自体库存了那么多脐血也没人用上。对此,我国著名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表示:“中国开展自体储存脐血的历史很短,因此目前还没有用自己的脐血来救自己的实例,而国外已有成功的案例。如果病人保存自己的脐血,作为医生我会首选病人自己的脐血来对其进行治疗。因为自体脐血的基因和配型完全相合,不会出现移植后反应和排斥现象。”
陆道培指出,就我国现有的条件还不允许将公共库和自体库分开。在我国,公共库允许附带建自体库,因为公共库的建立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符合较高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水平,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如果商业性质的自体库独立,那么只要注册就可以建立,没有严格的审查,就更难监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的刘开彦介绍说:“保存脐血干细胞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储存成本相当高。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公司联合医疗机构来操作。为了能够正常运营,发展自体库也是有必要的。自体库实际上是为想要自己保存脐带血的产妇提供服务,但我非常反对单纯以自体库来谋取利益,我认为还是应该大力发展公共库,造福于大家。”
脐带血库须加强监管
陆道培介绍,脐血采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程序,很多脐血都是在采集的时候受到污染的,并不是所有医院都具备采集脐血的条件。对于目前热炒的上海脐血库事件,陆道培指出:“脐血一旦受污染就应该废弃,不应再入库保存。因为使用受细菌污染的脐血,将直接威胁到脐血使用者的生命。”
陆道培强调,为了使脐血库更安全、更值得信赖,需要对脐血库脐血的采集、运输、检测、保存全过程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检查。虽然现有的有关脐血的技术和质量规范的法规已足够明确,但是规定还要更加严格,执行也要更加严格,只有这样脐血库才有意义。
我国2006年3月1日开始执行的《血站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未取得《血站执业许可证》的,不得开展采供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等业务。”据了解,目前我国共有10家经卫生部批准的脐带血库,而实际上,除了广州市脐血库外,包括上海脐血库在内的全国各地脐血库几乎都违反了以上规定,它们均采取以自体库(收费型保存脐血)养公共库(免费捐献脐血)的方式在经营,且脐血库均和私人企业合资经营,进行盈利活动。
脐血库事件发生之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中国将加强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质量的全面监管。他指出,国家提倡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向公共库自愿捐献脐带血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保存,用于救死扶伤的公益事业。毛群安强调说,卫生行政部门还将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对部分地区脐带血库开展的自体存储脐带血业务进行专项检查。
中国对脐带血库实行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卫生部的规划,2010年前中国将设置4—10个“脐带血库”。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公民自愿捐赠的脐带血库存量已约2.5万人份,并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移植近400例。(记者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