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伦敦鲸”63亿美元巨亏细节公布

21世纪网-21cbh.com 2013-01-22 11:19:00

责编:群硕系统

在这份长达128页的调查报告中,已经“退休”的首席投资办公室(CIO)的首席投资官德鲁和即将正式“退休”的公司及合规事务主管Barry Zubrow成为主要的责任人。

摩根大通的特别调查组终于公布了“伦敦鲸”事件的内部调查报告。在这份长达128页的调查报告中,已经“退休”的首席投资办公室(CIO)的首席投资官德鲁和即将正式“退休”的公司及合规事务主管Barry Zubrow成为主要的责任人。

而对于饱受外界诟病的交易员薪酬激励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盈利野心,报告则称,“尽管在与交易员的沟通上有待改善,但(摩根大通的)激励机制不存在问题,损失并非激励机制所致。”

去年5月,摩根大通伦敦的交易员布鲁诺·伊科希尔因巨额仓位压错方向,导致摩根大通巨亏超过62亿美元,伊科希尔本人被市场称为“伦敦鲸”。

事件爆发后,德鲁宣布退休,报告显示,德鲁在离职后已经接受奖金追回安排,同意放弃或者归还部分奖金,在其之后离职的三位员工也已同意公司的奖金追回要求。

除了离职雇员,整个CIO部门也成为重点惩罚对象。2012年,该部门所有员工的激励薪酬总额减少,部分员工的激励薪酬减幅更大,少数人则一分未得。

整个部门在人事上也发生重大震荡。CIO首席风险官Irvin Goldman及其下属市场风险主管Peter Weiland相继在7月和10月辞职。首席财务官John Wilmot也已宣布辞职并将在今年离开摩根大通。离职前与德鲁同为摩根大通运营委员会成员的Zubrow也在去年10月宣布退休,并于今年2月正式生效。

然而,一周前,美联储和货币监理局曾就巨亏事件发布同意令,既没有开出现金罚单,也未批评任何人。不过,在同意令中,摩根大通及其董事会表示,将在60天内向美联储提交改进计划,包括在确定管理层薪酬时,风险控制结果将作为一个考虑因素。随后,董事会投票决定公开这份内部调查报告。

目前,摩根大通仍要就伦敦鲸事件面对美国司法部、证监会以及英国金融服务局的调查。

盈利、监管指标之争

“2011年,摩根大通正在全公司范围内削减风险加权资产,以符合巴塞尔III的要求。”调查报告指出,作为公司的一部分,CIO也收到了减少风险加权资产的指示。

2011年底,CIO决定削减综合信贷产品投资组合(SCP)中的部分持仓。12月的最后一周,摩根大通首席财务官Douglas Braunstein要求CIO评估,进一步削减200亿、400亿及600亿美元风险加权资产的影响。一位交易员提交的分析报告指出,每削减SCP的35%投资会相应减少100亿美元风险加权资产,但这一行为的成本超过5亿美元。

尽管代价不小,摩根大通依然决定削减部分持仓。不过,2012年1月初,SCP出现1500万美元损失,削减成本再次被搬上台面。

一个交易员对德鲁表示,损失是由于“减持的成本太高”。随后,德鲁开始考虑是否有成本更低的方案,CIO的交易员收到指示开始准备备用方案。1月18日左右,德鲁、Weiland和Wilmot以及SCP团队的两名高级成员再次讨论减持方案。会后,其中一名高级成员对一名交易员表示,他们已经在会上决定不再削减整个投资组合,交易员应把重点放在投资组合的盈利上。

但削减风险加权资产的重任依旧。会后,上述高级成员向与会者发送了一封邮件,列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表示最佳方案是CIO能够说服公司调整SCP适用的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模型,并尽力将通过改变该投资组合的持仓来削减风险加权资产的要求拖延至年中再执行。

2月底,在德鲁、Wilmot和Goldman与行政总裁戴蒙、Braunstein等进行的例会上,CIO市场风险及SCP团队提交的材料显示,CIO正在采取措施削减风险加权资产,但并未解释为何背离了削减仓位的计划,转而采取一种更复杂的策略(大幅增加持仓规模)。对于何种情况下,SCP可能亏损也只字未提。

3月7日,模型风险及发展主管C·S· Venkatakrishnan的报告指,SCP的风险加权资产较年初时已经大幅增加,“这完全由于1月和2月间CIO资产组合中的看多风险持仓名义规模增加330亿美元”。但这一结论遭到SCP团队一位成员的否认。

13天后进行业务回顾时,德鲁和Goldman继续隐瞒不断扩大的损失、风险加权资产大幅增加、SCP名义规模显著增长等信息。

损失源头——IG-9指数

交易员们的邮件显示,IG-9指数是造成巨额损失的罪魁祸首。

“其中一个交易员解释,IG-9指数具备投资级别信贷衍生品的流动性,又同时可以让交易员对冲部分高收益的结构性空仓。”报告指出,根据该交易员称,该指数囊括了不少“堕落的天使”,即那些在该指数发布时债券尚属投资级别的公司,现在则“沦为”高收益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