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 教授 研究员(博导)

招生专业: 结构工程

研究方向: 结构抗震,结构抗火,结构振动控制与智能监测

吴波, 男, 1968 10 月生,重庆人。 88 07 月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91 01 月和 93 11 月毕业于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力学专业,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93 95 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95 00 年在原哈尔滨建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00 年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95 年晋升副研究员; 97 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99 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95 06 年曾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6 个月)、日本京都大学( 3 个月)、香港理工大学( 7 个月)从事合作研究工作。

先后指导硕士生 46 人(其中 36 人已毕业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 18 人(其中 7 人已毕业)。先后主讲本科生课程《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结构稳定》、《专业英语》,以及研究生课程《结构随机振动理论》、《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结构抗火理论》。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资助的项目和专题 8 项、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注:教育部、建设部、黑龙江省、广东省)项目 11 项、境外合作项目 4 项、其他纵横向项目 15 项,共计 38 项。

出版专著 2 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 15 篇、国内期刊论文 118 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28 篇;被 SCI EI ISTP 收录 50 余篇;被 SCI 他引 34 次、国内学者他引近 900 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9 项(其中 2 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4 项(均已授权)。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 / 邀请 / 主题报告 13 次,并担任 0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 的大会共同主席。

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5 项。具体包括: 98 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排名第 2 )、 07 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1 )、 04 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1 )、 02 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1 )、 02 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2 )、 98 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3 )。

先后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建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注:培养期满被评为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担任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建筑交通与水利学科(专业)评审组副组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模糊分析设计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及水电站建筑物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材与结构防火学术研究委员会理事、广东省空间结构学会理事、《土木工程学报》理事会理事,以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要从事结构抗灾(抗震、抗火)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在沈阳市政府大楼接层抗震加固工程、沈阳邮政枢纽大厦、沈阳和泰大厦、沈阳方圆大厦、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体育场、广州中华广场等大型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主持完成了摩擦消能器在我国的首例工程应用,以及 06 年建成时世界规模最大的独立张拉索膜屋盖结构的施工监控工作。

此外,还先后担任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98 00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兼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03 08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07 ~现在)等行政工作,主持建成了 05 年落成时国内高校领先的结构耐火实验室。



联系电话: 13002045156
电子邮件: bowu@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