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 相机社交平台爆火,这款被时代淘汰的「电子垃圾」为何会突然火起来?谁在靠 ccd 相机获利?
8 个回答
本文原文首发于本人的艺术迷思专栏中,原文标题为 《艺术迷思③.5期:浅说CCD小卡片国内产业链:从电子废品到网红宠儿——伪装成摄影门槛破局者的智商税》 ,本人认为有助于回答问题,因此张贴在此
前言:
上次咱们说了胶片市场的内幕道道的上半部分,本人正在努力誊写下半部分。此间采访了一些对ccd网红卡片相机的销售方式、供销与合作之类有所了解的朋友,在此出个0.5期,来写写这个CCD卡片相机的市场。感谢好哥们好姐们提供的信息,致敬。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8日,由本人在广东原创
暴论:智商税
CCD小卡片,顾名思义,即小底CCD卡片数码相机, 传感器多数为1/1.8英寸,和 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相机的传感器大小差不多(除了部分大底手机,如小米和华为的新旗舰) ,本质上是 性能过时、技术落后的产品 ,经过营销炒作之后,价格被过度拔高, 溢价高达1000%(10倍)以上。该产品的大多数商家涉及夸大宣传,过度营销的嫌疑,将一个电子垃圾卖出了奢侈品的价格——那么,自然是不值得购买的,尤其是学生们,好好思考下自己手上的钱能实现的价值。
可以说,CCD小卡片的实际价值根本不值他所标注的价格—— 价格甚至超过胶片机; 他的实际能力也无法符商家所宣传的功能—— 实际拍摄功能还不如手机。
其唯一价值可能在于他能提供和手机不一样的拍摄体验,然而其价值并不具有唯一性——具有类似外表、类似操作、同样价位且性能毫不逊色甚至更胜多筹的相机比比皆是,这里不举具体例子,以免营销嫌疑,避开小红书B站朋友圈,去摄影论坛一找一大把。
此外,或许有人说这CCD小卡片都停产了,和胶片一样有价值——可是,即便胶片机大多停产了,但胶片没有停产。更重要的是,胶片相机尚且有坏一部少一部的存量担忧(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除了旗舰机型,那些胶片卡片相机一样可以套进ccd小卡片的逻辑),但ccd小卡片市场的稀缺根本不存在,而是人为造成的。
然而其性能的差异与技术的进步并不是本期的重点,也不作详细的图像质量对比。本篇的核心在于展现“小底CCD卡片数码相机”(以下简称为CCD小卡片)这个网红产品的产业链—— 其货源从哪里来?渠道与供销关系是怎么样的?消费者是如何被薅羊毛、割韭菜的?
可惜的是,本期的核心信息虽然也是从内部人士获取,但量不足,很多细节无法确认,或者说产业链的具体运作也无法全面而详细地被描述,大家就当看个乐子。
顺便说一句,虽然本文以CCD小卡片为主要描述与批判对象,但该产业链的上游与运作方式 同样可以套进“cmos小卡片相机”、“胶片卡片相机”以及“吊打万元相机的数码小卡片”等一系列已经停产但产量庞大的的胶片、数码卡片机——诸如此类的产品。
一个定义:技术落后的产品
说产业链之前,咱们先老惯例下个定义,小底CCD卡片数码相机究竟是什么?
小底CCD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已经是落后的产品,小底CCD的产品生命周期在2000~2010年之间。而在民用领域,全画幅及更小画幅的CCD在2010年代被CMOS逐渐替代与超越。那么,这个落后过时的产品又如何在小红书、b站等平台上成为了网红弄潮儿的新欢呢?
咱们以下就讲讲产业链+价格+营销
产业链:简单得多的供销关系
CCD小卡片的产业链总结成一句话便是:“海外进货,港澳转运,珠三角维修,分发内地销售”。
其供销关系比胶片简单得多,可以粗暴的分为上游、中游、下游,这三层的商家之间多数通过微信互相联系与达成交易。其 分工非常明确:上游进货维修,中游批发分销,下游零售营销。
此外,从上游到中游一直到下游都贯彻着“渠道为王”的概念,而货源(品种、数量、质量)皆掌握在上一层的手中,下一层自然得依靠上游的货源,而上一层则依靠下一层的散货渠道,而每一层的毛利润,鲜有不超过百分之百的。
I. 上游:进货维修,“薄利”多销
First stage——走量进货:
首先,CCD小卡片的国内实际保有量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毕竟该类型产品如火如荼的时候(2005年左右),绝大多数大众消费水平还没跟上
因此, 在2022年,中国大陆市场上的二手CCD小卡片的货源比较依赖于进口——换而言之,你手上的CCD几个月前可能就躺在某个车库的杂物柜里头
CCD小卡片的进口或维修基本上被广东某城的某个商家所垄断,该商家以极低的价格从市场上扫货,将功能完好或功能损坏的CCD小卡片从国外线上购物平台收入囊中——说白了,收废品的形式,收废品的价格——为什么这么说呢?
此处科普国外线上购物平台的一些术语,以便于大家更好理解:在ebay等英文类二手贩卖平台上,tested、worked或fully-fuctionned往往指的是“经过测试”、“能用”和“完全能用”。反之,for parts指的是该机器部分功能完好可做零件机,not working往往指的是相机主要功能不工作——这两者往往连起来一起使用,如for parts or not working;As-is指的是“依照现状售卖“,往往未定义几成新,non-tested也就是未经测试、全部功能的好坏未知(也许会出现worked但non-tested的状况);甚至还有rubbish的品类,指的是废品——这些类别的二手商品的价格往往是最为便宜的,依照本人的近十年浸淫海外二手平台的经验,动辄30~100台CCD小卡片或者低端胶片卡片仅仅标价五六十美元到二百美元(多数还包邮),换而言之,每台成本从1美元~3美元不等,国内商家恰恰是以如此低廉的二手废品价格将大量CCD小卡片收入囊中。当然,日本二手平台的术语表达方式略有不同,价格上没有太大区别,甚至更低。
以及有些商家标上best offer指的是可以讲价,而bid指的是拍卖出价
咱们以之前国内市场上比较火的佳能A620(1/1.8 吋CCD)为例子,注意该机子已经被吹捧炒作过一阵子,国外的售价也出现部分溢价,但比起国内依然便宜不少(在ebay上的搜索结果):
其他一些CCD相机的价格(于2022年7~8月在ebay上搜索):
至于在港澳转运的主要原因有俩,其一是合理避税,量如此大的电子产品(几十到上百台),无论价格如何,直发中国大陆的口岸大多面临着,其二是减少运输成本和沟通成本,毕竟并非国外二手平台的所有商家都愿意发往中国大陆,和他们还得沟通一番,其次是他们大多愿意发往香港且包邮。当然还有别的原因,此处不表。
国内CCD小卡片的上游正是基于以上的概念或方法在国外疯狂扫货,并进口国内,即使有差异,但基本概念没有太大区别。
那这么一看,CCD小卡片的货源貌似也没有什么门槛呐?怎么到国内货源就垄断了?
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说白了一个是有巨大需求量的商家不多,正如上图所示很多当作电子废品卖的相机尸体的邮费都是比较贵的一台相机的邮费高达20~50美元,相比,其个位数的售价这个动辄二三十美元的邮费显然显得非常贵。而合并发货的邮费显然更低,eBay不少商家为了快速清货,往往把这些电子废品的价格标得很低,但是邮费标高。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没有这个需求量去压低邮费的。其次则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普通人没有维修的能力与维寻找维修点的时间成本,接下来咱们就说说维修。
Second stage——维修与翻新
诚然,既然这堆non-tested和sold as-is的二手废品收进来要变成动辄售价几百上千的潮流玩物,那么维修与翻新这一环节正是重中之重,这也是CCD小卡片的上游被垄断的核心法宝之一——毕竟并非所有商家都具有采购、维修、翻新一条龙服务,而且即使商家拥有如此整合式功能,能把进价、维修成本压榨至尽却能将维修翻新质量做到合格线以上的寥寥可数。等维修之后,之前的电子废品便咸鱼翻身,成为真正意义上可用的“网红CCD小卡片相机“。别急,CCD小卡片还没这么快到消费者手上,毕竟上游并不具有直接往消费终端零售的渠道,毕竟这从人力物力资源方面而言都不划算,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中游的帮助
然后,上游以极为有竞争力的价格向中游批发,这个价格区间在100~300人民币左右,依照该相机成色(第一要素)与目前网络热度(第二要素)而定。然而,即使以这样的价格,比起那个位数的进价而言,利润依然是可观的
当然,这里必须考虑一个良品率的问题,毕竟并不是所有机子到了手上都可以维修的。然而,即便损耗率上升到百分之五十,意味着收购成本上升一倍,平均收购价从1-3美元变为2-6美元(按照这几年的汇率约为13~40人民币),毛利润依然超过了百分之百。
位于广东的上游正是通过以上“国外进货,国内维修“,得以囤积大量货品,等某型CCD小卡片红起来的时候,上游往往已经完成了囤货,不忧短缺,贯彻了”先囤货、后炒作“的中心思想。随后,中游联系上游,上游根据中游的需求批发,货源就到了中游手上。
II. 中游分销——垄断、暴利、渠道为王
在中游这一层,中游严格上而言属于一个中间商,而没有严格上而言的经销商
上游掌握着各式各样的货源,只向用量够大的中游供货,而中游则掌握着有需求的线下渠道。
在这一点上,从比较理想的状态上看,上游中游属于互相合作、相辅而成的关系,上游需要中游的渠道散货,中游需要上游的资源获取目前最火的货源。
换而言之,为了从上游获得优惠的进货价,中游的拿货量必须足够大 (通常而言,一个型号起码要50台以上) 。如上文所述,一个用量足够的中游,可以获得最为优惠的进货价的区间约在100~200块钱(依机型而定,某些机型可能较高),而每一层的利润都超过百分之百——那么,中游向下一层的批发价大概是多少呢? 如果以100块钱进货的网红ccd为例子,答案是中游往往以两三百的价格向下游批发,以机型和成色而定,可能会有更大一些的浮动。(成色特别好的机子估计去到300~400) 事实上,中游也是通过批发走量的方式获取利润,只是说中游直接获得了可用的成品,其利润自然也比上游稳定不少。然而,中游往往不具备维修能力,且知道这玩意儿实际进货价大概是多少,快速清库存套利才是第一要点, 但为了快速清库存,中游批发的价格往往显著低于市场价——不然,等热度过去,这些CCD小卡片的就如过期的烫手山芋烂在手里,因此快速套利才是硬道理。最后,下游,也就是零售端,则以少则五六百,多则一两千的零售价向消费者们兜售。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上游又如何知道下游的需求而去扫货或者进货呢?瞎进货多少不还是亏么?
III. 下游——营销炒作,抬价步步高
经过分销之后,这就来到产业链的最终一个环节——下游.
上游中游往往不直接实施营销,而只需透露部分货源的存在。而下游通常是零售端,即产业链终端,也是实施营销的主力军 ——即炒作与营销的具体内容主要由这一层实施, 同时将需求反馈到更上一层,等上游的该类型货源消耗的差不多了,便继续炒作上游手上的另一个货源——这恰好形成一个循环。
下游在各大平台上的营销文有目共睹,无论是小红书还是b站还是你的朋友圈:
而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处于下游的贩子们往往犯不少常识性错误,各位可以参照一下这位
的视频,很有意思:
从以上所有环节来看,尤其是货源部分(无论是国外存量还是国内中上游的仓存)而言 ,CCD小卡片或者其他网红小卡片数码相机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或短缺 ,或者说 稀缺只是人为制造的假象 !!!ccd小卡片的价格从进货维修到中间商分销到零售涨幅高达十倍,既然短缺并不存在,那么这个 价格绝对是虚高的——这也就意味着泡沫终会破灭,谁会是接盘者呢?
结语:CCD小卡片并没有降低摄影门槛
很多人说,难道你的意思是想把摄影说成一种有高门槛的东西吗?我的意思恰恰相反,摄影不应该有门槛,但是也不应该把消费者当傻X耍。
CCD这种东西,收购价如此之低(无论可用品价还是废品价),商家们却把它营销成到达“万元相机”的档次,类比成“万元相机”一般的存在,最重要的是——把价格提高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还称之为“性价比高”甚至便宜,实际上就是给消费者洗脑,把消费者当傻X!
换而言之,CCD把自己和万元相机对比,把色彩和什么东西拿出来说,非但没有拉下万元相机的门槛,反而还混淆视听,将性能和人机交互这些能实际价值的元素给模糊化,目的并不是为了打破门槛,而是为了把一个电子废品卖成正经相机的价格,是为了提高商品的价位,敦促人们消费,以购买他们手上那些严重溢价的商品,去换取丰厚的利润—— 而最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商家的营销往往针对手头拮据的学生们,他们的良心——自然不会痛。
自此,CCD小卡片,承受了它不该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应该有的价格,而泡沫终有一日会破灭,我期待看看谁是空中飞人?但我约莫猜到,绝对不会是理性套利的上中下游,而多是脑子热了入场的商家与被蒙骗的消费者罢!
延申阅读(本人原创内容):
参考资料:
再次鸣谢我的朋友们,请期待下一期,rua!!!!!
ccd相机是数码相机最早的一批。当时卡西欧还是主流,200w像素就比较高了。后来开始百花齐放,逐渐做到500w和800w,再然后就是数码单反微单一统江湖,数码相机这个品类除了黑卡之外都卖不动了。
我家里有一台佳能s60,就是ccd时代还算比较好的机器,用它拍了很多照片现在也还在。现在再回去看,能够明显感受到科技的进步。
首先就是500w像素太低了,现在手机入门也是1200w像素,直接就对细节产生致命影响。
然后是ccd本身的局限,偏色,品红明显溢出。拍天空总是蓝中带紫。
再有就是镜头素质的问题,当时数码相机刚刚起步,大家的要求没那么高,集成技术也不行,所以边角发糊,大紫边,大畸变这些都很常见,现在哪怕手机都不会如此奔放。
发几个货真价实的当年照片,2010年拍摄于深圳:
确实有很强的怀旧感,但这感觉是因为我站在当年的深圳,而不是因为我用了当年的相机。现在你拿着ccd电子垃圾去拍照,也只不过能得到一张垃圾画质的普通照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