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发出的一则呼吁:“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让“厕所社交”这一校园现象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所谓的“厕所社交”,就是指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无奈之下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

孩子们在学校是这样的:

在课堂上各种规章制度已经对他们提出了各种要求:坐姿要端正、不能交头接耳、要认真听讲。上课被约束,即使下课仍不能得到休息和放松,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心理。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们进行社交互动的时间,他们可以通过玩各种游戏来交朋友、培养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匮乏的课间活动没能为孩子们提供社交机会,学生们的社交需求只能在狭小的厕所中得到短暂的满足,以学习和安全为第一反倒成了孩子们隐形的枷锁。

不少研究和数据都表明,在中少年成长发育期间,久坐、身体活动不足等容易导致肥胖、视力下降、颈椎酸痛等问题,针对此教育部曾发布《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其中提到中小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但是连应有的“课间十分钟”都保证不了,更不必说被边缘化的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了。

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学校出于对安全事故的规避心理以及家长对学生安全的过于敏感和学习成绩的过分追求而导致的课间活动受限。家校双方之间的矛盾却对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尼采说:“一切习惯之物都在我们周围织成越来越坚固的蜘蛛网,而我们很快就发现,蛛丝变成了绳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安静”“不出去”慢慢成为学生们的习惯,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那就真的“动”不起来了。

面对学生们被迫进行的“厕所社交”,怎样才能把他们从厕所中“解救”出来?

教育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全国学生课间自由活动权的落实,并进一步明确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在校园安全事故中的责任边界,避免因模糊不清的责任划分导致学校过度保守管理。

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让家长充分认识到适度自由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保护。

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安全知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安全。

只有家长不过度敏感、老师不当“背锅侠”、学校不是无限责任的承担者、学生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真正找到校园安全与学生自由的平衡点,才能化“静”为“动”,“动”起来!

(作者:陈晓蓉  新闻传播学院21级卓越班)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