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自然资源厅:
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工作要求,现将我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报告如下:
案例一:
开发低丘缓坡促节地,破解瓶颈制约保发展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以“科学规划、集中开发、规范利用、节约集约”为原则,从点状开山到片状综合开发,形成了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成功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的矛盾,破解了土地开发成本过高与资源闲置浪费的矛盾,走出了一条山区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 建设“工业梯田”,破解山区发展之困。
1、坚持用规划引领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先后聘请德国ISA国际设计事务所等机构,编制了《十堰东部新城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茅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茅箭区工业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实现了由“规划跟着项目走”到“规划引导项目走”的转变。在实施低丘缓坡整理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控详规,严格用规划指导山地利用,决不逾越规划红线。
2、始终坚持“四个有利于”标准,推进低丘缓坡利用科学化。在低丘缓坡整理开发过程中,“农民梯田”种粮食,“工业梯田”种工厂。茅箭区借鉴“农业梯田”模式,按照“四个有利于”的基本准则(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集中连片利用,有利于完善产业布局,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因地制宜实施“坡改梯”工程:对高程相差50米以内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撇开大的水系和河流,依山就势进行“梯田式”开发,同时修建高质量的护坡和挡墙,加强生态修复,占绿后再还绿,实施“工业梯田”立体化开发利用山地。
(二)“削峰填谷”,创造“人造平原”。
1、创新规划思路,突出规划统领。在项目选址上提出“山顶建工厂,山腰建民房,河川建良田”的发展蓝图,选择在“三少一无”(即耕地少、林地少、拆迁少,无基本农田)的地方实施,同步开展地质灾害、矿产压覆评估、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等综合评价。
2、创新造地模式。一是运作方式创新。建立了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的新机制,成立工业园区投资公司,政府投入注册资金,由投资公司作为主体负责项目实施,政府为投资公司提供政策、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二是融资方式创新。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服务、公司运作”的市场模式,以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择实施企业,由各中标公司担当项目融资及施工责任,按规划设计和验收标准采取BT模式进行施工。三是开发模式创新。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对地形相对高差较小的,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进行规模化连片整理形成“人造平原”。
3、创新节地路径。一是高起点编制规划,将项目区打造成以汽车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工业基地,构建集研发、教育、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布局以无污染的汽车产业为主,土石方就地回填,同时保留部分山林和水体,防止水土流失。二是合理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按照结构合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合理。
4、创新供地方式。一是“退二进三”。按照市场运作的办法,引导中心城区第二产业向项目区迁移,将工业企业,有计划地搬迁到工业园区,腾出土地发展第三产业。二是“优中选优”。把招商重点转到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产品附加值大的项目上来。三是“借天生地”。鼓励山地整理项目区建厂房向高空发展,推行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中小企业使用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单层厂房。整个项目区严格遵循“先征后整”的原则,先分批次办理土地征转手续后,进行综合开发整治。
5、创新用地机制。一是抓好产业集聚。根据各种产业类型的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供应总量,分门别类安排项目落地。二是提高投资强度。设立项目投资强度门槛,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将项目区内亩均投资强度提高到250万元,从严控制项目用地规模。三是节约利用土地。对拆迁村民,采用“迁村腾地,集中安置”的办法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安置小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取得成效
茅箭区通过“坡改梯”方式创造了“工业梯田”模式,张湾区采取“削峰填谷”方式创造了“人造平原”模式,使十堰城区新增建设用地7万余亩,带动了东风沃尔沃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先后进驻,工业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飞跃,也为十堰打造鄂陕渝豫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提供了空间要素保障。至2019年底,十堰主城区工业总产值已达1100亿元,是实施低丘缓坡开发前2007年90余亿元的11倍多。目前,十堰城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汽车产业链条最完整、产业集群优势最明显的特色城区。
1、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前原貌
2、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作业现场(1)
3、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作业现场(2)
4、“人造平原”上建起新工厂
5、“工业梯田”上的工业园
案例二:
实施“退二进三”,优化城市布局
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的原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45厂、45分厂及东风汽车公司生活服务部用地面积211亩,位于十堰市城市中心区域,已无扩展空间,交通涌阻,物流成本高,无法满足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生产物流等成本的需求,且原有工业厂区与居民生活区混杂的情况也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十堰市政府决定实施“退二进三”,对东风汽车公司45厂、45分厂进行整体搬迁至工业园区,补偿收回东风公司腾退的老厂区土地后,整合周边其他多宗土地及难以独立开发的边角地、插花地109亩,整体规划后统一纳入政府储备土地,一并进行改造开发。2018年12月28日,我市按照商住用地性质对上述320亩土地进行公开出让。招商局地产(武汉)有限公司竞得该宗地后,已基本建成城市商业综合体和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
一、 主要做法
(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用地结构。我市作为东风公司老工业基地,主城区以东风公司为中心而建,大量工业用地集中在中心城区道路沿线,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老工业基地在转型中出现的城市化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调整优化市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迫在眉睫。我市研究出台“退二进三”政策,引导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为第三产业腾出空间。
(二)政府主导,有偿收回后公开出让。该项目属“退二进三”项目,由政府依法收回、收购土地使用权,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并按照规定公开出让土地。2018年5月11日,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工作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十政办发〔2018〕45号),进一步规范了工业用地改变用途的具体操作办法。
(三)实施集中改造,连片开发。政府主导对该项目进行整体规划,依法依规整合多宗土地及其周边难以独立开发的边角地、插花地,补偿收回后统一纳入政府储备土地,一并进行改造开发。
二、 取得成效
再开发后地块连通车城路、中岳路,打通了整个片区的交通循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车库,物业用房、居民文体活动用房、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满足发展的用地需求,盘活了片区的存量建设用地,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和民生效益的有机统一。
1、 原东风汽车公司45厂、45分厂再开发前影像图
2、原东风汽车公司45厂、45分厂再开发照片
3、再开发基本建成城市商业综合体和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
案例三:
整合零星用地,实现最大效益
丹江口市第一医院始建于1951年,是丹江口市范围内惟一一所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主要承担该市近50万人民医疗、急救、预防、保健任务,担负着辖区临床科研教学、120指挥调度和临床储供血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原门(急)诊用房已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成危房停用,现使用临时门(急)诊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导致医疗市场辐射人口需求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矛盾突出。在面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实施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和背景下,丹江口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丹江口市第一医院门(急)诊综合楼项目改扩建工程。
一、主要做法
依据当时的城乡规划布局,丹江口市政府将医院南侧的1101平方米土地依法征收后,拆除原有住宅楼,并与医院原有用地(1500平方米)整合,统筹使用,规划建设了总建筑面积43652.76平方米的25层新门(急)诊综合楼,配套建设了门(急)诊建安工程和建筑节能、污水处理、绿化美化工程。
二、取得成效
丹江口市第一医院内原有少量建设用地与新增用地结合,整合周边零星用地,实现统一规划,拆旧建新,既实现了医院改扩建,又降低了用地成本,充分发挥了土地价值。同时,新门急诊大楼南侧预留了一条与邻近街巷相连道路,同时可作为消防通道,极大改善了邻近区域的交通条件、火灾预防面貌。
1、拆迁中的门诊用房
2、改扩建后的门(急)诊综合楼
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0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