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高大的豆浆  ·  Spring ...·  5 月前    · 
老实的水煮肉  ·  DataGrid ...·  1 年前    · 

虎豹群中有“犀牛”

日耳曼人喜欢动物,喜欢以动物的名字来命名坦克装甲车辆,尤其是凶猛的动物,如虎、豹等。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有“虎”式、“黑豹”、“猎虎”、“猎豹”、“鼠”式、“黄蜂”、“野蜂”、“象”式、“黄鼠狼”、“灰熊”、“犀牛”等坦克装甲车辆。二战以后,还有“豹”式、“黄鼠狼”、“鼬鼠”、“猎豹”、“野猪”、“海狸”“秃鹰”、“野猫”、“狐”式、“美洲豹”……这一大群动物命名的坦克装甲车辆。好家伙!简直成了动物园啦!这一回介绍的是兵器迷们可能不太熟悉的“犀牛”(Nashorn)自行反坦克炮。


1945年1月,在意大利战场上的德军“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犀牛”身世

首先,让我们先弄清“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身世”吧。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军的自行火炮中,的确是“高手如林”。在本刊上两期的“自行火炮史话”中,尽管已经介绍了好几种知名的二战德军自行火炮,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仍然有一些未能加以介绍。这里介绍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就是其中之一。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有人按德文音译为“纳斯霍伦”自行反坦克炮,是德国第一种用特制底盘制成的自行火炮。尽管也可以说它的底盘为TⅣ型坦克,但是,它是在TⅣ底盘的基础上,经过重大改动制成的自行火炮。最突出的变化是,将发动机的位置从中部移至中前部,取消了传动轴,直接用联轴器将发动机和变速箱连接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扩大战斗室的空间。由于发动机的位置前移,使车体内部的布置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底盘部分布置图 ⒈变速箱;⒉驾驶员席;⒊HL120TRM型汽油机;⒋空气滤清器;⒌燃油箱;⒍燃油箱;⒎履带调节装置

1943年11月,东部战线。德国第519重型战车歼击大队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乘员正在准备有“鸡”晚餐

研制“犀牛”一类“重型自行炮”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所谓的“T-34冲击”。纳粹德国侵略军的装甲洪流涌入苏联大地后,开始时一帆风顺,但很快就遭到苏联红军T-34坦克等的顽强抵抗,而德军的TⅢ/TⅣ坦克根本不是对手。德军用来对付T-34坦克的,主要是牵引式的Pak43/1式88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机动性极差,往往需要动用很多人力和车辆将火炮运进和运出发射阵地。为此德军迫切需要将这种火炮装到履带式底盘上,制成自行火炮。首先选中的是TⅢ/TⅣ坦克的底盘。

负责研制和设计的公司为丢特茨-埃森威克公司,研制工作于1942年初开始。由于时间要求很急,上部结构只搞成敞开式结构;再加上受底盘承重的限制和钢板材料的匮乏,上部的装甲板很薄,这也是“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突出弱点。第一批产品于1942年10月制成。到1943年5月,共生产了100辆。“犀牛”的总产量为494辆。在命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小插曲。最初德国军方准备命名为“大胡蜂”(hornets)自行反坦克炮。但是,希特勒不喜欢“以小虫子来命名装甲战车”,并亲自命名为“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可见希特勒对这个“犀牛”还是相当重视的。

全方位看“犀牛”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斗全重为24吨,比基型车TⅣ坦克重了4吨多。乘员为4人。车全长8.44米,车体长5.8米,车宽2.86米,车高2.65米。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战斗室下部布置了燃油箱等,再加上炮架布置在动力舱的上部,使车高抬得很高,这也是“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一个缺点。车体及上部战斗室为钢装甲焊接和螺栓连接混合式结构。装甲板较薄,厚度为10~30毫米。部分车体甲板采用螺栓连接结构,也是为了便于从车上拆卸发动机。战斗室很宽敞,加上是顶部敞开式,乘员在战斗室内觉得很舒服,但顶部防护很差。运输或行军途中,战斗室顶部可罩上帆布,并用火炮固定器将火炮固定。由战斗室后方见到的炮长席位置如上图所示,炮长在左侧,由防危板和火炮相隔;装填手在右侧。火炮右下方的管子,用于在冬季向战斗室送去发动机的暖气。尽管是顶部敞开式结构,但在车体后部仍开了两扇小门,供乘员上下车用。车体后部下方有一个备用负重轮。


珍藏于美国阿伯丁战车博物馆中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犀牛“的主炮为PaK43/1型火炮,身管长为71倍口径,这是一款在德国很著名的加农炮,堪称是打飞机和打坦克的“高手”,在二战期间,是对付美军和苏联红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主力。不但火炮的身管长,连炮弹的长度也很突出。你可以从插图中看到“犀牛”的装填手正在装填榴弹时的情景,长长的炮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很明显,长长的药筒,增加了装药量,提高了射程和威力。该炮发射被帽穿甲弹(弹丸重10千克,弹药重23千克)时,在1 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为167毫米;在2 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达139毫米。如用上钨芯弹,在2 000米的射程上,可以击穿184毫米厚的钢装甲。也就是说,它可以击穿二战期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实战中曾出现“犀牛”的88毫米火炮在3 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毁6辆T-34中型坦克的记录。除了榴弹和穿甲弹外,在弹种中还有破甲弹。弹药基数为40发。其中,战斗室两侧各8发,战斗室底部存放24发。发射榴弹(弹丸重9.4千克,弹药重19.3千克)时的最大射程达17 500米。据说,还有一次,“犀牛”自行炮在600米的射击距离上从后面击中一辆T-34坦克,竟然将发动机抛出到车体5米开外(估计是引爆燃油箱的结果),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


战斗室细部

“犀牛”的装填手正在装填榴弹

其瞄准装置为SfZfla型光学直接瞄准镜。火炮的高低射界为-5~+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5度。最初的“犀牛”自行炮上没装辅助武器,这使它在近距离的战斗中吃了不少亏。后来的“犀牛”上装上了7.9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为600发。

“犀牛”自行炮的动力装置为HL120TRM型汽油机,最大功率300马力。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动力传动装置前置,主动轮在前。炮车的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15千米。燃油箱容量为470升。炮车上装有FuG型无线电台。

总的看来,“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反坦克武器,穿甲威力大,射击准确,机动性也算不错,但防护性相对较差,是它的突出弱点。

1943~1945年间生产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几乎全部装备给德军独立重型坦克歼击车营。先后装备“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德军部队有:第560重型歼击坦克车营、第655重型坦克歼击车营和第525重型坦克歼击营等。这些“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多数用于苏德战场(东线),也有一少部分用于西部战线及意大利战场。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犀牛”首先亮相,在和苏军T-34-76坦克的较量中,“犀牛”占尽上风。但是,由于苏军坦克数量多,又有SU-152自行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的支援,最终失败的是德国军团及其战车。(作者:聂�)


盟军官兵在检查缴获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