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中检以来,本项目继续从文本整理和文献研究两方面按计划开展工作,取得了全面的进展,较好地达到了项目的预期目标。

在文本整理方面(子课题一),已完成了《五族谱》波斯语原文近一半内容的录写和转写、以及汉语翻译和注释,其中“蒙古世系”的进展最快,除术赤和察合台世系以外,其余部分已全部完成;“中国君王世系”也基本完成了录写和翻译;拂朗机世系完成将近一半。预计可于2015年底完成全部文本的整理工作。

在文献研究方面(子课题二、三、四、五),课题成员从不同角度出发,撰写了一系列论文(详见下文阶段性成果列表),其中既有《五族谱》与《史集》之间的比较,也有波斯文史料与汉文史料的对比研究;既有对具体史事和人物的考察,也有政治制度层面的观照;既有文献学角度的分析,也有历史学、民族学领域的讨论。课题组成员在2013年11月1-2日举办的“波斯语文献与蒙元时代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详见下),则集中体现了本项目开展至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2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情况:

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方面,本项目于2013年取得两项重要进展:一是获得《五族谱》波斯语原文抄本的高清晰度彩色扫描复制件。经过两年的辗转联系,2013年6月,通过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文化处官员、土耳其著名学者涂逸珊教授(Professor Isenbike Togan)等友人的大力帮助,终于成功地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Topkapi Saray皇家博物馆取得联系,申请购买到《五族谱》波斯文孤本的彩色复制件,这对本项目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二是获得大批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波斯语抄本复制品。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本项目重要成员之一邱轶皓博士前往伊朗德黑兰大学历史系访学,他利用此机会,走访了德黑兰重要的图书馆、博物馆,收集到大量珍贵的波斯语参考文献,尤其是各种抄本扫描件,大大完善了本项目资料库的建设。

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11月1-2日,本课题组成功举办了“波斯语文献与蒙元时代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Persian Historical Sources and the Study of Mongol-Yuan Era),研讨会的主旨是总结《五族谱》项目两年多来在文献整理和研究方面所取得成果,向与会各国同行汇报进展,请教问题,共同探讨波斯语文献整理和蒙元史研究的新途径和方向,为开展课题的下一步研究献策献力。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与会学者共34人提交并宣读了学术论文,分别来自我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浙江省图书馆、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日本东海大学、早稻田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伊朗阿瓦士沙希德?查姆兰大学等世界各知名院校。国内外蒙元史研究和波斯语文献研究领域的重要专家齐聚一堂,是一次高水平的专题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的议题包括《五族谱》研究、蒙古史研究、波斯文史籍研究、名物研究、地理和地图研究等,涵盖了波斯语文献与蒙元时代研究的诸多方面。研讨会的召开扩大了《五族谱》项目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研究的进展,大大加强了国内外波斯语和蒙元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中国伊朗学、蒙古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得到了国内外与会学者的一致高度评价。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化程度高一直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本课题成员是国内波斯语文献研究、蒙元史研究领域十分活跃的团队,两年来,课题成员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努力在国际同行间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不断巩固和扩大。具体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有:

2014年1月10-11日,王一丹、刘正寅应邀参加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东方研究所主办的“Chinese and Asian Geographical and Cartographical Views on Central Asi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中国与亚洲地理地图文献中所载的中亚及其周边地区)”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做了学术报告,王一丹的报告题为“Rashid al-Din’s description of China: a reinvestigation from the geographical point of view(拉施特笔下的中国――从地理学角度的新考察)”,刘正寅的报告题为“On Moghulistan in Muslim Literature”. 。

2014年3月,乌兰在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文化研究所做《关于〈元朝秘史〉�版本》的学术报告。

2014年6月,乌兰参加韩国庆北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召开的“文字、书写与记忆的流传”国际学术研讨会, 做了题为《古代蒙古人历史编纂之特点――从《元朝秘史》到《蒙古源流》的变化》的学术发言。

2014年5月,邱轶皓参加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举办的“New Approaches on the Il-Khans (伊利汗王朝研究的新路径)”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Background and Aftermath of Fakhr al-Dīn ?ībī’s Voyage: A Resurve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lkhanate and Yu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4th Century”.

2013年8月25-28日,张帆赴日本京都参加日本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主办的第10回日中共同学术讨论会“‘现代’与历史学”,提交学术报告“中国帝制时代‘君主专制’问题的再探讨”。

2012年3月2-7日,党宝海参加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第19届中央欧亚研究年会(ACES),发表论文:“1760年乾隆皇帝《郊劳诗》汉、蒙文部分初探”。

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2013年11月1-2日,全体项目成员参加了由本项目主办的“波斯语文献与蒙元时代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分别提交了学术报告,具体题目为:王一丹:“13-14世纪波斯历史文献中的中国纪年法”;张帆:“论元代蒙古人的圈层式结构”;刘正寅:“《史集?部族志》巴儿忽惕诸部研究”;乌兰:“蒙古族源文献记载辨析”;党宝海:“昔里吉大王与元越战争”;邱轶皓:察合台兀鲁思和伊利汗国的东南部边境。这些报告围绕波斯语文献(尤其是《五族谱》和《史集》)整理与蒙元史研究等议题,充分展示了课题成员近年在本课题研究中所取得的收获。

此外,本课题成员还参加了下面的国内学术会议:

2013年11月23日,几位课题主要成员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召开的“多语种民族志文献与中国民族史研究”学术会议,分别发表论文“《五族谱?中国帝王世系》 的史料价值――与《史集?中国史》的比较研究”(王一丹)、“颂德纪功:元朝蒙古人的汉文碑铭”(张帆)、“察合台文献《和卓传》所见西域社会与族际关系”(刘正寅)、“蒙古文历史文献涉及‘国’、‘族’等概念的表述”(乌兰)、“略论《纳昔儿史话》关于蒙古早期历史的记述”(党宝海)、“十四世纪初斡儿答兀鲁思的汗位继承危机:相关波斯语、阿拉伯语史料的对比与研究”(邱轶皓)。

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部分课题成员在杭州参加了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的“马可?波罗与杭州”学术研讨会,分别发表论文“13-14世纪波斯语文献中的行在城”(王一丹)、“元代公文中的杭州”(张帆)、“行在城:从马可波罗到哥伦布、卫匡国”(党宝海)等。

2012年12月,乌兰参加由中国蒙古史学会在内蒙古大学组织召开的“纪念《蒙古源流》成书350周年学术研讨会”,宣读了论文《〈蒙古源流〉的史学价值》。

2013年3月,乌兰赴上海参加由复旦大学高等研究院组织召开的“民族与国家认同关键词研究研讨会”,做了题为《蒙古历史文献中“国家”等词语的表述》的学术发言。

2013年12月初,乌兰参加了由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华夷译语》和西夏字符国际学术研讨会”,做题为“《元朝秘史》校勘之特点”的学术发言。

2013年11月15-18日,党宝海参加“民族史视角下的国家、人群与地域社会”学术研讨会(上海),发表论文:“《至元二十年永寿吴山寺执照碑》考释――兼论元代八思巴字的象征意义”。

2013年10月19-20日,党宝海参加“黄文弼与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国际学术研讨会(乌鲁木齐),发表论文:“黄文弼先生所获元代汉文文书浅识”。

2013年10月15-17日,邱轶皓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玉与“玉河”:从物质文化的角度看波斯?中国文化交流中的一些特点》。

学术交流:

读书班:本项目从2013年3月1日起,在北京大学伊朗文化研究所每周一次定期举行“波斯文《五族谱》读书班”会读活动,迄今已进行了三个学期。参加读书班的除了本课题全体成员以外,还有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波斯语专业学生。读书班的定期活动是《五族谱》项目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值得一提的是,《五族谱》读书班活动也吸引了国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自2013年3月以来,先后有波恩大学汉学系汉学家-伊朗学家廉亚明教授(Ralph Kauz)、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系蒙古学家艾骛德教授(Christopher P. Atwood)和日本东海大学著名蒙元史专家赤坂恒明教授(AKASAKA Tsuneaki)等学者利用在北京大学访学的机会,积极前来参与《五族谱》读书班活动和讨论,与课题组成员分享他们的观点、想法和资料,并根据自己的学养和经验,为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建议。

学术讲座:2013年11月3日),邀请日本著名学者赤坂恒明(Akasaka Tsuneaki)教授举行了题为“帖木�王朝波斯文史料Mu‘izz al-ansāb(《蒙古诸汗世系》)及其钞本在蒙古史研究中之价值”的讲座。赤坂恒明运用波斯文献研究蒙古史多年,成绩斐然,造诣深厚,是在此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学者,他的讲座令全体听众受益匪浅,对《五族谱》课题研究尤其富有启发性和借鉴价值。

国际合作:

2013年7月30-8月30日,本项目首席专家王一丹应德国波恩大学伊朗学专家Ralph Kauz教授邀请,在波恩大学汉学系东方研究所访问,合作进行“《五族谱》中的拂朗机世系研究”。波恩大学是德国重要的东方学研究中心之一,除了汉学系以外,还有中亚系(蒙古学-藏学)和伊斯兰学系,文献资料收藏十分丰富。王一丹访学期间,得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文献资料,并与汉学、伊斯兰学和蒙古学学者建立了联系,为今后开展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条件。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2年11月16-18日,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召开的“北京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工作会议”上,本项目首席专家王一丹作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波斯文《五族谱》整理与研究’进展概况”的报告,在汇报本项目团队取得的进展的同时,介绍了本课题在跨学科、国际化两方面的突出特点,及其在北京大学伊朗学学科建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此文随后刊发于2013年《北京大学文科通讯》。

《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本项目在2010-12年已提交两次《工作简报》,分别汇报了2010年初的开题报告会以及2011年7-9月王一丹在京都大学访学的情况。2013年11月1-2日,本项目成功举办了“波斯语文献与蒙元时代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完成了《波斯语文献与蒙元时代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将刊发于教育部专属刊物《国际学术动态》第6或第7期。在此,谨将此会议综述作为本课题的第3次《工作简报》提交(见附件)。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a-由于波斯文是从右向左书写的文字,与中文(或英文)相反。在需要同时输入这两种文字时,往往由于输入系统的不同而造成乱码、错行等现象,这对我们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改进措施:请教熟悉电脑操作系统的专业人员,尽量熟悉和习惯两种输入法,多练习、多琢磨,熟能生巧,摸索出同时使用两种输入法的规律。

b-《五族谱》波斯语文本除了文字内容之外,还有大量以图谱方式记录的内容,在进行转录换写工作时,将这些图谱直接录入计算机文档存在很大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录写和研究工作的进度。解决办法:需要借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输入操作。

研究心得:

在具体的校勘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陈垣先生早年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的校勘四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仍是行之有效的校勘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波斯语文献的校勘。由于《五族谱》只有一个孤本存世,没有可供比较的其他抄本,因此无法采用校勘工作中最基本、最简便、也最稳当的对校法;而本校法虽然实用且方便,但遇到前后互相抵牾而无更多旁证之时,仍旧难以决断;至于“理校法”凭推理来“定其是非”,是“最高妙”又“最危险”的做法,只能“用之于最显然易见之错误而已”,在没有确证时必须慎用。因此,《五族谱》校勘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四法中之“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之法。《史集》作为“他书”,是校勘《五族谱》的重要参照。除了借鉴已出版的各种《史集》刊本(如莫斯科集校本、德黑兰校注本)以及英、俄、法、德、韩、汉等各种译本以外,还要尽力搜求《史集》的各种古老抄本,如伊斯坦布尔的Hazine 1654, Hazine 1653, Revan 1518等三种重要抄本,以及塔什干本(东方写本部MS 1620)和伦敦本(Add. 7628)等等,把它们作为对校的重要依据。校勘时不过于倚重刊本,而同样重视抄本作为“他校本”的作用,能够有效避免受刊本的校勘失误的影响,因而保持我们自己校勘工作的客观和独立。

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项目立项后,得到北京大学社科部资助,专门引进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生邱轶皓作为项目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五族谱》的文本整理和研究工作。邱轶皓于2011年9月进站,2013年9月出站,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五族谱>与伊利汗国史――<五族谱?伊利汗世系>译注与研究》可视为本项目目前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次合作,既十分有利于项目研究工作的进行,也对邱轶皓博士本人提高利用波斯语文献从事蒙元史研究的水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机会。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合作。本项目借此机会向北京大学社科部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研究成果情况

1 代表性成果简介:

a 论文:“探寻“照世杯”中的中国镜像――波斯历史文献整理的实践与收获”(作者:王一丹,收录于《认识东方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论文从波斯文献中常见的“照世杯”意象说起,将包罗万象、涵盖古今的波斯语历史文献比作“观之能知天下之事”的照世杯,介绍了波斯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述的类别,说明波斯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西交流史和中国民族史的价值,以及中国学者参与这些文献整理的意义。论文以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波斯文《五族谱》整理与研究”为例,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讨论了整理波斯语历史文献的基本方法,以及自己从事这项研究的收获。作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学方法论”系列讲座之一,本文是作者于2012年12月所作报告的内容,引起了与会师生对波斯语历史文献的关注,以及对校勘学方法的热烈讨论。

B 专著:《<五族谱>与伊利汗国史――<五族谱?伊利汗世系>译注与研究》(作者:邱轶皓。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13年9月,待出版)

这部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选择了《五族谱?蒙古君王世系》中最后、也较不为人关注的“伊利汗世系”作为研究主题,认为它是研究伊利汗王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对于理解《史集?伊利汗传》的结构有着很大的帮助。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 《五族谱》的研究情况和文献特征;二 以《五族谱》中蒙古异密名录为中心讨论伊利汗国的结构;三 术赤家族在伊利汗国东部边境的活动及其影响。第二部分则是对《五族谱》“旭烈兀世系”文本的整理、转写和译注。这部报告是目前本项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代表了本项目研究在文献整理和研究两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2 阶段性成果清单:见表格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