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互联网产品里,自 2005 年兴起的 UGC 是一个有点特殊的品类 —— 而更远古的聊天室和 BBS 严格来说亦属此列。在不少从业者眼里,UGC 因为同时具备低成本获得内容、少量的人力投入、极强的拓展性和规模效应、宽大的护城河壁垒、带动高频消费、永动机一般的运行等特征,而「看起来很美」。国内有大量以工具切入、在 2.0 试图形成社区的产品,便是明证。十几年来,UGC 产品形态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从简单粗暴的聊天室、遍地开花的 BBS,到 Facebook 对应之于 Qzone/校内/开心/、Twitter 对应之于饭否/微博,再到真正意义上世界级原创的豆瓣、百度贴吧,及最近几年陌陌、朋友圈的风靡… UGC 在不同时代始终在发挥重要效能。换个角度看,每一次产品形态的升级,都会淘汰一批无限风光的产品;而无数新产品正试图以 UGC 切入市场。在过去几年工作中,我做的一直是社区/社交等依赖 UGC 驱动的产品,有从 0 到 1 的新产品设计,也有月活超过 8000 万(豆瓣小组 2 年前的数据)的成熟型产品。在日常工作中,我爱琢磨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机、行为和期望,对于社会心理学、生态系统的演进有浓郁的兴趣。然而并没有万能的方法。从最初 2 年懵懵懂懂地「跟着感觉走」,面对老板和工程师缺乏说服力;到后面通过在知乎、豆瓣的社区经验,逐渐完善形成自己的一套 UGC 类产品设计和管理体系。中间有不少感受,愿与你分享。本话题主要面向以下几类人群:作为产品负责人/创始人,想从头做社交/社区,但不确定如何开展产品设计、确定产品形态;你的产品基础类型是电商、工具等,希望嫁接社区,提升产品粘性和使用频次;作为产品经理,有过至少 1 个 UGC/SNS 类型产品的经验,需要系统化地提升产品能力;作为运营人员/工程师/设计师,希望更多了解搭档产品经理的想法。在这个话题中,我将层层分解,具体为你提供以下各方面的建议,基于产品目标,明确产品价值、目标人群;体系化地分析产品市场体量大小;分解产品中的关键用户角色及流程,了解不同角色的动机,进而指导核心 UGC 机制的设计;综合为你分析 BBS、SNS、群组、Follow、List、Tag、聊天室、评论等主流产品形态 work 的前提及效能;为你把关每一个功能的设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何确定 MVP 的边界,如何把握后续产品演进的节奏;如何解决产品启动,并预估产品在不同阶段可能碰到的问题;UGC 类产品的 PM 和运营是什么关系?如何通过产品化的手段,实现产品及内容运营目标。相信总有 2-4 个点能对你的产品有直接帮助。P.S.UGC 是一个体系化的方法,基于不同产品价值、目标用户,它有截然不同的做法。在见面过程中,希望能详细描述你当前碰到的具体问题,使得我们的讨论更有针对性。
很多新产品正试图以UGC打开市场,然而前方有无数看不见的坑
暂时没有评价哦 查看更多评价 「在行」能帮我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