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以来,中国历经近400年的分裂和战乱。扭转这一历史趋势、重建大一统并使中华文明进入又一个繁盛期的,正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核心是“崇简”以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尚贤”以扩大统治集团实力,进而一统农耕区和游牧区,以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

通过“政变”获取权力

李渊称帝不久,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围绕着东宫、秦王府、齐王府,逐渐形成三个政治军事集团。

武德七年,唐朝初定天下,秦王府与东宫、齐王府的倾轧却日益加剧。太子、齐王在获得宰相裴寂和高祖宠妃张婕妤、尹德妃支持的同时,还积极发展私人武装。太子在长安私募长林兵,齐王府也招募壮士、私匿罪人扩充武装。

武德九年,双方矛盾激化。秦王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日夜劝秦王诛杀太子、齐王。适逢突厥入塞,齐王受命督军北上,太子、齐王定计征调秦王府将领,再谋害秦王。秦王急召府僚商议,决定在玄武门截杀太子、齐王。

六月初三,秦王入宫告发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唐高祖召太子、齐王于次日入宫。当夜,秦王府兵马入宫埋伏,待太子、齐王进入玄武门后,秦王一马当先,首先射杀太子,又与齐王激斗,尉迟敬德赶到后射死齐王。此时,东宫、齐王武装闻讯后猛攻玄武门,试图入宫援助。尉迟敬德斩太子、齐王首级宣示于兵众,东宫、齐王武装随之崩溃。之后,尉迟敬德又率部面见高祖。李渊知已无挽回余地,遂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八月,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的统治时代,被史家赞誉为“贞观之治”。有学者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玄武门之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太宗是一位十分在意自身历史形象的人,既然以“政变”获得权力的事实无法改变,那么就要以彪炳史册的政绩来证明统治的合法性。

“贞观之治”核心精神是恢复统治秩序,即以休养生息的方式恢复社会经济,而非大规模的制度更张。“贞观之治”对于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是,承续隋朝混一南北的统治政策,“惟贤是与”,使统治集团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

内政上“崇简”与“尚贤”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大起义,看到了恶政亡国的后果,故常以舟、水关系比喻君与庶人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此,他注意节制统治阶级,从而为民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贞观初年、二年,唐太宗两次释放宫女,令其婚配。贞观前期,不仅没有兴修宫室,而且把在建的洛阳乾元殿停建。在他看来,追求宫殿的奢华,喜欢游玩池台,只是帝王个人的欲望,百姓并不希望这样。

唐太宗不仅以身作则,而且严格管制勋贵阶层的社会风习。早在贞观元年,唐太宗便制令禁断王公奢靡。贞观十一年,又下《戒厚葬诏》,严禁勋戚侈靡厚葬,违者“随状科罪”。在唐太宗时期,社会风俗以简朴著称。

唐太宗还关注民间疾苦。贞观初期,关东、关中各地灾害甚多,唐太宗下令开仓赈济,允许灾民就食他州,并紧缩政府开支。隋末战争中受损严重的地区,在较长时间内不再征发徭役。而征发徭役、兵役的地区,则需注意不违农时。唐朝颁布的《营缮令》,还以法令的形式规范营造公共工程时的民力征发。

经过努力,贞观三年、四年,关中丰收,流民回归;贞观六年、七年,关东地区的农业也发展起来,社会逐步走向安定;贞观八年、九年,米价降至每斗四五钱;贞观十五年,更是降至两钱。由此,经济社会步入繁盛时期。

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南北、东西分裂达300年之久,关陇、代北、山东、江左各集团区隔已久,隋朝短暂的统治显然不足以抹除彼此间的差别。摆在唐太宗面前的迫切问题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将各方势力整合起来。唐太宗使用的办法是 “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

在这一择才标准下,唐太宗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用东宫、齐王府里的旧仇,如魏徵、王�等;既用高祖遗臣,如萧�、封德彝等;也提拔寒微士人,如马周、刘洎、戴胄等。唐朝疆域扩展至蒙古高原后,又积极任用少数族精英,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何力等。不拘一格使用贤才的政策,催生了一个颇具才干的官僚集团,这就是“贞观之治”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惟贤是与”的氛围中,唐太宗常以隋炀帝为反面典型,鼓励群臣进谏。这既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是使百僚归心的必要措施。贞观年间出现了许多谏臣,如王�、魏徵、褚遂良等。面对反面意见,唐太宗常常予以奖励。最著名的直谏者首推魏徵,对唐太宗进谏达200余事。魏徵死后,唐太宗感慨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