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苏黎世,历史悠久的阅兵广场 2 号与塔尔大街 37 号,国际艺术画廊 Galerie Gmurzynska 于两地各自坐拥着一栋独立的展示空间,在这家以现当代艺术及俄罗斯先锋派作品为主的胜地,名为《Ezra Petronio: Stylistics》的展览正在双空间内同步展演。
《Ezra Petronio: Stylistics》展览 / Galerie Gmurzynska
120 张涵盖艺术、时尚、音乐等领域的人物肖像摄影与另一处放大数倍、使用拼贴形式组合而成的宝丽来胶片作品,构成了展览的平面叙事,也为来往的观者提供了一处通道——进入《Stylistics》背后人物创意世界的视觉入口。
《
Ezra Petronio: Stylistics》展览 / Galerie Gmurzynska
Ezra Petronio,独立杂志《Self Service》的联合创始人,一位对创意有着深切执念的「固执人士」。说他固执并非是指脾性,正相反,蓄着一脸标志性络腮胡,常年以一副平框眼镜示人的 Petronio ,有着看起来平易近人的外表。他的「固执」,更多表现在了创意呈现的方式,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地对杂志媒介的坚守上。
Magazine 前缀的独立二字,是人们普遍称呼《Self Service》的方式,而独立的语境,在 Petronio 这里,也存在着双重的意义。像是独善其身之类的形容,并不适用于《Self Service》的创作理念,从 1994 年创刊至今,它的表现形式就是不断与人,与创意个体的连接。于此形成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各自独立又相互对话的存在,在 Petronio 及其《Self Service》的故事里,始终占据着创意意识的高点,并且从未改变过。
”我认为每一个在我镜头前的人物都是美丽的,而我正是要寻找到这份美丽。”
《Ezra Petronio: Stylistics》展览 / Galerie Gmurzynska
Ezra Petronio 的职业生涯,处处透露着老派创意人的痕迹,就像他自己做出的评价——“I’m Old School”,在摄影方向,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Petronio 只会选择 1948 年至 1983 年期间由宝丽来公司制造的 Land Camera 相机拍照,而如若细分到肖像摄影,富士公司出产的一台 FP-100 胶片机,在过去三十年里成为了他这一方向唯一的创作工具,超过 4,000 张作品,从 Karl Lagerfeld、Azzedine Alaïa 等一众时装巨匠,到 Louise Bourgeois 这样的艺术大家,再至涵盖编辑、模特、造型师、演员在内的多个领域。Petronio 的镜头下,个体的肖像面孔,逐步汇聚为了时代的整体记忆,如同一本人物的编年册,记录着各个行业内的文化开拓者——《Ezra Petronio: Stylistics》,便是基于这一作品库而呈现的。
摄影展于苏黎世呈映期间,Petronio 与自己的老东家《Interview Magazine》谈及了这些肖像作品背后的诞生故事。在宏观层面,那些进入他视野的人物悉数有着社会公众身份的加持,他们是名人、公知,而从 Petronio 手中那台胶片机后“走出”的面孔,却像是跳过了标签的定义,传递着更为亲密的情感。
Louise Bourgeois / Ezra Petronio
与法裔美国艺术家 Louise Bourgeois 的相识,源于奥地利设计师 Helmut Lang 的引见。拍摄当天,二人在 Bourgeois 纽约的家中碰面,Petronio 参观了这栋几乎每面墙上都贴着数百张照片或放置各类东西的房屋,当他提出需要一小块白墙作为拍摄背景时,Bourgeois 告知了助手,后者选定了一个沙发后的墙壁,并开始戴着白手套清除墙上的所有东西。这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而在此期间,Petronio 得以同 Bourgeois 进行了一场被他描述为美妙的对话,“她坐在沙发上,我示意她将双手放到脑后,Bourgeois 给了我一个真诚的微笑,眼睛闪闪发光"。Petronio 在回忆起那一幕最终的定格瞬间时,这样说道。
Petronio 镜头下的人物 / Ezra Petronio
与《Interview Magazine》的对话,Petronio 分享着那些由镜头捕捉的人物性格,美国演员 Jerry Hall 无时不在的优雅,Virgil Abloh 待人的谦逊,Azzedine Alaïa 眼神中流露出的智慧与美感,以及 Tom Ford 对自身形象的精确把握。“我认为每一个在我镜头前的人物都是美丽的,而我正是要寻找到这份美丽。”
近 30 年时间,4,000 张肖像作品,Petronio 在这一过程中与人物的邂逅、交谈、分享各自愿景的经历,促成了《Ezra Petronio: Stylistics》的诞生。在一次同样基于展览的对话中,他被问及了展览的由来,Petronio 便如此表达——“它源于邂逅,源于那些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事实上,展览从想法、策划到实际的落地的过程,进行的非常快,他透露大概只有三个月的时间。Petronio 亲自选出了一百余张作品,并以放大数倍的打印尺寸呈现,像是一个关于视觉尺度的游戏,用 Petronio 的话说,这见证着某种情感的存在。
“《Self Service》是唯一一本可以向读者展示人们创作过程的杂志。”
《Self Service》
透过《Stylistics》展览的肖像作品投射到延续至今的《Self Service》杂志,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是什么?面对汹涌而来的时代变革,杂志媒介对于独立的判定与价值,似乎也在发生着翻转,有时甚至显得无能为力。一个事实摆在台前,从 90 年代创刊时传统媒体的语境,到之后互联网兴起带入的强制规则,全然不同的做内容的理念,并没有太多波及到《Self Service》的价值观,而这其中的缘由毫无疑问出自它背后的人物。
Ezra Petronio / The Business of Fashion
翻开 Petronio 迄今的人生目录,一条再清晰不过的线条横亘其中,勾勒着这段过程,简单来说,媒体,或者说创意这条路,近乎是Petronio 必然的选择。出生在纽约,成长于法国,艺术总监的父亲与知名踢踏舞者的母亲,为他的儿时岁月营造出了非凡的创意环境,先后在报纸和杂志担任过编辑的 Petronio,最终决定回到那座他从小就爱上的城市——巴黎,在媒体环境摸爬滚打的经历,以及他体会到的巴黎文化氛围的保守,促使 Petronio 萌生了一个想法,成立一家创意媒体,为那些被建制派所忽略的前卫创意人,提供一处发声的平台。
这是他与合作伙伴 Suzanne Koller 推出《Self Service》的初衷,而他们与不同领域人士展开的对话,进一步地将杂志的核心议题,深入到了支持创作者思想的概念上。“我们与不同的人进行了一些称得上疯狂的对话——从公司的 CEO 涵盖到 24 岁的作家。”作为视觉为主的刊物,每期《Self Service》的保留部分,正是这些被称为“创意论坛”的对话内容,Petronio 试图挖掘的是不同行业创意人的思考,用他的定义来表达:“《Self Service》是唯一一本可以向读者展示人们创作过程的杂志。”这也道出了他本人对待创意的态度——将演变的阶段与最终的结果放置在同等重要的层面。
1995 年 10 月,首期《Self Service》杂志面世,最初以季刊的形式发布,从第六期开始,两位创始人增加了创意过程的时间,杂志也自此变为了每半年出版一次。“我们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出版物,我们希望《Self Service》成为一件奢侈品,让它在内容的层面上变得昂贵。”——而我们都明白,那些真正能够被冠以奢侈的产物,悉数拥有着非同凡响的缔造过程。
《Self Service》杂志 N° 1 封面 /《Self Service》
而 Petronio 创意视角的形成,则源于一次与川久保玲的合作,在他的讲述中,正是与这位日本设计师的接触,使自己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创作层面的个人信条。那是在《Self Service》之前,Petronio 成立的创意机构 Work in Progress(如今的Petronio Associates)为 Commes des Graçons 打造的香水项目,在第一次完整的创意提案后,川久保玲问及了所有的研究过程和期间各类的资料、文件的去处,当他表示有一些已经被他们扔掉时,川久保玲颇有些打趣地说到,下一次应该把“垃圾桶”也拿给她,也许从那些文稿中提取出的东西,同样有着巨大的潜力。在多年后,Petronio 谈起这个故事时,仍然难掩激动,这一点仅通过他的描述就足以见得——“我将永远记得我们为 Adrian Joffe 和川久保玲所做的第一次报告,它所带来的,是让我们理解了创作过程、研究、探索、犯错的重要性,以及灵感是一个非常意外的、多变和美丽的产物,它理应被不断地刺激和激发。
一本独立杂志的生存之道
MENDO
2008 年,Ezra Petronio 与 Suzanne Koller 在创意机构 Work in Progress 成立 15 周年之际,出版了一本名为《Selective Works, Subjective Inventory》的书刊,收录着过去十余年以来,《Self Service》杂志与机构产出的创意项目的诞生过程。它提供了一次与那些不同创意个体及两位创始人对话的机会,也是我们进一步探知独立杂志《Self Service》运行逻辑的契机。
在书刊的序言里,Petronio 与 Koller 写到,“这本书是对过去 15 年的一次整合,一场主观意识的旅行,进入我们纯粹的风格世界的本质。它的内容并非是刻意挑选出的所谓的精髓,而是最终关于我们对创作过程的重视。在这些有关创意的对话中,人们时常对意义和媒介提出质疑,当个人的感知与传统模式和视觉习惯并列时,他们的灵感被激发,使我们能够产生最具个性化和最有意义的作品。”
《Selective Works, Subjective Inventory》书刊 / JRP | Ringier
对创意过程与合作的推崇,是理解《Self Service》的核心之一,如同杂志命名表达的观点,任何人都拥有自我定义的处理方式,它代表着对一类理念的坚守。2019 年 2 月,《Self Service》迎来了第 50 期的发布,在这个特殊的节点,Petronio 完成了一场回溯与强调的仪式——他将 1995 年首期杂志内的一篇社论重新带回,内容涵盖了美国独立电影先驱 John Cassavetes 曾在 1968 年发表的关于合作重要性的表达。——回溯一段旅程,强调一份初心。
《Self Service, 1994-2019 The Ads》/ moom
一本杂志与一场展览,本质上有着相同的属性,它们共同具备着体验性的设计系统,包括信息、材料的相互关联,以及内容在空间、美学和情感上的逻辑相通。威尼斯建筑大学研究员、策展人 Saul Marcadent 曾在一篇专题中写道;“《Self Service》的行为就像一个透视画:它承担了叙事的节奏,说明和告知,但同时也引发并产生了新的视觉印象。一本杂志的阅读过程,就像身处一次群展的现场,不同专业领域的创作者的作品被汇集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参与其中的人共享着空间和时间,而这种接近也照亮了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一位 Old School 的老派创意人,一本坚守着初衷,并仍然处在视野中心的独立杂志,它的叙述仍在继续,它也给了人们一个相信出版物的理由,就像 Ezra Petronio 所说的那样:“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媒介的概念,它把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思想和碰撞创意的能力,这就是我为什么相信杂志的原因。”
weibo :nylon-china
wechat:nylon尼龙
instagram :nylonchina
任敏:维持小小的任性
一笑半世纪
新一年的 BOSS,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发布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