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前不久,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8月底,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第六个方面“培育壮大新增长点”第十七条,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经省领导同意,今天我们召开“以学促干、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江苏海洋产业发展”专场,邀请相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解读《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马小平先生,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晓斌先生,连云港市副市长张家炯先生,盐城市副市长黄希别克·努尔旦先生。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首先,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先生介绍情况。
林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心地带,陆域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沿海滩涂约占全国1/4。近年来,江苏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22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046.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国5.5个百分点。直接临海的有三个设区市,分别是连云港、盐城、南通,沿海三市作为我省“1+3”重点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超过一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国11个沿海省区市中,我省海洋生产总值仅排在第6位,“蓝色引擎”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沿海三市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但还没有成长为辐射带动力强的经济带。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对江苏工作“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的有力举措。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构成主体和重要基础,以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推进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对我省提升综合实力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近日,经省委同意,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我省今后一段时期海洋产业发展作了具体部署。下面,我重点围绕《行动方案》六个方面的特点,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聚焦关键产业,重点突破
为有效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坚持优势产业和短板弱项并重,提出十大海洋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这十大产业链的选择,是基于我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量身定做。其中,既有海洋优势产业,比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等,通过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主配套水平,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也有具有一定基础但发展不够充分的产业,比如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等,尽快强链补链延链,丰富门类,创新业态,做大产业规模;还有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海洋新兴产业,比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应用场景拓展,推动相关产业迅速突破。我们期待通过海洋产业发展带动海洋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我省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4200亿元,到2030年突破6800亿元,在2022年基础上翻一番。
二、聚焦科技支撑,创新引领
当前,国内外围绕海洋产业和占据海洋技术制高点的争夺日趋激烈。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抢占海洋高技术产业的新蓝海优势明显。为此,提出:一是实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构建海洋科技产学研、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合联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高校设立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引进培养一批懂专业、懂市场的海洋专业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着力解决我省大专院校涉海成果多但转化较少的问题。二是实施海洋产业开放合作行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深度对接合作,推进共建海洋领域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推动沿江地区重大涉海创新成果在沿海地区产业化落地,形成“研发+制造”“总部+基地”等区域合作模式,更好促进沿江科创优势和沿海制造业基础良好的深度融合。
三、聚焦生态底色,绿色发展
绿色化、智能化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行动方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提出实施海洋产业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行动。一是开展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比如提出探索实施节能降碳示范工程项目、长江运河海运船舶“油改气”、加快零碳产业园试点项目建设等新举措;提出培育智慧海洋牧场、智慧港口等“智慧+”海洋产业,构建海洋立体综合感知网,推进涉海智能制造示范应用。二是坚持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快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立足湿地、滩涂、海岛等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塑造独具魅力的“三个百里”滨海精华段落,连云港结合全省珍稀的基岩岛礁、沙滩岸线与近代港城遗存塑造“蓝湾百里”,盐城结合全球罕见的潮间带和湿地资源塑造“生态百里”,南通结合江海交汇辽阔景观与张謇盐垦文化遗存塑造“缤纷百里”。
四、聚焦牵引带动,市场主导
海洋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平台牵引力和带动力。为此,提出实施“123”引培工程行动,以园区、平台、企业为载体,加速海洋领域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整合。“1”就是培育形成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支持在现有开发区中建设海洋产业特色园区,推动海洋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2”就是培育形成20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涉海创新平台,构建以实验室为引领、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3”就是培育打造30家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企业,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涉海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企业增加海洋产业为主业,加大海洋战略资源整合力度,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实体经济。
五、聚焦政策支持,激发动能
为充分发挥政策引领支撑作用,出台了涵盖财政、金融、要素、人才等支持政策。此次政策举措“含金量”较高,在存量方面,多个部门优化调整现有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加大力度支持海洋产业创新平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以及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在增量方面,省级新增安排预算资金,重点支持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引进、涉海园区打造、海洋交通运输枢纽建设,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江苏省海洋经济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海洋产业发展。
六、聚焦操作可行,务求实效
好的行动方案还需要强有力的落实举措。我们坚持清单化落实、项目化推动,研究提出近3年可实施的11项重点牵引工程清单,包括创新领航工程、海洋筑基工程、保障提质工程;可打造的20个重点科创平台清单,提升我省在深海科技、大功率燃气轮机、海工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111项重点项目清单,引领海洋产业调结构增动能,力争在短期内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加大重点事项协调推进力度,推动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更好落地见效。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与我们一道,加强《行动方案》的宣传和解读,使广大经营主体能够充分享受《行动方案》带来的各项政策红利,持续增强发展信心,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加快推动我省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争先进位,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贡献“蓝色力量”!
以上就是《行动方案》的简要解读。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林康先生。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开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下面可以提问。
中国工业报记者:《行动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沿海三市海洋资源比较优势,以发展海洋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全国知名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这个目标,请问省工信部门有哪些新的思路,将采取哪些举措?
马小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感谢您对海洋制造业发展的关注。海洋相关产业尤其是涉海制造业是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下一步,省工信厅将深入贯彻《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和《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围绕构建1650产业体系,聚焦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船舶、海洋电力装备、海洋生物药物等领域,实施集群和产业链培育行动,不断壮大海洋制造业规模,加快沿海地区先进制造新增长极建设,有效支撑和推动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我省是全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三大造船指标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南通、泰州、扬州三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船舶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精神,紧扣产业强链补链、创新引领、“智改数转”,着力推动全省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深入实施《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建成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船舶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二是加强产业强链补链。实施高技术船舶产业链卓越提升工程、海工装备优势产业链培育工程,瞄准重大战略产品,积极打造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在全球具有领先水平的“江苏船舶海工精品”。三是加强特色基地建设。以“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带动性强”为目标,强化地区差别化竞争,推动形成南通海工装备、豪华邮轮,泰州大型油船和集装箱船,扬州大型散货船和滚装船等特色产业基地。
二、推动海洋新能源装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海上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是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破解能源资源约束瓶颈、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一直保持全国前列。2022年,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超过9000亿元。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全国第四,全产业链实现国产化,打造“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的名片。海上风电装机全国第一,基本形成了以风机整机和配套设备制造为主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下一步,我们将把海上光伏、风电装备产业发展作为培育全省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列入全省1650产业体系重点推动。一是强化产业创新发展。完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机制,引导产业链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突破新型拉晶和电池技术、大型海上风电主轴承等一批装备关键技术。统筹好现有财政资金,加快建设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对海上硬核“空白”技术的研发。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科学统筹产能指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合作,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格局。三是有序推动海上新能源开发应用。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做好海上风电、光伏试点示范与场景建设,推广“光伏+现代农渔”“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不断提高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提高产业载体发展水平。近年来,沿海三市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培育新兴产业方面有了良好成效,初步形成海洋石化、海上风电、船舶和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南京、无锡、苏州、扬州、泰州等地也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产业。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地区,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如,支持南通在提质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产业联动,在高端新型海工装备等领域持续发力,形成新的增长点。支持连云港再布局一批高端海洋石化项目,把国家级石化基地做大做强做优,推动医药产业向海洋生物制药和制品领域拓展。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壮大现代物流、海洋信息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盐城加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发展海上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同时,支持各涉海产业发展地区从促进现有园区功能优化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到治理水平等方面多下功夫,扩大总量、提升层次、强化功能,进一步壮大涉海产业集聚效应。
新华日报记者:此次《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打造海洋领域国家重要科技创新力量”,请问,我省在培育海洋领域国家重要科技力量、提升海洋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赵建国(省科技厅副厅长):首先感谢媒体朋友对海洋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加速发展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始终是第一动力,培育国家重要科技力量则是提升海洋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省科技厅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行动方案》科技任务,大力增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实验室为引领、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的海洋产业科技平台体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任务概括为三句话:
一是重引领,打造国家重要科技力量。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我省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支持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建设,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开展深海运载技术、深海信息技术、深海作业技术攻关,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推动建设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加快研发海洋智能装备测试、绿色船舶创新节能以及海洋装备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着力打造海洋试验技术体系和研发平台。支持深海载人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研制深海载人作业潜水器等重大装备,为建设海洋强国打造国之重器。
二是强支撑,建设海洋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根据沿海三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加快推进“一市一中心”建设。支持连云港市建设江苏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三大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为行业提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服务。支持盐城市建设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面向海上风电关键共性技术、关键部件国产化开发、海上可再生能源全直流发电、海上风电产业融合发展技术等方向,建设海上风电实验风场、漂浮式海上光伏测试电站等公共技术研发与检测服务平台。支持南通市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船舶海工装备高端设计与先进建造关键技术研发,船舶海工核心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等方向,打造具有一流水平的大型公共实验设施和试验平台。
三是增活力,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带动作用,与江苏大学等共建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与船舶海工、海上风电细分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一批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支持江苏海洋大学、南通大学、盐城工学院等涉海高校院所发起建设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快建设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等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涉海领域重点实验室重组,支持沿海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或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支撑构建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在政策措施上,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对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载体给予1000万元至5000万元不等的建设或运行经费支持,对太湖实验室以及通过重组的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给予自主科研经费支持,对海洋领域新型研发机构予以重点奖补支持。
光明日报记者:南通是江苏唯一滨江临海城市。此次方案提出“推动南通打造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请问南通是如何考虑的?特别是在推动船舶海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做优做强,以高质量海洋产业支撑引领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方面有没有一些新动作?
王晓斌(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南通滨江临海,位于沿海和长江经济轴带的“T型”交汇点,是上海大都市圈沿海战略协同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叠加区域,全市拥有海域面积8949平方公里、占全省1/4,海岸线276公里、占全省近1/3。2020年,我市在全国第一家以高分通过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验收。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4万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9位。全市海洋生产总值2319亿元,位居全国主要沿海城市前列,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4。
南通将认真贯彻落实省《行动方案》要求,以高质量海洋产业支撑引领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全方位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向海图强一直是南通发展的鲜明导向。100多年前,先贤张謇推动早期现代化实践就非常重视海洋,在沿海垦牧植棉并设立渔业公司、航运公司;改革开放之初,南通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90年代至今,南通推进陆海统筹、江海联动,逐步实现由拥江发展到江海共兴。下一步,我们将坚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一是高点定位。自觉在海洋强省建设中扛起龙头使命、先行担当,努力在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走在前列,奋力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海洋产业成为南通“下一个万亿”的关键增量,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战略支撑。二是统筹推进。突出示范带动、全域推进,以“全市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的理念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制定实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配套出台海洋产业项目清单、招商引资专项计划、创新发展专项计划等5个支撑文件,辅以精准化支持政策,形成“1+5+1”海洋产业发展体系。三是联动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沿海沿江“生产、生活、生态”岸线比例,聚焦“沿海制造”深化江海联动,推动海洋产业做大做强;聚焦“沿江创造”深化跨江融合,引领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持续夯实基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南通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持续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省级重大项目数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海洋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22年全市船舶海工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海洋新能源产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海洋渔业规模近350亿元,南通港实现货物吞吐量2.85亿吨。“十四五”以来沿海前沿累计签约落户10亿元以上项目84个、总投资2753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9个、总投资近13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集群为导向,推动海洋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壮大海洋主导产业、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着力构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船舶海工产业方面。南通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1/10、1/4,近年来先后交付“天鲲号”、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等国内国际首制产品40多个,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我们将聚焦船舶海工产业高端化转型发展,推动产业加快向大型海工装备、特种船舶、豪华邮轮等高端领域攀升,攻坚关键技术、打造标志产品、形成核心配套能力,深入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打造地标性、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海洋新能源产业方面。南通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市发电量比重超1/3,海上风电装机容量6GW、全省第一,绿电成为南通吸引央企、外企的重要加分项。我们将用好丰富的海域、滩涂资源,积极发展“风、光、储、氢”等板块,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落地,统筹配置海上光伏资源,加快打造通州湾综合能源基地。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南通积极打造江海联运通道,“十四五”以来港口基础设施投资超130亿元,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建成运营,通州湾主体港区“2+1”码头开工建设,洋吕铁路年内将通车运营。我们将持续优化全市港口功能布局,加快构建集内贸干线网、近洋航线、远洋航线于一体的港航物流体系,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不断提升南通港国际货运能级。现代海洋渔业方面。我们将持续优化海水养殖布局,大力发展远洋渔业,重点规划建设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和海洋牧场,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发展。我们还将依托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海门生物医药科创园等平台吸引集聚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布局打造特色园区;推动海洋文化和海洋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海洋城市知名度。
三是加快培育动能,全面激发海洋产业创新活力。一直以来,南通都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制定实施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目前,全市建有海洋类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拥有海洋类高企超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落户。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海洋领域构建产学研、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合联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新突破。一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围绕海工装备核心模块设计、分段式叶片、海洋通信等领域技术需求,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推进实施一批新攻关项目。加快提升海洋产业专利转化效率,构建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机制。二是强化重大平台建设。推动海洋创新平台提档升级,提升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平台建设水平,积极寻求与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合作,招引布局海洋科研基地,力争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端创新平台。三是强化创新人才引培。深化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全面落实“人才新政4.0”,聚焦海洋领域重点培育引进一批高端人才,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打造海洋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我就回答这些,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南通的关心,也诚挚邀请大家多到南通走一走、看一看,谢谢大家!
央视网记者:《行动方案》指出,要深入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港口群。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我省海洋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连云港港是江苏唯一深水海港,请问连云港在进一步发挥港口功能作用,建立畅通安全高效的物流商贸大通道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张家炯(连云港市副市长):连云港市因港得名,“以港兴市”一直是我们重要的发展战略。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连云港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进实施海洋经济133项重大事项、重点载体平台、重点项目,着力增强现代化新港城发展“蓝色”动能,吹响向海图强的号角。
目前,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我市海洋经济“半壁江山”,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全面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投入使用,40万吨码头改扩建工程高效推进,两翼港区进港航道等级持续提升,口岸扩大开放稳步推进。2022年,港口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量556万标箱,今年1-8月,港口吞吐量超2亿吨、同比增长9.7%,集装箱量完成386万标箱、同比增长14.2%;出口车辆21.5万台、同比增长73.3%,稳居全国机械设备和车辆出口前三位。
《行动方案》的制定实施,对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连云港市将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加快形成以港口能级不断提升、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城市品质不断优化为特征的港产城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进一步提升港口功能,强化海洋运输业发展的关键支撑。一是着力打造国际枢纽港。推进深水大港、远洋干线、中欧班列、物流场站的无缝对接,年内建成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40万吨矿石码头,力争明年底再投运一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系统推进徐圩港区液体散货泊位进港航道扩建、灌河港区液体化工码头、赣榆港区粮油码头等工程。到2025年,建成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港口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量达到1000万标箱。二是优化港口布局。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进口资源基地、进出口汽车集散基地、集装箱海铁联运基地、国际粮食中转基地、陆桥化工品中转基地等“五大基地”,提高多式联运和口岸通关能力。三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做强“海河江、铁公水”多式联运品牌,打造运输方式齐全、内外衔接高效的综合立体集疏运体系。加快徐圩、赣榆港区入港入园铁路建设,打通铁路集疏运“最后一公里”。推进连淮高速扩建、连宿高速、宿连航道二期连云港段整治工程,提升快速互联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增强海洋物流服务辐射能力。一是深耕腹地市场,加强东中西区域合作。打造至郑州、西安、合肥、徐州、淮安等地的铁水联运特色示范通道,形成覆盖中西部地区的铁水联运服务网络。布局建设内陆无水港,打造海河联运集散中心,实现运河线、连申线和淮河流域港口全覆盖。二是以深化与上海港合作为契机,搭建对接长三角区域向海经济开放平台。高质量运营连云港至上海内贸干线铁海快线,推进两港间“数字走廊”实现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探索沿海捎带资质,建设集装箱空箱调配中心,打造“连申快航”品牌。推进海洋进出口贸易向长三角区域对接延伸,推动共建海洋产业园、海洋合作示范区,促进涉海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三是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加强无锡连云港工业园、江阴灌云工业园涉海项目合作,加快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等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动能。
三、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高标准促进海洋开放交流。一是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港口+园区”共建共享发展模式,吸引国际国内优质企业投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全面提升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建设水平。二是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积极探索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提升涉海服务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强化国际贸易、跨境电商、金融结算等业态功能,提升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外资使用质量。三是打造区域性海洋对外合作交流窗口。依托自贸试验区和中欧班列,积极推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沿线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协同开放,探索建立跨境城市间海洋产业合作机制,开展与日韩等周边国家(地区)在海洋新兴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合作。
四、进一步推进港产城融合,增强海洋运输对海洋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一是优化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坚持“宜港则港、宜产则产、宜城则城”,优化生态、城市、工业、旅游等岸线功能分区,明确城镇、产业、港口运输空间布局。深化港口与开发园区、临港产业、沿海城镇互促共生、融通协作,实现差异化定位、组团式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配套、商业休闲、滨海居住等城市功能。二是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产业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集群优势。提高大宗商品物流、贸易和港航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港口与临港产业、海洋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海洋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高端制造、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经济。三是打造海洋生态品质样板。推进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修复自然生态岸线和亲海岸线,构筑海洋生态保护屏障。严格涉海项目环境准入门槛,建设绿色低碳海洋产业园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海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百里蓝湾,构建全域全时海洋旅游休闲产品体系,建设国际知名海洋旅游城市。
随着《行动方案》的印发,连云港将迎来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契机,我市将全面经略海洋、奋力向海图强,努力把海洋经济的广阔潜力转换成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的强劲动力和竞争力。欢迎大家常来连云港,来看一看我们的“陆海枢纽、产业基地、传奇胜境、山海连云”,看一看海洋的雄伟壮丽和海洋经济的广阔前景,看一看我们深耕海洋的坚定决心和奋斗成果。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盐城兼具湿地、森林、海洋三大生态系统,拥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创成了国际湿地城市,请问盐城在打造彰显国际湿地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方面,还将有哪些推进举措?
黄希别克·努尔旦(盐城市副市长):感谢记者朋友对盐城的关注。盐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582公里),约占全省的56%;最多的滩涂资源(455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70%和最大的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48%,是国际湿地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目前中国唯一的滨海湿地型世界自然遗产。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省委赋予的“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这次发布的《行动方案》提出,将盐城打造成彰显国际湿地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这是省里交给我们的重大任务,也是盐城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将按照《行动方案》相关要求,继续发展绿色产业、放大世遗价值、做强绿色能源、扩大开放合作,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盐城贡献。
一是高层次构筑先进制造体系。瞄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和数字经济、海洋经济“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产业链,持续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打造具有盐城地域特色和标识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金属新材料、新型面料、绿色建材等领域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发挥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优势,加快发展海工装备、船舶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谋划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载体能级,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优选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石油机械等创新基础相对较好的产业,实施一批以重大技术和战略产品为导向的重大产业研发创新项目,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产业发展强引擎。
二是高水平彰显绿色生态价值。盐城生态环境优美,建有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有40平方公里不受光污染的暗夜星空,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全省前列。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767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1.6%,我们将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不断彰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盐城湿地保有量达到76.96万公顷,占全省的27.2%,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补给站,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宣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本月的25日至27日,以“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举办,为全球湿地保护合作传播更多“中国声音”。我们正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荷兰花海、黄海森林、条子泥、中华麋鹿园、珍禽保护区等景点串珠成链,构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遗的旅游空间格局。推动生态康养产业全市域布局,主动对接国内一流康养品牌资源,建设长三角高端康养基地。
三是高起点推进绿色能源发展。能源安全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盐城“风光”资源丰富,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海上风电规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35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3%。我们在集聚润阳、金风、远景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持续拉长新能源产业链条,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合作,大力培育海上风电运维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科学有序推进海上绿电资源开发,深入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加快新型储能电站布局,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向着“2个2000”的新蓝海目标迈进。随着2000万吨中海油LNG“绿能港”项目落地投产,我们也正加快推进高效燃煤发电、LNG及冷能示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风光火气氢”一体化能源开发利用格局。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支持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加快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试点开展碳足迹认证工作,不断增强园区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高标准推动开放能级提升。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城市,土地资源丰富,具有成片未开发建设用地,盐城港“一港四区”全部获评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我们大力拓展国际合作,每年举办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依托中韩(盐城)产业园,持续加强与韩国等泛黄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合作,构建海洋产业协同发展集群。今年,首趟中欧(亚)接续班列“盐城号”鸣笛启程,盐城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贸易往来也更加密切。我们不断加强国内涉海交流,充分利用港口综合运输优势,北向加强与青岛、南向加强与上海等沿海城市合作,西向发挥出海门户作用,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将我市沿海开放的腹地延伸至内陆地区,带动整个流域经济融入全球航运体系。我们积极融入省内海洋产业发展,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黄海新区两大战略空间和东台、射阳、大丰等沿海经济区等为重点,主动承接省内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推动海工装备、可再生能源、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等产业集聚。加强南京等域外科创中心建设,形成“离岸研发+域内转化”模式,持续提升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水平。
我就介绍这些。最后,感谢媒体朋友们对盐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恳请一如既往关注、关心、关爱盐城,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行动方案》印发实施,有利于我省全力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强省建设,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动能,请大家帮忙持续做好宣传解读。省发展改革委制作了“一图读懂”,欢迎大家采用。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