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29日,中央歌剧院音乐会版歌剧《茶花女》即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上演。被称为国际乐坛上最为活跃的中国百灵鸟,不折不扣的女高音天后么红将在28日的演出中出演女主角,令广大师生观众期待不已。9月中旬,讲堂记者来到中央歌剧院,对么红进行了专访。

《茶花女》:歌剧舞台的宠儿

歌剧起源于意大利,距今已有400年历史。无数歌剧作品流转于各个年代的舞台之上,许多也已被封入历史的尘埃,然而《茶花女》自1853年首演后,至今仍是世界歌剧舞台的宠儿,可见其魅力。“对于观众来说,《茶花女》在叙事结构上是一个传统的架构剧,讲述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色彩丰富。除了情感戏份,更有舞会、玩牌的群众场面和大段舞蹈,观众想在剧场看到的东西,这部剧都有,可以说观赏性极强。对于演员来说,这也是一部好戏。首先,威尔第的音乐很美,整部剧几乎从头唱到尾,没有一段是轻松的。对演员素质也有着全面的要求,在台上既要演好,又要唱好,其中还有不少花腔等高难度的唱段,非常具有挑战性。”

讲堂记者采访女高音歌唱家么红(左)

*架构剧是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戏剧样式。其特点是布局雕琢、情节离奇、程式固定。比如某种秘密观众是清楚的,主人公却一无所知,通过种种巧合突出戏剧性,最后真相大白。

一唱二十四年

作为中央歌剧院的保留剧目、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歌剧作品,《茶花女》是每一位职业女高音都想演的一部戏,么红也不例外。幸运的是,1992年,刚进入中央歌剧院工作的么红所演出的首部西洋歌剧便是《茶花女》,这一唱就是24年。

歌剧《茶花女》剧照

此次于讲堂上演音乐会版歌剧,与传统的歌剧形式稍有不同。交响乐队由乐池移至台上,演员则集中于舞台前区进行表演。但对么红来说,尽管制作形式更为简单方便,但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音乐会版歌剧,无论在剧情设置还是音乐的完整性上,都与舞台版并无二致。她介绍,除了简单的背景和道具外,服装和化妆也都是按照剧情和人物要求来完成的,所以演员在表演的完成度上也不能有丝毫懈怠。总之,不管以什么形式演出,都希望能给观众送去一台精美的歌剧,让大家能够了解歌剧,爱上歌剧。

原文诠释纯正意大利歌剧

么红回忆,最初表演歌剧《茶花女》时,使用中文演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欣赏能力的提升,2000年以后,全国歌剧舞台逐渐开始使用原文演唱。虽然对中国观众来说,用中文演唱似乎更易接受,但正如中国诗歌、戏曲在翻译成外文时会有韵律、意蕴的损失一样,歌剧在转译中文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问题。么红讲道,歌剧脚本是用意大利语写成的,其音乐走向也会根据语言的韵脚、重音而发生变化,如果以中文演唱,所呈现的效果和音韵美必定会大打折扣,“用原文诠释,才能让观众欣赏到纯正的意大利歌剧”。

歌剧《茶花女》剧照

此外,从传承角度来讲,歌剧由西洋引入中国时并未走样——这是保证歌剧不失本色、健康发展的基础。么红介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歌剧从诞生之日起,各个版本、唱段都有文字记录。只要唱的不一样,就有谱子留下。即便是百年前意大利最有名的歌剧出版商李科迪出版的作品,在转卖给美国后,至今仍在不停地出版不同年代的乐谱、录音和录像资料。”

艺术普及的脚步不能停

尽管歌剧是舶来品,但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却方兴未艾。采访期间,么红对歌剧的热爱之情也溢于言表。随着国家的开放和发展,文化艺术也日益繁荣。么红透露:“如今中央歌剧院已经开始排演成套的瓦格纳了,这对于一个成立仅60余年的院团来说,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歌剧《茶花女》剧照

不过,常年游走于世界舞台的么红也强调一点:国内的文化生活和国外有着很大的差异,艺术普及的脚步永远不能停。“不光是大学生,每个老百姓都需要文化生活,需要用艺术装点生活。但现实是,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是脱节的,老百姓的生活离艺术很远。这一方面因为人口基数大,经济文化水平不平均,另一方面也需要职业的艺术家不断地带给他们这些东西。这么多年来,国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我觉得还不够,还需要我们慢慢来。”

每一位观众都是回头客

9月,燕园又迎来了一批青春洋溢的新同学。与讲堂“弘扬高雅艺术,繁荣校园文化”的理念相契合,《茶花女》的上演无疑也抱有艺术普及的目的。在么红看来,对于鲜少接触歌剧的人来说,《茶花女》是一部很好的欣赏歌剧的入门剧。“我对我的观众从来都不失望。不管是大一新生还是街道大妈,我从不质疑他们的欣赏水平,反而我觉得走进剧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是回头客。而且,威尔第的音乐不会让人失望。”

歌剧《茶花女》剧照

对于此次演出,么红也充满期待:“北大校园是个生机勃勃的地方,扑面而来都是青春的气息。对于我来说,25年前走出校园一路打拼,非常高兴能再次走进校园为同学们演出,希望能跟青年学生成为好朋友,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近歌剧,爱上歌剧。”

摄影:孟宪鸣

编辑: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