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份出自不同平台方的报告,虽然难免有着品牌营销的印迹,但因为平台各自具有的行业代表性地位,从中还是能够解读出很多当前中国音乐产业的现状和趋势。甚至可以说,从这两份报告所提供的很多数据信息来看,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终于已经开始有了产业的样子。

从唱片时代到数字化时代

之所以说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产业现在才开始逐步有了“样子”,是因为此前远远没达到欧美、日韩,甚至是黄金期的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地区音乐产业那样的发展程度,形成一个多元的结构布局,从唱片制作、演唱会、艺人培训、版权管理、新人渠道等多种方向上形成一种聚力,最后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开始有了雏形,再到90年代原创音乐的兴起,其实我们一直没有形成真正的行业生态。所谓的音乐产业,更像是一条单一的唱片制造及销售链,所有的人都在为了卖唱片服务,销量是整个行业唯一的标准。

也正是因为如此,至少在上个世纪的后二十年,中国的内地流行音乐其实一直没有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新人的输送、版权的有效管理,尤其是无法利用整个行业的平衡优势,让所有音乐人都能正常地生存下去。

特别是由于中国内地一直只有唱片行业而没有完善的音乐产业,所以音乐人不受重视,所有人都在为歌星服务,即使歌写得再好,也无法通过作品形成衍生的版权价值。

直到互联网时代的出现,让很多音乐人看到了生机。因为中国互联网起步和发展都比较早,基本和国际互联网同步。再加上在实体唱片主导的时代,中国音乐产业本身就没有成型,没有更多强势的利益关系,反倒使得中国的音乐行业能够很快与互联网结盟。像最早的网络歌手和网络歌曲,其实就是通过网络平台,绕过传统的唱片行业,从而完成作品到歌迷的输送。

一个从下到上的体系,恰恰是因为这些网络歌手,通过他们的作品和实践,慢慢开始了对中国内地音乐产业的塑造。

打通专业和业余音乐人的次元壁

虽然从一开始,网络歌手一直被污名化,甚至连累到互联网,也要对中国流行音乐的衰落负责。但从现在来看,恰恰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人的生态。

首先,通过互联网,很多音乐人无师自通地学习各种创作、演奏,甚至录音、混音等专业技能,因为网上有各种的收费课程以及专业的音乐制作软件,可以轻轻松松完成这些专业需求。相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吉他都必须坐绿皮火车去北京等大城市拜师学艺,还未必被大师看得上,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想学,就一定可以学到东西。

其次,因为音频设备获取便利,也让音乐制作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以前必须在专业录音棚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台电脑和声卡,再加上简单的吉他和Midi键盘,就可以搭建一个小型的工作室,并且完成基本的音乐制作。

这样新型的音乐工作方式,也使得目前的音乐人普遍向多元化、全能化发展。就像《中国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2020)》里说的那样,现在音乐人同时担任词曲唱的全能比例,已经超过60%。甚至如今要找不会写歌的歌手,比找能够写歌的唱作人,还要来得更为困难。

也是因为互联网的便捷,让很多音乐人通过一些社交媒体和软件,可以在网上完成许多音乐合作。比如帮人编曲、制作,也可以提供创作,由此渐渐形成一种行业生态。有专门收词曲版权的公司,也有给歌手提供音乐制作的音乐人。以前必须通过唱片公司和专业音乐人完成的事情,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其实已经变成了所有音乐人共同的承担。

这种彼此分工合作的状态,也让每一个音乐人都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大有大做、小有小做,至少不像以前那样,必须迈过精英门槛,正式进入音乐行业,你才可以成为音乐人。

比如,最早嘻哈音乐还没出圈的时候,那些嘻哈作品就都是由活跃在互联网的年轻音乐人制作完成的,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因为作品的优秀开始被人赏识,慢慢进入了主流领域,这就是一个音乐人最佳的上升通道。有上升通道,一个音乐产业才能良性循环。

音乐人成为音乐产业核心

从唱片时代到数字音乐时代,最大改变就是一切开始“以人为本”,而且这一次的“以人为本”,不仅仅只是歌手,还包括了音乐人。

从“虾米音乐”到之后的“豆瓣音乐”,再到现在的“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纷纷开始各自的音乐人计划。在后版权时代,各大音乐平台知道,想要在竞争中确立优势,还是要靠音乐内容去吸引用户,而音乐内容的生成则离不开音乐人的创作。

这个变化也影响到了别的领域。这几年的很多音综节目如《这就是原创》《即刻电音》《中国新说唱》《我是唱作人》《乐队的夏天》等,虽然有的是类型音乐节目,但这些节目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都是围绕着原创音乐人(乐队)和作品来产出节目。

这种音乐导向的确立,也让原创音乐人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即使像“抖音”这样最开始只是以翻唱、搞笑为主打的短视频平台,也开始逐步精化内容,引入大量原创音乐人进入平台。

今年,“抖音”还成立了专门的“抖音音乐”,用来扶植平台上的原创音乐人。从《2020抖音音乐生态数据报告》来看,不仅原创音乐的风格,已经涵盖了18种大类,而且原创音乐内容的总投稿量已经超过6000万。30岁以下的抖音音乐人占比,更已经达到了51.2%。这个数据,其实也代表着一种未来的导向。

一个成熟的音乐产业,始终以原创音乐和作品作为核心,才是健康的产业。

音乐产业的去中心化

虽然实体唱片已经成了一个非主流的产业,黑胶、磁带等介质的复兴更多也只是在收藏意义层面上进行,无法真正成为音乐产业的核心,但中国内地的音乐产业,反倒是因为这种去中心化,用多元换来了活跃。

比如,现在的原创音乐人可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推广自己的作品,不用签约唱片公司,不用团队包装,如果作品好,照样能够成名。

如果不喜欢短视频和直播,你可以去参加各种音综节目,通过音综节目的平台去展示自己和作品,同样可以打通事业的上升渠道。

至于歌手,大牌的可以走线下场馆巡演,独立音乐人也可以走各地的LiveHouse,都不耽误推广音乐和推销自己。甚至在今年疫情期间,因为TME live的出现,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的直播看到各种类型的演出,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通过资本和概念的组合,走在了全球音乐产业的前头。

除此之外,大量音综节目不仅可以为很多歌手找到工作机会,通过节目里的翻唱,还可以带动曲库的版权资源,让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重新激活能量,也让一些新人的作品被更多人知道,从而将曲库版权的价值最大化。而版权的价值提高,也会反哺原创音乐人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好作品的循环。

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终于开始有了产业的样子。

【编辑:房家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 [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 京ICP备05004340号-1 ] 总机:86-10-87826688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