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百个人心目中经典的公主形象,大概八十个人会回答《罗马假日》中的奥黛丽·赫本。

女演员也好,时尚icon也好,在无数影迷眼中,她虽然并非媒体宣传中那么完美,但气质风度绝非常人可及。

在我看来,漂亮与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而赫本就属于后者。她不仅美在皮相,更美的是心灵,即使年少时因为战争受尽苦难,也永不忘记永远优雅地微笑着,用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用女神这种词来形容赫本,难免有些庸俗,也许就像是她的大儿子肖恩出版的那本回忆录的名字——《天使在人间》,才得以概括她的一生吧。

战火中走出的歌舞剧演员

1929 年,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后裔,父亲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总经理。由于信仰法西斯主义,父亲在赫本 6 岁时就抛弃妻女离家出走,此后再未露面。

小时候的赫本

赫本 10 岁那年,二战爆发,母亲带着她辗转到荷兰避难,在这期间,赫本在荷兰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不久后荷兰被纳粹分子侵占,他们指认赫本的舅舅有犹太血统并将其处决,家族大部分财产也被掳走,相依为命的母女俩陷入穷困,战争时期长期的营养不良,让赫本始终是一副瘦弱的模样。

少女时期,尽管战争的乌云笼罩不去,赫本始终没有放弃她钟爱的芭蕾舞。二战结束后,赫本和母亲去伦敦寻找机会,战后经济普遍不景气,年轻的赫本一边打着好几份零工,一边寻找可以深造的机会,1948 年,她考取了著名的玛莉·兰博芭蕾舞学校,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但仍然因为交不起学费,只能回到荷兰。

赫本与母亲

正是这次“回乡”,让赫本得到了她第一次在电影中露面的机会——她在一部介绍荷兰风光的电影《荷兰七课》中扮演一名皇家航空的空姐,为看客们用英语和荷兰语介绍荷兰。虽然只是小角色,但还是得到了一笔片酬,赫本带着这笔钱和母亲再次回到伦敦,并顺利在芭蕾舞学校入学。

然而好景不长,19 岁的赫本因为身高过高,被委婉告知无法再加入舞者的队伍,但上帝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她被选为歌舞剧《高跟纽扣鞋》的演员之一,功底深厚的她驾驭起此类角色简直轻车熟路,受到导演们的关注,之后她又在歌舞剧《塔塔酱》中出演了多个角色,1950 年,赫本在歌舞剧《开胃酱》中第一次有了独舞的戏份。

是演员,也是时尚icon

就这样,赫本正式踏上了演员之路,1950-1952 年间,正因为有了歌舞剧演员的表演基础,她陆续出演了一系列当时极受欢迎的小角色,直到迎来她人生中的大转折——在电影《罗马假日》中饰演“安娜公主”,她的搭档是正当红的男星格里高利·派克,后来也成为她的一生挚友。

《罗马假日》剧照

纯真善良、俏皮可爱的安娜公主,被赫本演绎得有血有肉。电影上映后掀起收视热潮,赫本由影坛新人一夜爆红,无数少女模仿她在剧中的穿着和发型,赫本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派拉蒙电影公司看中赫本的人气,马上为她安排了另一部电影《龙凤配》,这也是赫本后来的经典作品之一。1953 年,赫本为了准备《龙凤配》的戏服,前去巴黎拜访时装大师 Hubert de Givenchy,纪梵希听说有位赫本小姐登门造访,不禁心中窃喜,还以为是当时已经名声大噪的凯瑟琳·赫本。

为赫本调整礼服的纪梵希

一开始纪梵希并不在意这个平凡的姑娘,懒得为她专门置装,就让她在自己已有的系列中随意挑选。但当赫本穿上他的作品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发现那些设计如同为她而制,像有了生命般熠熠生辉。而赫本自己挑选的这几件戏服,也让《龙凤配》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真不知道是赫本成就了纪梵希,还是纪梵希捧红了赫本。

从这以后,赫本的许多重要时刻、镜头都有纪梵希礼服的身影,也正是 Givenchy,让“小黑裙”成为赫本的标志性单品,在我个人看来,黑色亦是最能衬托出她高贵气质的颜色。

1960 年上映的《蒂凡尼的早餐》同样是一部在时装史上极有地位的电影。影片中赫本饰演的交际花 Holly 盘着头发穿着小黑裙,佩戴着方形太阳镜、层叠珍珠项链和黑色麂皮长手套,无一不成了后世时装杂志提起这几件单品时反复说教的经典。

而当赫本抱着吉他坐在窗台上,用不太完美但却真实的嗓音深情弹唱出《Moon River》的样子,以及站在纽约街头尚未开门的珠宝店门口咬着羊角面包的形象,也如教科书般深入人心。

脱掉戏服,赫本平日里的穿衣法则至今还在影响时尚界。包括她曾在《罗马假日》中穿过的,带有 New Look 意味的连衣裙,脚踝绑带的平底凉鞋:

条纹上衣,七分裤搭配芭蕾舞鞋:

修身的黑色打底衫:

无袖一字领小礼服:

出镜率极高的各种帽饰:

Bob Willoughby 这位杰出的好莱坞摄影师,曾为众多明星拍摄过标志性的肖像,赫本是他最喜爱的拍摄对象——作为她信赖的多年好友,Bob 拍摄了无数关于她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照片,2014 年,TASCHEN 出版社终于将其买下版权,出版了这本名为《Audrey Hepburn. Photographs 1953-1966》的画册。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Audrey Hepburn. Photographs 1953-1966》

用爱去对待世界

赫本的演艺生涯中,获得过 5 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在整个 50-60 年代里风光无限,除了让她名声大噪的《罗马假日》,赫本还出演过一系列更复杂的角色,比如《盲女惊魂记》、《双姝怨》、《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偷龙转凤》等。虽然在表演中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有些舞台剧化的夸张,但这是时代的印记,也是赫本个人表演风格的体现吧。

充满爱心的赫本非常喜欢小动物,1959 年,她在出演电影《绿厦》时收养了一只梅花鹿,取名 Pippin,这只小鹿被收养时还未断奶,赫本就亲自为其喂奶,小鹿一点点长大,与赫本形影不离——甚至出去逛街时也带着她。

1992 年 11 月,赫本在索马里突然发病,被送往洛杉矶的医院急救,不料病情恶化,医生也无能为力,她感到自己时日无多,请求回到自己瑞士托洛谢纳的家中——想再看一眼瑞士冬天的雪。

1993 年 1 月 20 日,赫本在自己生活了 36 年的瑞士与世长辞。与她同时代的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听闻此讯十分伤感,“天使终于还是回到了天国。”她说道。

虽然已经香消玉殒多年,但如今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影像、展览等形式觅得赫本的气息。如果在上海的各位暑假里有空,不妨去看看这场“永恒经典:奥黛丽·赫本”展览。

赫本之所以为全球粉丝所爱,不仅是因为她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银幕形象,她为慈善事业作出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1988 年至 1993 年间,她受邀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拉丁美洲和非洲因为疾病贫穷而无法生活的儿童们。

被许多人称作赫本最美的一张照片

在 1989 年一次名为《和你在一起》的演讲中,赫本回忆起二战刚结束时,自己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得到救命的食品与衣物的往事,在演讲中她声讨发达国家对于贫穷国家的掠夺,而儿童则是这场利益争夺中无辜的受害者。

在赫本去世后不久,她的长子肖恩成立了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继续着她生前的慈善事业。如今基金会依然在帮助贫苦儿童,小儿子卢卡也投身其中,将母亲生前的精神发扬光大。2002 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纽约总部为纪念她的善举,建立一座名为“奥黛丽精神”的青铜雕像。

“若要优美的嘴唇,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要常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头发,让小孩子一天抚摩一次你的头发;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要记住行人不止你一个。”

——无数人拼命追求的“美”,赫本早就告诉过我们要如何做了。

由TASCHEN 出版, BOB WILLOUGHBY 著作的

《Audrey Hepburn. Photographs 1953-1966》

奥黛丽赫本原版艺术画册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文、 编辑 _ 小石酱 图片 _ 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时尚」(微信号:bund-style)

现已授权“快版权”(www.kbanquan.com)对文章的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