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痴情的帽子  ·  SQLAlchemy ...·  1 年前    · 
慷慨的键盘  ·  MongoDB BI 连接器 - Tableau·  1 年前    · 
向往交大
母校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即我出生前的10年。1996年我以90之年恭祝母校百岁寿辰,衷心欢欣。我从小就向往当时已闻名全国的母校(当时叫南洋大学)。我从小就向往当时已闻名全国的母校(当时叫南洋大学)。那年我才12岁,就从杭州远道赴申,在华童公学及仓圣附中,前后进修共一年,以充实英文、算术和国文。当时投考南洋附中的有几百人,只取十几名,我居然一举成功,进入附中。当时亲友都来庆贺、称赞,进交大确实奠定了我一生事业的基础。认定我日后前途光明,我也私自庆幸。进交大确实奠定了我一生事业的基础。
刚进学校先住校外宿舍,每天进校上课,白天全天有课,晚上还有自修,全体学生务必参加,埋头做功课。唐文治校长年高德劭,虽双眼半盲,仍由佣人陪护前来巡视教室。学生偶有在顽皮或聊天的,见到校长,也免不了立即肃静下来。
八年苦读
中学4年,绝大部分时间用在英文、数学上,其他科目相当轻松,只记得每天埋头做习题,散步背英文,自得其乐。有一次代数笔试考了99分,几何口试考了100分。当时的感觉像是发了大财,欣喜莫名。大学4年,头2年多念基本科学,后2年则分系专修。大学4年,头2年多念基本科学,后2年则分系专修。2年所得自然有限,不足应付毕业后工作上的需要,然而却奠定以后藉实际工作而学习的良好基础。在大部分同学勤奋用功的8年岁月里,最大的困扰是每年暑假前的风潮,大大影响了学习,有关这点,下面将再谈及。
感念师长
交大学风淳朴良好,校规严谨,课程整齐,师资优秀,而且学费低廉,适合于清寒子弟苦读。老师们都不计待遇,专心教学,务使学子成材,贡献社会。
交大学风淳朴良好,校规严谨,课程整齐,师资优秀,而且学费低廉,适合于清寒子弟苦读。唐校长以下,老师们都不计待遇,专心教学,务使学子成材,贡献社会。
在我记忆所及,除两位洋教授和“三民主义”三教授之外,有教务长兼英文读本老师徐守五,英文文法老师胡子美博士,英文练习教师程克竞,国文老师邬登泰、李颂韩、黄子青、王震孙,法文庄老师,德文徐老师,大、小代数老师朱仲铭,三角老师朱贡三,几何老师甘养臣。
其中徐老师的英文文句分析和胡博士的文法讲解都清楚、精辟,令人终生难忘;程老师报到签名每周6堂课一次签完;邬老师专精说文解字,是仓圣大学名牌教授;徐老师教德文强调背诵,一年里全班能用德语交谈;朱仲铭老师不但代数教得好,而且和气爱笑,学生们见他笑得开心,总要问他是否正在想念新婚的师母,年青的朱老师常常因此窘得脸红耳赤;朱贡三老师是当时中国数学界的四大金刚之一,学有独到,学生们自是获益匪浅。
四“三民主义”教授
中学4年毕业,全体直升大学,立即面对“三民主义”老师。所谓“三民”老师者,即数学胡明复,物理周明诚,化学徐名材三教授也。所谓“三民”老师者,即数学胡明复,物理周明诚,化学徐名材三教授也。我既选修工程,数理化是工程基本,为大一、大二两年的主要课程,上了大学,当然首先必须通过“三民主义”老师这三关。
胡明复教授三兄弟都是留美博士,三人相约回国执教,从微薄的薪水中节省金钱,共同创办了大同大学。长兄胡敦复任校长兼物理教授,二兄胡刚复教物理,胡明复是老三,在大同、南洋教数学。胡明复教授每天身穿一身破长衫,搭电车来徐家汇赶早上8点钟第一堂课,因天冷衣服单薄,常常流着清水鼻涕。他教解析几何、微积分和微分方程,深入浅出,备受学生欢迎。他教解析几何、微积分和微分方程,深入浅出,备受学生欢迎。我之所以能在胡教授从A到E的严格评分下,幸获A++,并免大考,实在是因为受到恩师言教、身教的感动,不得不发愤努力。
熟读牛顿三定律,每堂必念,实验报告必须工体书写,否则拒收。“三民主义”之二的周明诚主讲物理,叫学生熟读牛顿三定律,每堂必念,物理实验由后来任校长的凌鸿勋先生带领,实验报告必须工体书写,否则拒收,相当费时间。“三民主义”之三的徐名材教授主讲化学,满口英语,完全不讲中文。幸亏我自中学以来,除国文外;所有课本报告都用英文,所以并不感到困难。徐教授的考题深浅兼备,数量上百,每题只有一分。杨助教带化学实验,始终不肯透露实验结果,迫使学生自己苦作实验,可谓克尽其职。
胡氏三兄弟都是留美博士,三人相约回国执教。
胡敦复先生 胡刚复先生 胡明复先生
最后洋师
一二年级数理化的基础由“三民主义”奠定,三年级开始分系。我选择电机,主要教授为两位外国的教师。原来交大创校之初,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的肇始,处处还须效仿外国大学。唐文治校长不惜代价,高薪自美国聘请名教授几十人。当时唐文治校长不惜代价,高薪自美国聘请名教授几十人,带着家眷住在三进洋房中,以便教学。十几年下来,国内人才辈出,外国教授们也日久思乡,逐年减少,到我进南洋时只剩汤生和谢尔顿两位,他们刚好都是电机系教授,使我有幸亲受教诲。
汤生主讲大三直流电机,兼带实验。汤生教授讲解明晰,使我终生受益。他自己编的讲义,严实精密,使我一直保存了70年到今天。1954年我访美时,汤教授仍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谈到往事,居然还能记得当年的高足。
谢尔顿是电机系主任,兼大四交流电机教授,因为系务繁忙,课讲得平平。1927年谢尔顿教授聘期满将返美,我曾代表全级致送锦屏惜别。40年后我居美国,在1967年往访,竟已道山永别,不胜痛惜。
回忆恩师,个个严厉,然而却都循循善诱,尽心竭力,在动乱中为中国造就了第一代工程人才。回忆恩师,个个严厉,然而却都循循善诱,尽心竭力,在动乱中为中国造就了第一代工程人才。当时全国工程人员严重短缺,这些学生毕业以后,都立即被分派到全国各地,主掌路、铁、电、矿各个部门,都能独当一面,在列强欺凌之下,临危受命,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当年良师教诲之功,实不可没。
历年风潮
从1919年到1927年,我在附中及交大的8年之中,正值民初军阀割据、全国混战的时代。上海地处要冲,各派系的军政斗争交集于此,经常波及校园,每逢大考前夕,必出事故,藉此拖延或取消期考,迎合大众心理。在校外,除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的“三一八”诸事件以外,还有各派系军阀的内战:江、浙军阀齐燮元、卢永祥,及卢永祥、孙传芳之间就曾两度在上海展开争夺战;此外还有直奉之争和北伐之役。这期间,上海既是斗争中心,交大学生人数又远超其他各大学,尤以我曾亲眼目睹的“五卅”运动和“三一八”两次最为难忘。交大就隐然成为魁首,领导各校,参加各次风潮,其中尤以我曾亲眼目睹的“五卅”运动和“三一八”两次最为难忘。
1925年5月底,虹口日本纱厂的中国女工惨死,虹口地属英租界,英国联日镇压民众,引起大规模学生抗议运动。5月30日当天,附小同学陈虞钦,才12岁,随交大队伍游行到英租界,在日升楼先施、永安两公司之间穿越马路的时候,横遭印度巡捕开枪射击,子弹穿过腹部,竟有17孔之多。事发后全校痛哭,安葬虹口公墓,校长主祭,师生全体参加。又有“三一八”之役,学生集会西门体育场,反对段祺瑞执政。不料军警突然开枪扫射,迫使学生四散奔逃,我正要躲入附近美专的时候,竟眼睁睁看见军警用刺刀刺逃跑中的一女生,我却是欲助无力,悲愤至极!
从唐文治校长起,张铸、卢炳田、张贡九、凌鸿勋等校长都受到过冲击。至于校内的学潮,都是要轰走校长,从唐文治校长起,张铸、卢炳田、张贡九、凌鸿勋等校长都受到过冲击,并且每一次都波及全校。
回想当时国内外局势如此动荡不安,中国国势岌岌可危,每一次事件,校园内必有风潮。然而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中,居然绝大部分学生仍能勤奋学习,毕业以后终能在列强虎视眈眈之下救国,又能在8年抗战中贡献所学,赢得最后胜利,当年坚忍勤学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当年坚忍勤学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体育显赫
母校德、智、体三育并重。除淳朴的校风和严格的学业要求以外,首倡体育,可谓开风气之先,影响及于全国。母校德、智、体三育并重。除淳朴的校风和严格的学业要求以外,首倡体育,可谓开风气之先,影响及于全国。起初仅与圣约翰大学在运动场上较量,后来扩大为华东6所大学,以至8所大学运动会,这个运动会竟成为后来远东运动会的先声。
南洋学生除入学之初必须参加技击、童子军或军乐为副课外,也必须参加各项球队,每季分等级比赛,除校队、级队外,还有小球队和像我这种专念书的老夫子们参加的老爷队。
在足、棒、网、篮各种球赛中,以足球最为热闹。南洋、圣约翰两校的足球赛,常是冠、亚军争夺战,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最为社会注目,报纸也争相评论。比赛前夕,早已养精蓄锐,球赛当天,全校停课,教授学生全体到场助威。等到场上两相对峙,先奏起悠扬歌,开球哨一响,呼声震天,偶进一球,欢声雷动。两小时后球赛结束时,若是南洋获胜,全体师生列队欢呼,即使将败,也静观到终场,支持本校球员到底。足球是南洋人校园生活中多彩多姿的一页。相反的,圣约翰快输时,他们的观众就未败先溜,曾为当时笑柄。然而不论输赢,不论球员或观众,足球是南洋人校园生活中多彩多姿的一页,事过70年,我仍不胜神驰。
毕业以后
唐校长文治以侍郎之尊,奉旨兴学,主持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齐名,后更名南洋公学工专。交通部长叶恭绰统一部属各校,将南洋与唐山、北京二校合并,命名为交通大学,自兼校长,而以张铸先生为沪校主任。不久革命军兴,政府移宁,我们丁卯(1927)级由王伯群校长颁发文凭,结束了8年的交大生活。
毕业后我先到广西执教,后转入广西有线电厂。至桂宁分裂,又转南京中央电厂,并扩充厂务。5年后开创陇海铁路终点站的连云港电厂,正待落成,“七七”事变起,抗战全面展开。为保存物资不留日寇,我和全体员工,在日军日夜轰炸之下,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拆完全厂机器,平安运往后方,建立兰州及自流井两新电厂。以后我又去管理西京电厂,4年后被召回重庆,准备胜利后的接收工作,调阅后方及沦陷区各厂矿资料,做成复员计划。1945年8月15日,爆竹声一响,我又赶赴台湾接收电厂。1954年,我通过联合国甄别,被派往欧美日本等各国考察电气,后又以联合国专家身份奉派到南美创办电厂,惜未成行,在1967年移居美国至今。
母校不只影响我个人的一生,并且福及于我全家。母校不只影响我个人的一生,并且福及于我全家。除我以外,我有3个弟妹毕业于交大,他们分别任职于铁、电、路、航各业。而我禀承交大的校风,并将其转为家风,教导子女7人,勤恳向学,现皆各有所成,贡献社会。孙儿女17人,也都青出于蓝,受教于全美国最好的高等学府,继续发扬淳朴好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