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承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9
月
16
日
|
开幕式
地点:逸夫楼一楼大报告厅
|
|
9
月
16
日
8:30–8:50
|
致辞:黄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主持人:张仲民(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
|
*
正式讨论的注意事项:请每位论文发表人将报告时间控制在
12
分钟
以内,每位评议人将评论时间控制在
5
分钟
以内。所有发表和评论结束后,剩余时间可用于自由讨论及回应。
|
第一组第一场讨论
地点:逸夫楼一楼大报告厅
|
|
9
月
16
日
9:00–11:50
|
主持人:章清(复旦大学)
一、李恭忠:
吴熊光之困——鸦片战争前的“夷人长技”体验
评论人:殷晴、崔岷
二、李林:
清 季武科金榜题名考论——以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为实证案例
评论人:
韩策、
左松涛
三、孙明:
“审积”:嘉道士人对积弊运势的认知逻辑和应对之道
评论人:郑彬彬、周健
四、孙青:
“劝忠之典”与“千秋论定”:甲午战争清季官修传稿的制度脉络及其近代转型
评论人:
吴仰湘、
李欣荣
五、殷晴:密探·谣言·报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信息传播
评论人:李林、薛轶群
六、吴仰湘:康有为“孔子改制”说系年考略
评论人:
孙明、
孙青
|
|
第二组第一场讨论
地点:逸夫楼一楼会议厅
|
|
9
月
16
日
9:00–11:50
|
主持人:王奇生(北京大学)
一、杨琥:
爱恨之间:民国时期国民党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与诠释
评论人:瞿骏、
周月峰
二、瞿骏:
革命的亲历与听闻:以大革命时期的胡适、陈翰笙为例
评论人:
杨琥、高翔宇
三、周月峰:
主义与政治之间的“问题”:五四前后胡适的思想倾向
评论人:杨琥、瞿骏
四、徐佳贵:法团与民治——
1922
年八团体国是会议新探
评论人:周月峰、徐涛
五、裘陈江:梁启超为松坡图书馆征书的佚文与史事新探
评论人:徐佳贵、张仲民
六、
楼望杰:
拍卖会出现的史料与近代史研究
评论人:
刘青峰、裘陈江
|
|
第一组第二场讨论
地点:逸夫楼一楼大报告厅
|
|
9
月
16
日
13:30–15:20
|
主持人:姜鸣(复旦大学)
一、李细珠:
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政府的反思与调整理台政策
评论人:侯庆斌、孙明
二、崔岷:
何以拯救中国:晚清官绅的团练自强主张(
1871–1898
)
评论人:
李细珠、潘崇
三、侯庆斌:
“福禄诺节略”疑案考论
评论人:郑彬彬、曹南屏
四、郑彬彬:外科与汉学:
英驻华领事阿礼国情报工作的知识史溯源(
1844
–
1849
)
评论人:侯庆斌、
郑泽民
|
|
第二组第二场讨论
地点:逸夫楼一楼会议厅
|
|
9
月
16
日
13:30–15:20
|
主持人:刘增合(暨南大学)
一、李振武:
江苏谘议局辞职案探析
评论人:
高翔宇、徐佳贵
二、徐涛:
上海切入“二次革命”研究的几种可能
评论人:
王建伟、王敏
三、高翔宇:改进团与二次革命前后的湖北政局
评论人:徐涛、罗毅
四、左松涛:
民初孙中山与佛教交涉史事发微
评论人:李振武、章可
|
|
第一组第三场讨论
地点:逸夫楼一楼大报告厅
|
|
9
月
16
日
15:40–18:00
|
主持人:唐启华(复旦大学)
一、八百谷晃义:
戊戌、己亥年间官绅舆论中的张之洞——以《劝学篇》为中心的讨论
评论人:薛轶群、吴仰湘
二、刘青峰:
晚清督抚洋报译阅与“边疆危机”应对——国图藏张之洞档案存见译报研究
评论人:韩策、李欣荣
三、潘崇:张之洞、端方关系与清末湖北新政
评论人:刘青峰、楼望杰
四、薛轶群:
1898
年前后日本参谋本部游说张之洞工作再探——以陆军“中国通”武官神尾光臣的活动为中心
评论人:
八百谷晃义、张求会
五、李欣荣:
庚戌新军起义善后与广州舆论的“悼惜”风潮
评论人:
章可、罗毅
|
|
第二组第三场讨论
地点:逸夫楼一楼会议厅
|
|
9
月
16
日
15:40–18:00
|
主持人:金光耀(复旦大学)
一、付海晏:
1930
年代厦门日僧建寺交涉研究
评论人:李在全、沈洁
二、李在全:
1949
年中共中央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再研究
评论人:付海晏、
杨雄威
三、王建伟:
反主为客——
1928
年国民党政权接收之际北平社会素描
评论人:付海晏、
沈洁
四、徐进:何应钦北上过程中的中日博弈
评论人:王建伟、王才友
五、沈洁:为信仰确立“标准”——训政时期的反迷信法令及其行动逻辑
评论人:李恭忠、陈默
|
9
月
17
日
|
第一组第四场讨论
地点:光华楼西主楼
2801
会议室
|
|
9
月
17
日
8:30–10:20
|
主持人:马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
一、刘增合:
晚清外销财政管控中的部省博弈及其困局
评论人:周健、崔岷
二、周健:
丰泰栈的生意:同光之际盛宣怀家族的漕粮包办
评论人:刘增合、
潘崇
三、郑泽民:甲午战争期间上海交涉活动研究
——
以
“
中立
”
问题为中心
评论人:曹南屏
、
八百谷晃义
四、罗毅:辛亥革命中袁世凯“以打促谈”方针考察——兼论其从君宪到共和的转向
评论人:李在全、赵虎
|
|
第二组第四场讨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
205
会议室
|
|
9
月
17
日
8:30–10:20
|
主持人:陈红民(浙江大学)
一、
唐启华
:
“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外交史研究
评论人:金光耀、陈雁
二、张华腾:
袁世凯的执政理路及其成效研究——以
1912
–
1915
年任职大总统为限
评论人:廖大伟、张建军
三、张建军:
谘议差遣候差:民国北京政府陆军部额外军官的人事问题
评论人:张华腾
、陈默
四、
张仲民:“七十老翁何所求”:洪宪帝制中的缪荃孙
评论人:张求会、左松涛
|
|
第一组第五场讨论
地点:光华楼西主楼
2801
会议室
|
|
9
月
17
日
10:40–12:00
|
主持人: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
一、尚小明:
翁同龢、张荫桓与戊戌康有为之进用(线上)
评论人:
吴仰湘、姜鸣
二、戴海斌:
张佩纶辛丑议约期间复出史实补论
评论人:
马忠文、姜鸣
三、韩策:甲午战后恭亲王与翁同龢地位再析:李鸿章家书的新解读
评论人:戴海斌、李文杰
|
|
第二组第五场讨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
205
会议室
|
|
9
月
17
日
10:40–12:00
|
主持人:陈雁(复旦大学)
一、陈红民:
民国时期中国人对“日本军阀”的认识
评论人:
唐启华、李恭忠
二、陈默:
抗战时期国共双方的战地军政关系刍议
评论人:徐进、苏圣雄
三、苏圣雄:友情、猜忌与权力:蒋经国与王叔铭的关系(线上)
评论人:陈红民、杨雄威
|
|
第一组第六场讨论
地点:光华楼西主楼
2801
会议室
|
|
9
月
17
日
14:00–15:50
|
主持人:张华腾(陕西师范大学)
一、马忠文:
再论疑案:吴士鉴密信所见光绪、慈禧病逝之内情
评论人:楼望杰、戴海斌
二、王敏:
晚清官员如何应对媒体揭露个人隐私——以“《苏报》诽谤郑观应”为个案
评论人:张建军、郑泽民
三、赵虎:丁未年再议新内阁与清末中枢体制转型
评论人:李文杰、孙青
四、李文杰:
文书行政与清末民初的制度延续——从国务院到政事堂
评论人:赵虎、
李林
|
|
第二组第六场讨论
地点:光华楼东辅楼
205
会议室
|
|
9
月
17
日
14:00–15:50
|
主持人:廖大伟(上海大学)
一、张求会:
周恩来冒险掩埋杨匏安遗体?——一个必须予以澄清的传闻
评论人:王才友、裘陈江
二、杨雄威:
早期中共革命中的策略意识
评论人:
李里峰、张永
三、张永:
精英缺位与庶民翻身——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农民干部的成长
评论人:李里峰、徐进
四、王才友:边缘革命:中共东阳党组织的嵌入与限界(
1923
–
1928
)
评论人:张永、徐进
|
|
综合讨论暨闭幕式
地点:光华楼西主楼
2801
会议室
|
|
9
月
17
日
16:20–17:40
|
主持人:戴海斌(复旦大学)
引言人:金光耀、李振武、王敏、张求会、吴仰湘、八百谷晃义、殷晴等
|
与会学者
(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八百谷晃义
台湾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副教授
曹南屏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陈红民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陈
默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陈文彬
《复旦学报》史学版副编审
陈
雁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崔
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戴海斌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付海晏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高翔宇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顾
雷
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
韩
策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侯庆斌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黄
洋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
姜
鸣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金光耀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恭忠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学衡研究院教授
李里峰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李
林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李文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细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欣荣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李在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振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廖大伟
上海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
刘青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增合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楼望杰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名人手迹业务员
罗
毅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马忠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潘
崇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
彭珊珊
澎湃新闻记者
裘陈江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瞿
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尚小明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沈
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苏圣雄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员
孙
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孙
青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唐启华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王才友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
王建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王婧娅
三联书店上海分社史学编辑
王
敏
上海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
王奇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吴仰湘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吴义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徐佳贵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徐
进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徐
涛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薛轶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
琥
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
杨雄威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殷
晴
日本津田塾大学非常勤讲师
张华腾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张建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张求会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张
永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仲民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章
可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章
清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赵
虎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赵
婧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郑彬彬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郑泽民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周
健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周
奇
《学术月刊》编辑
周月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左松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