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莉奎茵与猛禽小队》--过犹不及的女权主义
一部漫改电影,想要捆绑上某种主流的价值观从而为自己加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漫威系列中,打着种族平权的黑豹,玩着女权擦边球的神奇队长,都是如此。但是,当这种捆绑的欲望过于强烈,从而变成了一种调动全部资源也要点明的迫不及待,那么这一切就变成了过犹不及的刻意,其结果不会比吴宇森通篇大喊口号的《太平轮》更好。这部电影,就是一个范例。
在开篇,导演就设定了自己的主题方向:女性对于男性蔑视与依赖的反抗,对自身独立的寻找。哈莉奎茵意识到自己的一切嚣张皆是因小丑而得,撞毁二人定情的工厂时,闪回里的女医生变身哈莉的画面平行出现,将医生到哈莉的一次变身对照上了哈莉到独立女性的二次变身,已经充分地点明了主题。而在随后的影片中,导演则借助“哈莉痛击旧敌”的主线,来传达主题——从小丑女友时期的倚仗于男友,到当前的自我独立,哈莉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到了当年依靠男人才能办成的事情。电影序章中,导演安排了哈利在酒吧的放肆,而后快速地让曾经的那些敌人都追杀失去小丑的哈莉,而又被一一反杀。而哈莉回忆里重点提到的烈奥尼思,则成为了重点反派。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主题的表达量显然有些过度了。在开头哈莉介绍自己身世、提供影片背景的环节,导演甚至用哈莉自白与动画结合的方式阐述前半生,而非叙事。显然,导演试图创造一个戏谑的氛围,从而让哈莉依靠男友的非女权一面得到最大限度的稀释。而在随后,导演忙不迭地安排了“以小丑女身份得罪一干猛人,而后又以哈莉奎茵身份再次应对其报复”的戏码,生怕自己对哈莉当代独立女性形象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抗大boss的主线剧情,同样构成了这条表达线索的延伸。
应该说,从理论上讲,这个思路并非行不通,但问题是,导演的执行上,在选择表达方式和素材安排时,做的太糟糕了。在叙述上,他过度地想突出哈莉奎茵的独立思想,因此几乎是以哈莉的主观视角完成了全部影片的叙事。开头部分即开始哈莉的自述过往和导入到电影标题的推翻小丑迎来新生。在其他人物的引入上,也同样围绕着哈莉来进行——一切都成为了“哈莉遇到其他人物”后,经由哈莉回忆的闪回来完成。而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影片的叙事逻辑被打乱了,从传统的线性叙事变成了非线性叙事,跳跃性过强,如果没有dc漫画的相关阅读基础,很难对其中的人物形成完整的认知,也难以把握故事的走向。
第二 ,就像片名所体现的那样,哈莉奎茵成为了影片的唯一核心,其他角色,无论是小队中的队员也好,作为沙包的反派也罢,都成为了体现哈莉女权独立的一部分——小队队员的女权靠哈莉的旁白介绍而凸显,成为了映衬哈莉女权的又一侧面,反派则单纯地沦为“被小丑女欺负,后又被摆脱小丑的哈莉欺负”的哈莉女权垫脚石。这种全世界围绕哈莉的单核运转模式,虽然确实地突出了哈莉的女权,配角形成对主角映衬的手法也非常常见,但本片的火候太过,让所有人物成为了哈莉的附庸,甚至缺失了自身作为个体角色的基本完整性,更不要谈什么高阶的立体性。在叙事逻辑的跳跃之后,人物表现也变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了。对于一部理应用群像手法才能拍好的电影来说,反而将全部角色都当做哈莉的从属,只能说是“另辟蹊径”过头。
dc电影宇宙,向来处理不好这种多人物描写,bvs生硬地在各个人物间以等分的时间资源来进行切换,冗长而笨拙,自杀小队里则是电影片长有限,局促之下全员浮皮潦草,人物塑造变成了走马观花。如何平衡主配角的资源分配,让配角成为主角的呼应,而又拥有自身的独立性,让二者拥有良好的交互效果,正是水平的体现。
但是,相比前作,猛禽小队的人物塑造,要来得更加严重。自杀小队和bvs,有各自缺陷,但至少做到了人物表达的大体规整,角色概念的基本传达,它们只是无趣,但不让观众迷茫。而猛禽小队,在导演想要赋予更多女权精神立意的情况下,变得彻底凌乱化,在各种时间节点上的跳入又跳出,支离破碎,让观众迷茫,甚至产生了晕眩。
导演体现出的本质问题,在于自我定位不准。他还没有能力在这个框架下做好最基础的事情,却已经开始希望更多东西。风格化的戏谑走笔,可以吗?当然,这正是dc的自杀小队和猛禽小队系列漫画原作里一贯的特色语境,也是其作为艺术创作宝贵的腔调和气质。而电影中对这种风格的沿袭,并将它转变为一种对女性洒脱的独立精神的表达,可以吗?当然,托尼. 斯科特在《多米诺》中,借助凯拉奈特莉饰演的女杀手,同样使用非线性的单核人物视角叙事,让一切成为角色的回忆和独白,用大量的时间线跳跃和闪回来构成电影,拍得酷炫又潇洒。
这一切都可以,但只是猛禽小队的导演,不可以。显然,她并不具备驾驭这种复杂素材在非线性叙事下的整合,保持风格化而又传达精神,配角服务于主角而又不显割裂的指导水平。
由此,电影也就成为了一种拧巴的存在:想要重现原作的戏谑和黑色幽默的风格化,但又时不时按捺不住那颗想要大段对白板起面孔的教育之心。
而在这之上,导演还有着另外的一层“不自量力”:对于炫技式叙事手法本身,逾越自身能力范畴的“实验性探索”。跳跃的非线性叙事,其目的之一,固然是让哈莉奎茵成为影片唯一中心,从而集中资源、在事件表述与配角塑造中借由哈莉旁白中的戏谑台词,让角色与事件的推进和哈莉的内心强化得到并行,从而突出其女权精神。但如果我们细看电影,导演之用意也不仅仅局限于此。在很多的叙事线回滚部分,其实哈莉中心的诉求已经完成,但导演依然”更上一层楼”,让已经闪回的时间点进一步闪回到更早,从而愈发地让影片叙事变得混乱而庞杂起来。比如说,在引出事件矛盾中心“钻石”的段落中,导演先是用了惯常的“哈莉旁白”,让时间点回到了哈莉突袭警局的部分中。而后,随着哈莉的一句”该隐在哪里“,时间线再次回跳,跳回了更早期的列奥尼斯酒吧之中,引出了配角人物金丝雀,并且加入了对反派角色列奥尼斯的一些塑造---利诱对手不成,则施加暴力。而更甚的是,在列奥尼斯与对方进行交流时,导演甚至在一瞬间闪回到了列奥尼斯初次登场时刑讯某人的画面中,让观众意识到了彼与此的密切关联。
如果导演只是单纯地想要围绕哈莉的旁白回忆来完成叙事,那么后两段回跳、尤其是对列奥尼斯初登场时的瞬间闪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有太多更简单、更正统、更容易为人所接收的叙事方式了。导演这样做,不外乎是出于一种实验性的叙述法探索、指导技术展示----我打乱了时间线到碎片化,现在才让你们知道此前列奥尼斯的刑讯对象,让你们意识到这两段的内在关系,是不是非常反常规呢?
从技术角度上讲,有一些导演会去追求“叙事效率”,让一个段落中尽可能地实现更多的人物塑造与信息给予。《发条城市》的导演江涛,在接受采访时就特别谈到了对这一点的重视。这也是导演执导功力的一种体现。而在本片中,导演显然也一直在努力追求这一点,试图在一个段落中同时完成对剧情中心矛盾“钻石”揭示、主要配角金丝雀塑造、以哈莉为核心的旁白闪回型叙事而成的中心思想传达、主要反派列奥尼斯塑造。但是,这样的花俏手法,无疑更加考验着导演的功力水平。而在《猛禽小队》的导演手中,这样的技巧不仅没有提高所谓的“叙事效率”,反而让叙述线彻底断裂,素材与人物分散开来,成了一团浆糊。
这位导演,出身自美国电影名门纽约大学,上一部作品由贾樟柯投资,在戛纳电影节引发了关注。因此,这理应是一位饱览影史各大师名作,熟捻各路风格的学院派导演。但是,大师们的东西,可以赞叹,可以借鉴,但切不可以轻易模仿。一旦能力不够,成片效果反倒不如一笔一划来得工整。而这位导演,显然年纪尚轻,并不能很好地压制自己的“出招”欲望。影片行至中段,剧情发展已经过半,对猛禽小队的成员的人物介绍却还在不断地闪回补充。这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叙事节奏,很明显地让人看到了导演“随时想要在技巧上惊艳”的一股浮躁之气。
而这股浮躁之气,也同样出现在了导演对主题的表达手法上。她所谓的女权表达,即是让片中的男性角色没有一个好人,从大反派列奥尼斯到哈莉的友人DOC,从隐形主角小丑到每一个不配拥有姓名的打手。所有的男性角色贯穿了影片的全部,但其作用只是单纯的“出现在一切地方,用尽一切手段,欺辱哈莉与猛禽小队的其他女性成员”,面容单薄、形象寡淡----在总共不到5分钟的出场时间里,稍微表现出了一点“对哈莉的感情”与“重新开饭馆”之内心抉择的老头DOC,已经是片中最不那么纸片化的男人了。显然,导演是在动用每一分每一秒,全力地让男人欺压女性主角们,再让哈莉和她的小队完虐这些男性,生怕观众在任何一个画面中无法接收到她的女权精神。但是,到了结尾时,导演又试图安排一个“哈莉面对列奥尼斯的男权主义思想打击”的环节,通过哈莉对场景中迷雾的破除、对混乱自己判断的雕像的击碎,来表现出哈莉最终走出对男性臣服依赖之心理后的自我坚定。而问题就此出现了---此前,哈莉对一切男性都成碾压之势,甚至对小丑的依恋也是迅速泯灭,这让她此刻的“走出迷惑”“自我坚定”,变成了缺少凭依的空中楼阁。导演一直试图传达自己的女权精神,却过犹不及,只产生了更多的自相矛盾。
而更加根本性的问题是:呈现出这样状态的女权,真的是适当的吗?所谓的女权,难道就是女性对男性的彻底碾压吗?导演所赋予这部电影的,正表现出了她、以及整个当今西方世界“女权精神”的局限性和偏激性----这不是男女平权的平等,而只是矫枉过正的”女尊男卑“,对上古时代母系社会的返祖罢了。在当今,有太多的女权主义者,似乎生怕自身的性别遭到打压,而对周遭的一切都保持着一触即发的敏感,事事都会被接收为“侮辱女性”。这样的态度落实到电影创作上,形成了这部作品中主题表达的欲望过度与用力过猛,一点也不奇怪。这样的女权主义者,究竟是对自身的自信,还是另一种不自信呢?
事实上,仅从女权主义的传达上讲,即使是线性传统叙事,也并非玩不出花样,见不到水平。李安导演的《色戒》中,他让王佳芝摇摆于两种主义与思想之中。王佳芝既可以虔诚地仰头聆听着王力宏的民族主义教诲,也可以接受梁朝伟的“东亚共荣”观点。而通过至关重要的三场床戏,李安表达了王佳芝的真正内心——她一切所求,只是单纯的情爱而已。因为情爱,她接受王力宏的全部,也因为更深的情爱,她仰慕梁朝伟的全部。她背负王力宏给予她的任务,要暗杀梁朝伟,但这种目标却在与梁朝伟的鱼水之欢与情爱高潮中软化。王佳芝的一切行为,出发点都是极其单纯的爱情角度。而相比之下,站在她两侧的男人,却成为了对她的利用者——王力宏借助王佳芝对他的爱,想要完成暗杀,而梁朝伟则在无意间借助王佳芝的爱而逃过一劫,并在最后亲自签署了对王佳芝的处决命令。男人利用了王佳芝的爱,而只想求爱的王佳芝则在对两个男人的爱和被利用中矛盾纠结。而在副线上,老吴牺牲了妻子,仍然与梁朝伟谈笑风生而不形于色,也从侧面再次体现了立意----爱情只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甚至谈不上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李安的这种“为单纯的女性说话”的立意,在结尾达到了高峰——即将被枪决的王力宏,愕然地看着同样即将死去的王佳芝:男人始终摆脱不了对于女性基于自己角度、利用爱情的强加与控制,并衍生出这样的谴责,“为什么你会违背我的命令,你不爱我吗”,而男人在这样做的同时,却是从来不愿了解更加感性而单纯的女性的。王佳芝回以的不敢直视的退缩,则让女性在男人“以爱之名”的利用中的悲惨,得到了最终的强化。
而类似的思路,也出现在高群书被人所低估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杨颖饰演的女主角,与王佳芝处于类似的立场之中。黄晓明饰演的男友,试图让杨颖利用权相宇的爱而进行卧底,但另一方面,又出于爱情的角度,对她频繁索求爱意回应,要求其不得移情。高群书让黄晓明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存在:爱情是男人的一部分,但事业同样是另一部分。而这种并立的两部分诉求,则被男人通过爱的控制力,强加在了女人的身上。相比之下,杨颖无疑更加单纯。她是警察,具有事业的部分,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女人感性的爱情,与罪犯在熙站到了一起。而结尾处,高群书让镜头长久地停留在分娩困难的杨颖脸上,突出了她的痛苦。这是爱情结晶难产的痛苦,象征着杨颖爱情终究难蒙祝福、只遭谴责的结局。同时,这也构成了女人感性在男性思维主导的男权社会下的悲剧。
因此,女权题材是否能够拍出花样,大可不必局限于叙事的把玩。传统叙事同样可以拍出精彩。玩弄叙事,搬弄技巧,往往体现着导演的资历尚浅与眼界仍低,尚做不到于大手笔、大构思上、大创意上的独到出新,也不能通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之理。但归根结底,无论是大创意,还是巧炫技,还是那句话,一切,都需要导演有那个水准才行。
猛禽小队中,导演试图通过哈莉奎茵对世界的戏谑,来表达女权的独立崛起。但很可惜,他拍出来的成片,只是以其跳脱和割裂后的一地碎片,戏谑了买票进场的观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