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寂寞的登山鞋  ·  Linux下Appium+Python+he ...·  1 年前    · 
爱看球的围巾  ·  glibc 交叉编译-掘金·  1 年前    · 
风流的奔马  ·  gdb ...·  1 年前    · 

——2024年1月30日在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郭子平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关于深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1310”具体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七届七次全会、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工作安排,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赓续并弘扬特区精神,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的新作为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较好完成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出台新时代深圳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和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实施阶段性稳经济措施、制造业降成本等一揽子政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 持续恢复 回升向好 地区生产总值3.46万亿元、增长6.0%,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亚洲第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全国城市“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5万亿元、增长8.8%,占GDP比重提升至41.9%。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增长5.9%,其中出口增长12.5%、规模连续31年位居内地城市之首。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12.8亿元、增长2.5%。其中,税收收入占比84.3%。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1/5。 投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出台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机制8条措施,建立市领导联系服务大项目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扩大民间投资若干措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万亿元、增长11.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3.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两成、创十年新高。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利用地方政府债券702.6亿元、申报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77亿元,盐田港、蛇口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REITs扩募项目,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223.0亿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21个重点片区加快建设,完成投资3056.1亿元。 消费热度持续提升 出台促消费“21条”,布局建设罗湖、福田中心区、深圳湾、前海湾、空港会展等世界级商圈,开市客环球商业中心、前海山姆等项目建成运营,新引进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等100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05万亿元,增长7.8%,新能源汽车零售额、通讯器材零售额、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45.9%、19.4%、26.1%。推动产供销、内外贸、上下游一体化发展,51家工业企业在深设立批零、进出口实体,批发零售业销售额、进出口额实现新增“双千亿”。深港融合消费成为新潮流,出入境日均通关42万人次。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连续两年获国务院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督查激励,4项服务贸易创新案例入选国务院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4.4%,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超五成。“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分别增长175.7%、24.4%、16.6%。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33.6%。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75.2%、总额超3000亿元。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20.0%。 市场信心持续恢复。 出台“深圳民营经济20条”,深入开展“干部助企行”等行动,解决企业诉求超2.5万件。全年新设商事主体56.5万户、增长26.4%,总数达422.6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9家,累计742家、上升至全国城市第二。新增“个转企”3582家、“小升规”工业企业1728家,新增独角兽企业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万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总数达561家。

(二)创新动能加快迸发。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连续4年排名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科技创新集群第二位。 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全面铺开,国务院印发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深港“联合政策包”“科汇通”等政策落地实施,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河套深港合作成果转化中心启动建设,引进中国一汽大湾区研发院、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30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内首部科学城法规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施行,自由电子激光、特殊环境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试运行。鹏城实验室在智能算力互联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深圳医学科学院去筹成立。深圳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达5家、参与共建达8家。新开展37个重大科技专项、312个科技攻关项目,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81%,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 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升级。 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和人形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2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布局,新增市级概念验证中心25家、中小试基地23家,各类创新载体总数超3600家。全国首个体外膜肺氧合仪国产化攻关成功并获批生产应用,麒麟高端芯片实现自主规模应用,深圳企业发布全球首款双向卫星通信手机。获中国专利奖金奖5项、为近年最高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 高等教育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出台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实施方案,新增21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世界前1%。深圳大学联合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南方科技大学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中山大学·深圳建成使用,深圳海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等开工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联盟集聚全市17所高校推出241门共享课程,科教融汇和人才联合培养加速推进。 人才集聚能力稳步提高。 修订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出台实施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保障管理办法。高水平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等活动,新入选两院院士4人、两院外籍院士2人,全职院士总数达98人,高被引科学家增至59人,在站博士后超5000人、位居全省第一,各类人才总量突破679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4万人。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若干万亿级、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和更多的源源不断的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 深入推进“20+8”产业集群行动,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出台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电化学储能、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政策,累计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在中国软件名城评估中位列第一。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和20个科技创新园区加快规划布局,发布全国首个“工业上楼”设计指引,开工建设“工业上楼”项目75个,建设高品质产业空间超过1300万平方米。一批高能级产业项目提速提效,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二期建成试生产,重投天科第三代半导体、礼鼎半导体(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中芯国际12英寸线等项目产能爬坡,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等新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构建“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配套体系,新组建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等7支产业专项基金,成功举办第25届高交会、首届国际数字能源展、首届国际高性能医疗器械展、首届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展会和论坛。 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稳步提升 。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超120万亿元,保持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债券发行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新增持牌金融机构18家,新增在中基协备案股权创投类基金426支、增量居全国城市第一,深圳创投日、产业投资人大会签约基金规模超1800亿元,各类财富管理机构资管规模超28万亿元。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深圳成为全国率先兼有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和生产服务型四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出台实施平台经济、人力资源、律师、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等行业支持政策,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在深举办。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65万亿元、增长6.2%。 总部经济集聚能力明显提升。 出台支持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总部经济集聚区布局规划,加快打造40个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集聚区,新增市级总部企业50家、累计达356家。 招商引资取得积极成效。 构建市区联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引进落地宁德时代、海克斯康、GE医疗、赛诺菲、壳牌等企业投资项目。成功举办2023全球招商大会,洽谈签约项目超380个、涉及投资额超万亿元。

(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推进更多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原创性、引领性、系统性改革,为全国改革率先探索。 扎实推进 综合改革试点。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一批22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取得积极成效。率先启动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扩容,“北向互换通”正式启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核排名全国第二,深投控入选全国“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低空经济发展机制、破产制度创新、国际职称视同认可等改革取得新突破。聚焦科技创新、金融管理、数据管理、社会工作等重要领域,稳妥有序推进机构改革。 营商环境改革 持续深化 出台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个方案”,全面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外商投资条例》,发布全国首部企业合规地方标准,连续4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3.4万户,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分别增长22.4%、33.6%、25.9%。在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实现“五连冠”,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实现跨行业应用、跨地区互认,90%以上企业和群众常用证照可“免证办”,新增“秒报秒批一体化”事项30项,“i深圳”注册用户数、“深i企”注册商事主体数分别突破1900万和300万,上线9种外语服务。 民生领域改革取得新 成效 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建成运行“@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累计办理市民群众诉求超3700万件,按时办结率、总体满意率均达到99%以上。“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加快落地,组建全国首个专门从事养老托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市属国企。出台居民生活用水电燃气价格管理若干规定,全面整治城中村水电气价格违规行为。

(五)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发挥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核心引擎之一和极点之一的重要作用,以更广阔的开放视野、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重大合作 发展 平台 能级不断跃升 前海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印发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海关总署、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等专项支持政策加快落地,前海制度创新成果累计达835项、其中向全国推广88项。出台前海投资者保护条例,大力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引进培育金融、商贸物流等领域头部企业151家。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12条措施,新孵化香港创业团队228家,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由18类扩大到22类。深圳国际仲裁院化解商事矛盾纠纷金额排名升至全球第二。规划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推进沙头角口岸重建,中英街品质改造一期开街运营。 深港澳 交流 合作 持续 深化。 签署科创、法律、教育、医疗、青年、旅游等多份深港合作协议,率先在3家香港高校设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增至4家、获批药械品种扩大到36种。新推出便利港澳居民出入境通关、跨境消费、银行开户等28项服务措施,莲塘口岸正式启用旅检功能,深港澳直通客运专线开通,引进香港特区政府“智方便”服务平台、为内地香港居民提供300项在线便利服务。连续3年赴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并首次在港开展路演,纳入“深港通”机制的ETF达63只、累计成交额超3200亿元。携手香港在马来西亚举办中国(深圳 香港)—东盟(吉隆坡)新兴产业对接会,总签约金额超过100亿元。 高水平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 在上海、杭州等城市成功举办“五大交易平台”推介会,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额64.9亿元、其中跨境交易超1亿元,规模均居全国第一,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交易额549.8亿元,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交易额1302.6亿元,深圳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交易额达25.9亿元,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服务1700余项科技成果、促成交易额11.5亿元。新开通10个组合港和2个内陆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2988万标准箱、保持全球第四。恢复和新开22条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新开马德里等7条国际货运航线。组织企业到欧美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加展会等90场。成功承办第29次中国-东盟高官磋商、国际议员友好交流论坛、2023“看中国听世界”论坛等重大外事活动,国际友城数量增至92个。 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 《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深入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扎实推进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4市对口帮扶协作和与惠州3县对口产业协作,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档次,4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援藏援疆、对口合作和东西部协作深入推进,深圳至林芝、河池、喀什直飞航线正式开航,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全面开工,68个项目落户深哈产业园,建成运营5个深圳精品展销中心,全年投入各类帮扶协作财政资金54.1亿元,深圳牵头的粤桂协作国家考核实现“六连冠”。

(六)城市品质更上水平。遵循“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原则,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枢纽、韧性、智慧城市。 城市 环境 更加宜居。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加快建设,新建改造提升绿道365公里、碧道101公里,环西丽湖碧道全线贯通,推出首批40条特色步道,贯通远足径420公里。新建改造公园30个,建成开放笔架山体育公园、龙岗儿童公园等一批重点公园,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梅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实现“五园连通”。首批20个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试点片区全面完工。 枢纽功能 更加完善。 深圳港宝安综合港区一期建成开港,小漠国际物流港二期开工建设。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深圳机场三跑道建设提速。轨道交通五期获批建设,规划线路数量、里程及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15号线、17号线一期、20号线二期、22号线一期顺利开工,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建成通车,地铁运营总里程达567.1公里,轨道交通单日最高客运量突破1000万人次。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盐港东立交工程建成通车,鹏坝通道、外环高速三期开工建设。新改建非机动车道432公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45条。 城市安全更有保障。 建成投产500千伏深汕输变电等30项电网工程,实施308个城中村供用电安全专项整治,有力支撑最高用电负荷2206万千瓦、创历史新高。新建和更新改造市政燃气管道258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94.6万户。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深圳段建成通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完成65公里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94个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500个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新增综合管廊35公里、海绵城市面积60平方公里,整治易涝点18处。高效应对“苏拉”“泰利”“海葵”等台风和“9·7”极端特大暴雨。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8%,刑事治安总警情下降16.1%。扎实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新增市级“菜篮子”基地34家、“圳品”681个,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9.4批次/千人、居全国第一,粮食储备能力进一步提升。 城市 治理 更加智慧。 出台极速宽带先锋城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等建设行动计划和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发布两批共计41个“城市+AI”应用场景,城市大数据中心一期建成运行,累计建成5G基站7.5万个,率先试点5G-A网络,10G-PON端口占比达100%。建成全国首个规模化“5G+车联网”示范区,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投入使用,开放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示范道路67公里,自动驾驶车辆试运营规模超200台。出台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和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7条,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61万架次、居全国第一。新增物联感知终端166万个,完成超6000个既有公共建筑BIM精细化建模,上线城市运行动态监测指标1178项,新推出数字孪生应用场景30个。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获得国务院2023年生态文明督查激励。 空气质量稳居国内超大城市第一。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8%,臭氧年平均浓度下降10.9%。完成117家重点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深度治理,全面禁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完成物流配送车、环卫车和港口、机场作业机械清洁化替代357台,淘汰国三以下老旧车6.1万辆。 水环境治理加速迈向“全面达优”。 开工建设4座水质净化厂,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5%。新建修复管网118公里,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4080个。310条河流按河长计算水体优良比例达到73.9%、提升6.3个百分点。东部海域水质长期保持一类,西部海域入海河流总氮浓度下降14.1个百分点。 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 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成果纳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的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出台深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及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行动计划,制定减污降碳、碳交易等配套保障政策,率先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设立生态环境公益基金,成功举办第六届亚太能源监管论坛。入选全国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新推广新能源汽车23.2万辆,全国首批氢能生活垃圾转运车交付。“超充之城”建设全面铺开,累计建成投用充电桩28.7万个、超充站161座、车网互动示范站70座、综合能源补给站30座。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8.7%。率先建成电力充储放一张网。绿色交易市场体系加快完善,深圳碳交易市场平稳运行十年、市场配额流转率稳居全国试点首位,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成功拍卖,省内首例碳普惠替代性修复协议落地履行,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发布全球可持续建筑环境亚太地区会议深圳倡议,上线全国首个建筑领域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超2500万平方米。成功入选国家城市噪声治理评估试点。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8.5%,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76.0%。

(八)民生福祉稳步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事。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3310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66%。 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获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8项。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8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7万个、优质中小学教育集团25个。出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深圳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获评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粤港澳特色职业教育园区正式开园,组建两个技工教育集团。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获批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等13个项目,建成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市第二儿童医院、坪山区中心医院等10个项目,新增床位5500张,新增社康机构45家、全科医师1629名,累计建成19家市级医疗中心、21家基层医疗集团,累计上线48家互联网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总数达20个,新引进57个高层次医学团队,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取消医保个人账户使用门槛线,“深圳惠民保”累计投保人数超600万,800余家社康中心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供应居住用地305公顷,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8.9万套(间)、供应分配10.3万套(间)。启动首批40个城中村统筹规划和整治提升试点、首批5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全屋智能试点,完成230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落实首套房贷款“认房不认贷”政策,实施降低二套房首付至4成、调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等政策措施,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民生保障更有力度。 办好近万件“民生微实事”,完成1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5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罗湖区获评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区。出台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30条”,新增托位超1.6万个,完成市妇儿大厦升级改造,建成市级儿童友好基地678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9.7万人,锦绣工坊获评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示范基地。世界青年发展论坛青年发展型城市主题论坛在深召开,成功举办深圳关爱行动20周年系列活动。 文体旅活动精彩纷呈。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深圳歌剧院开工建设,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百姓书房”建成使用,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1万平方米。原创精品舞剧《咏春》海内外巡演超百场,深圳作家首次获得雨果奖。成功举办文博会、中国设计大展、深圳设计周等品牌盛会,首届海峡两岸交流融合月、首届深圳文化遗产月取得圆满成功。推出全国首条都市潮流低空游路线,发布40条“工业+旅游”、深港联游等精品路线,“湾区海上游”入选全国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沙头角鱼灯节获评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南头古城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年接待游客1.7亿人次、增长66.9%,实现旅游收入2381.3亿元、增长105.0%。深圳运动员在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女子冰球世锦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水翼帆板世界杯等高水平赛事。新建都市型、楼宇型体育场地205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超150万平方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全年参与人次达1451万、增长143.1%。

过去一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深圳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力解决。 一是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有效需求仍显不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部分领域风险不容忽视,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二是 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仍需增强,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还不够丰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面临“卡脖子”问题,应用场景开放与企业发展需求仍有错位。 三是 超大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仍需提升,城中村品质提升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高,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四是 市民生活品质仍需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安居等领域仍有不少短板需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成果需持续巩固拓展。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深圳最大程度贡献。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GDP增长5.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外贸进出口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二)约束性指标。

——新增就业18万人。

——万元GDP水耗下降3%。

——节能减排指标以国家和广东省下达为准。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圳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主要矛盾、破瓶颈制约、重前瞻布局,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增加城市发展“集约度”,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质量、更高能级发展。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滚动更新“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规划,积极抢抓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的下一代技术前沿,加快开辟合成生物、光载信息、脑科学与脑健康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2%以上。(2)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围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加快鹏城云脑Ⅲ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昇腾等人工智能芯片和通用大模型研发迭代,积极开发利用政务、制造、金融等领域高质量数据,推进人工智能在城市和全产业体系创新应用。(3)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推动设立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强化各类低空飞行器核心软硬件研发,加快构建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张网”,支持企业率先开展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试点,市内无人机航线超180条、载货无人机飞行量超100万架次,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4)加速集成电路产业全品类制造和全链条攻关,推动华润微电子12英寸线、方正微电子8英寸线等项目投产,持续做好高端电子化学品、集成电路关键装备、集成电路材料、EDA工具等领域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应用,办好第21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5)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推动德方纳米深汕项目、贝特瑞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等项目建设提速,重点针对5G基站、数据中心、火电机组、工商业园区等配储场景开展智能化改造示范,产业规模达3300亿元。(6)加快培育生物制造全产业链生态,出台培育发展生物制造产业行动计划,布局建设一批生物制造专业化园区,加快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化医疗、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农业等领域发展,布局合成生物学、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安全防护等前沿领域,推动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分别达500亿元、1200亿元。

2.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7)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实施新一轮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推广“5G+工业互联网”“AI+智能制造”和国产工业软件规模化应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标杆项目和全球“灯塔工厂”,建设若干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年推动13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8)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完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设计、绿色包装、绿色物流,加强绿色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项目20个以上。(9)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人力资源、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产业和专业服务解决提供商转型,新增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5家以上。(10)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服装、家具、钟表、眼镜、黄金珠宝等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完善全过程质量标准品牌体系建设,建立一批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

3. 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11)加快提升金融业发展综合竞争力,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创投、融资租赁、跨境金融、金融控股等优势业务发展壮大,积极吸引集聚高能级金融机构在深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新增制造业贷款18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2100亿元、绿色贷款18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12)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构建智慧物流、轨道物流、低空物流等新型城市物流体系,集约建设高标仓、智慧仓等现代仓储设施,培育发展高端特色航运服务,物流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达3700亿元。(13)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发展,以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围绕居民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领域,主动对接引进一批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生活服务业品牌。(14)提升总部经济集聚度,高标准建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等40个总部经济集聚区,鼓励引导现有总部企业积极拓展贸易、研发、结算等新功能,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域总部、研发总部、贸易总部等各种总部企业和机构落户深圳,新增总部企业40家以上。(15)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聚焦电子商务、文化娱乐、居民生活服务、金融服务、物流供应链、生产要素交易等领域,引进一批营业收入百亿级平台企业,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4.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6)深入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编制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坚持硬件软件一体部署、“一链一策”实施高质量发展计划,健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冲击的快速协调机制,提升工业基础保障能力和重点产品生产能力。(17)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计划,实施25个产业基础再造项目、40个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攻关项目,推动先进制程芯片、工业软件、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取得突破。(18)强化供应链组织和资源配置能力,引进培育打造更多高能级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商,建设更多更强大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终端产品交易平台,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5. 构建 最优产业 发展生态 (19)强化产业空间供给保障,高水平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出台“工业上楼”建筑设计导则,开工建设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空间1000万平方米。(20)加快“20+8”产业基金体系建设,完成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等产业基金设立,实现“20+8”产业集群基金全覆盖,建立财政补贴与产业基金联动的长效机制,引导“产业基金+社会资本”为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及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提供融资。(21)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服务保障,推动要素资源优先保障重大项目,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在建项目加快投产、投产项目加快达产,开工建设新一批百亿元级工业项目。(22)“心诚+行程”面向全国全球招商引资,出台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的若干措施,滚动完善并用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两张清单”,持续高质量办好全球招商大会、重点产业系列招商推介会,挖掘签约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200个。(23)实施企业服务提效工程,深入推进“干部助企行”活动,迭代升级“深i企”平台,千方百计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项目落地、研发创新、要素保障、场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支持企业扎根深圳、加快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

(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作为

1.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24)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中小企业组建跨领域跨学科的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探索“资源共投、技术共研、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协同机制,以“业主制”开展重大攻关项目20个以上。(25)加快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梯队,实施中小企业发展项目扶持计划,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5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8万家。(26)全面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保障,完善财政科研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企业研发投入机制,推动一批公益性科学基金支持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占GDP比重达6%,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维持在95%左右,市属国企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27)完善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强化企业在规划、政策、指南等制定中的作用,推动科技重大专项咨询专家组全年指导不少于50项课题指南编制。

2.深入推动“一园一城”联动发展。 (28)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出台深圳园区条例,推动“白名单”管理、分线管理、税收优惠、数据跨境流动等政策落地,建成深港开放创新中心,加快国际协同创新区、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新增高端科研机构、顶尖企业研发中心、高水平科研团队20个以上。(29)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以主阵地作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式运营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设施,加快建设自由电子激光、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鹏城云脑Ⅲ、特殊环境材料等设施。(30)加快河套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优惠政策延伸覆盖、重大设施共建共享、机构平台项目联动等,支持布局建设香港科学园光明分园,推动“一园一城”创新主体联合申报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1)提升“一园一城”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协同创新水平,在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协同攻关、设施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院企地协同创新。

3.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32)完善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布局,支持鹏城实验室打造国际领先的网络通信研究实验平台,高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实验室深圳基地、广州实验室检测评价中心河套分中心,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及转化基地在深布局。(33)打造贯通产业链、创新链的创新平台,加快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超高清视频等创新中心加快发展,争取布局更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4)强化技术转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融合创新中心等建设,新增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20家,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600亿元。(35)提高产业科技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在深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大向企业开放力度,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开放共享管理机制,大型科研仪器开放率、使用率均达100%。

4.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36)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加快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推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打造世界一流研究生院,建成深圳理工大学(筹)、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新创意学院,高水平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37)实施高校学科专业强链补链计划,加强基础学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学科专业,加快构建与“20+8”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一批展现原创技术成果的精品教材,新增1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38)推动职业教育高端发展,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学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快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建设,完善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39)大力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政策,支持学校、科研机构以“订单式”模式与企业共建专业和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一批产教融合企业和特色产业学院。

5.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40)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分类实施顶尖人才、企业人才、创业人才、青年人才等汇聚项目,构建海外引才项目支持体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骨干达6000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41)探索“一流中学+一流大学+一流企业”贯通式培养创新人才新机制,支持深圳零一学院、科创学院探索国际领先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大力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颠覆式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42)积极承接国家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建立健全与人才开发需求相适应的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等规章制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项目200个以上。(43)优化完善“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拓展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举措,落实教育、医疗、商业、住房等配套服务,将外籍“高精尖缺”人才纳入全市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融入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1. 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 (44)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挖掘数字消费潜力,扩大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文化、智能体育等服务供给,建设一批智慧超市、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支持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等新个体经济发展,打造国货“潮品”首发高地,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1000家,全面推广预付式消费数字人民币应用。(45)提振大宗消费,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氢燃料电池、电动及LNG清洁能源车辆应用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12万辆以上。推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4K和8K电视等电子产品升级换代,推广全屋智能家居、智能家用机器人。(46)大力发展绿色消费,结合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集中开展家电回收、“以旧换新”等活动,推动高能耗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向低能耗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园区应用节能环保产品。(47)提升展会平台能级,通过展会、展销等方式帮助企业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全国全球,培育一流本土会展策展企业机构,办好高交会、海博会等重点展会,以市场化方式围绕智能家居、新材料、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全球行业风向标展会。(48)加快建设高品质商圈,出台商业网点规划,构建“世界级—全国级—区域级—社区级”四级消费空间格局,打造福田中心商业区、后海超级商业区、大运体娱综合商业区等集国际消费目的地和标志性城市景观于一体的地标性商圈,新增培育3个示范特色商圈(步行街)、2个夜间经济示范街区。(49)促进深港居民消费“双向奔赴”,优化改善口岸通关、粤语热线、支付环境等服务,新增境外旅客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商店50家,举办10场次以上深港特色促消费活动,打造3个以上别具港风港味的特色消费体验区。

2. 推动投资实现稳定较快增长 (50)坚持“保投产、保续建、促新开、增固投”,统筹做好项目用地用林用海等资源要素保障,全面加快“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推进力度,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5.5%、15%以上。(51)大力促进民间投资,出台实施促进民间投资若干措施,优化简化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流程,规范民间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完成民间投资3400亿元。(52)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建设“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统筹推动智能算力集群、数据中心等设施布局建设,高效升级智慧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400亿元。(53)加大项目投融资保障,用足用好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REITs等各类政策资金,全年发行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800亿元、REITs100亿元。(54)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都市圈建设等领域谋划启动一批衔接“十四五”和“十五五”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争取一批战略性项目纳入国家、省相关规划。

3. 推动外贸稳规模稳份额稳增长 (55)扩大“新三样”出口,用好汽车产运贸奖励政策,做大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汽车滚装进出口业务,支持企业加快布局二手车出口业务,拓展零公里二手车、新型储能、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等出口业务,全年汽车出口40万辆。(56)加快跨境电商发展,支持跨境电商独立站、海外仓建设和专业服务企业发展,推动优质工业产品依托跨境电商渠道实现品牌出海,加快推进深圳空港综合保税区筹备申报,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元。(57)深化服务贸易合作,主动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服务贸易开放合作,建设以企业为核心、软件产业园区等平台为载体的数字服务出口集聚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1400亿美元,争创首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58)建设重大交易平台,持续做好交易平台推介,扩大电子元器件、珠宝玉石、大豆等交易规模,推动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全年交易规模达1500亿元,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交易额800亿元,珠宝玉石交易平台交易额30亿元,数据交易所交易额100亿元,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撮合服务交易额20亿元以上。

4. 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59)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依法保障外资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瞄准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领域,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推动中东等地区资本在深设立机构,实际使用外资600亿元以上、其中非港资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60)加快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健全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加快推动西门子能源、壳牌集团、马士基集团、富士胶片等企业投资项目落地。(61)加强外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外资外企外籍人士服务,积极对接跨国公司运营新模式、新业态,开设“深i企”平台“外企驿站”专栏,更好服务外资企业来深在深投资发展,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四)全面深化深层次改革,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1. 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建设 (62)全面对标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出台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63)多措并举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用好资金补贴、机制改革、提升审批效率、扩大要素供给等方式,持续降低企业综合成本。(64)着力打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公平竞争集中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一视同仁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壮大。(65)持续创新监管方式,实现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全覆盖,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执法“观察期”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66)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布局中心,争创全国版权示范城市。

2.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67)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民营经济20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积极创建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区。(68)实施民营企业梯度培育,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新兴领域大力培育一批民营领军企业,举办重点产业集群专场上下游对接会100场以上,新增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9)大力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良好氛围,完善与民营经济人士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持续办好“深圳企业家日”活动,讲好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

3. 打造更多标志性改革品牌 (70)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出台实施,推出一批含金量更高、成色更足的原创性、引领性、系统性改革。(71)推动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聚焦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标志性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金融服务等一体化发展。(72)深入推进放宽市场准入24条措施,进一步放宽电信、医疗、能源电力等领域市场准入,争取数据要素、金融保险、产业标准等事项取得突破。(7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出台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和工作台账,一体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改革。(74)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稳妥有序推进相关领域机构调整设立,抓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形成改革整体效应。(75)深化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注重可感可知,健全民生诉求服务全周期管理机制,以每一件诉求的真办结、真满意,让民意速办经得起市民群众日复一日的检验。

(五)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

1.深化与 港澳更 紧密务实合作。 (76)充分发挥深港、深澳合作专班机制作用,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谋划推进更多深港、深澳合作任务事项。(77)加快建设重大合作发展平台,加快实施新一轮前海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出台实施前海国土空间规划,做优做强前海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加快建设风投创投、大宗商品贸易、人工智能等集聚区,累计引进培育全球服务商企业超200家。积极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建设,全方位推进中英街改造提升,加快沙头角口岸重建,争取中英街免税购物额度和通关模式等政策支持。(78)加快推进深港澳基础设施高水平互联互通,推进港深西部铁路前期工作,加快皇岗口岸重建和货检功能优化,积极推进前海口岸、南澳口岸规划建设以及罗湖口岸升级改造,推动在莲塘口岸探索实施合作查验新模式。(79)大力深化深港澳金融合作,提升前海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推动更多“深港通”“债券通”投资产品纳入标的范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80)促进深港澳民生深度交融,深化境内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与香港“八达通”互联互通,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拓展港澳专业人士执业互认范围,推进在更大范围实施“港澳药械通”。

2. 积极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81)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落实印尼新首都规划经验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支持深圳企业积极参与印尼新首都建设,大力开拓中东、东南亚、中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82)强化“走出去”综合服务支撑,健全完善“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友城、友好港口、驻外经贸代表处、商协会、中资企业营销网络等作用,加大出海企业领事保护力度,支持企业“抱团出海”,组织开展30场以上经贸交流推介活动。(83)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交往,推动外贸、外资、外经、外包、外智、外事协同联动,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争取举办各类主场外交活动。

3.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84)加快实施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培育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大铲湾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蛇口国际海洋城建设,开工建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85)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研究制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高水平搭建区域性海洋事务合作平台,高质量举办2024海博会、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等重要活动,提升海事仲裁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86)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引擎,一体化推进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建设,加快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等涉海重大平台载体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方海洋科学城坝光核心区。(87)推动海洋文化创新发展,活化利用蛇口渔港、盐田墟镇、南澳渔村等海洋历史文化街区,建立海洋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彰显深圳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

4.深入落实“百千万工程”。 (88)在珠三角主阵地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全面提速深圳都市圈建设,加快实施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实现与广州都市圈核心圈层高效链接,推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广深第二高铁规划建设,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89)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提级跨越发展,高标准建设小漠港二期,提升汽车滚装枢纽码头能级,推动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达产满产,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健康养生、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建成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90)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扎实做好对口9省19市106县(市、区)帮扶协作工作,深入推进援藏援疆、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等工作,深化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4市对口帮扶协作和与惠州3县对口产业协作,稳妥有序推进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水平,积极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

1.优化城市空间 结构和 布局。 (91)强化城市规划前瞻性、专业性,推动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委员会职能作用,加快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中心体系,推动各区强化功能、错位发展、彰显特色。(92)持续提升城市建筑设计水平,加快制定出台一整套适合超大城市、超高密度、超大流量特点的城市建筑设计导则,强化强电弱电、网络通信、超级快充、车网互动、光伏储能、低空经济等建筑设计,改造提升城市第六立面项目30个,高标准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质量评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93)滚动谋划推进重点片区建设,加快大运片区、光明中心区、坪山中心区、笋岗-清水河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培育多个具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功能节点。(94)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出台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做好油库搬迁改造、活口仓搬迁、屠宰场并转、客运场站综合开发以及老旧变电站和自来水厂土地整合等工作,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模式,全年整备土地6.5平方公里、供应建设用地8平方公里。

2. 打造乐享生活的 宜居 城市 (95)强化城市生态骨架,依托“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脉络,构建“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加快推进通山达海连城和断点联通,规划建设盐田—大鹏半岛滨海片区“一带”,加快推进竹子林、平峦山、凤凰山等山廊和西乡河、新桥河、龙岗河、观澜河等水廊连通,新建提升绿道300公里、碧道150公里,打造40条特色步道、特色林荫道,建成前海双界河、桂湾河景观桥,贯通西湾至前湾滨海骑行道。(96)建设公园城市,加快推进宝安、罗湖“八园连通”等公园群建设,新建改造公园30个,建设社区共建花园100个、校园植物园50个。(97)科学开展城市绿化美化,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新增种植树木20万株以上、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以上,积极推进国家植物园创建。(98)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水平,新建提升公厕100座以上,改善10个以上片区公交微循环,打通断头路20条,新改扩建非机动车道400公里,新增停车位15万个以上,完成200个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400个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

3. 打造高效畅联的枢纽城市 (99)加快建设全球知名的国际航运中心,推进盐田港东作业区、大铲湾码头二期、西部出海航道二期、平盐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提升港口货物吞吐、LNG接卸、转运服务能力,集装箱吞吐量达3050万标箱,新增大湾区组合港和内陆港3个以上。(100)加快建设全球知名的国际航空枢纽,推进机场三跑道、T1航站楼、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樟坑径直升机场等项目建设,建成深中航空港等项目,织密深圳直飞全球先进城市、创新型城市、新兴市场城市、友好城市的客运航线,引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公司和航空货运代理企业,加大宽体机等运力投放,机场旅客吞吐量达5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70万吨。(101)加快完善铁路运输网络,推进西丽高铁枢纽建设,加快深江铁路、深汕铁路、穗莞深城际机前段和前皇段、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等项目建设,不断拓展对外铁路通道。(102)加快构建高品质市内交通网络,建成妈湾跨海通道工程、春风隧道等项目,加快外环高速三期、机荷高速改扩建、盐坝高速市政化改造(一期)、龙大高速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罗沙路改扩建、沙河东路北延以及轨道交通19、25、27、29、32号线项目,强化地面公交与地铁线路协同,持续提升地面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4. 打造基础牢固的韧性城市 (103)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穿透式开展道路交通、燃气、消防、建筑施工、高层建筑、特种设备、油气长输管道、危化品等领域专项治理,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以上,争创首批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104)巩固提升灾害防御能力,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做好台风、暴雨、强对流、短时强降雨、强风等极端天气预报预警预案,打造地下空间防汛等一批安全韧性样板示范项目,打好重要节点灾害防御攻坚战。(105)加强水利安全保障,构建互联互通、丰枯调剂、有序循环的水库连通“一张网”,加快建设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工程、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等重大水源工程,提升重点区域海堤防潮和河道行洪能力,新增海绵城市面积50平方公里。(106)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宝安粮食储备库(二期)、西部粮食储备库,加快推动深汕、西坑粮食储备库建设,逐步提高市内储备粮占比。(107)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平湖南铁路物流枢纽、西部公路物流枢纽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108)强化应急管理机制保障,出台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等地方立法,全面完成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及重点区域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

5.打造 先锋示范 的智慧城市。 (109)加快建设极速宽带先锋城市,建设高品质全光运力网络,形成城市内1毫秒算力时延圈,新建改造5G基站8000个,开展高楼、地下停车场等室内场景以及地铁、交通枢纽、大型场馆等人流密集场所的“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推动万兆下行、千兆上行、通感一体、轻量化、无源物联等5G-A技术融合应用。(110)加快建设数字能源先锋城市,出台支持虚拟电厂发展政策措施,发布电力充储放一张网2.0版,推广车网互动、柔性充电、光储直柔和一体化集成、负荷聚合能源调度等新技术,提升能源智慧管理水平,打造毫秒级复电的高可靠性一流电网。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加快完善超充领域地方标准体系,确保一季度前在重点场所建成公用超充站不少于300座,力争年底公用超充站达1000座。(111)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推动国家算力总调度中心落地,加快全市智能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建设,聚焦公共服务、城市治理、千行百业开放10个“城市+AI”应用场景。(112)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夯实以CIM/BIM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底座,构建覆盖全市地上下、市内外、动静态、海陆一体、全周期的统一城市时空底座,推进深圳市政务云二期、大数据平台(一期)、物联感知平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等项目建设,新增气象灾害影响、电梯运行监管、玻璃幕墙安全等30个数字孪生应用场景。

(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

1.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13)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推动臭氧浓度指标进入下降通道,力争PM 2.5 年平均浓度降至1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97%以上。(114)加快沙河、宝龙等水质净化厂建设,开展重点流域提质攻坚行动,系统实施深圳湾综合治理,协同打好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污水集中收集率稳定达到85%以上,力争地表水质国控省控断面优良比例达100%、310条河流按河长计算水体优良比例提升至75%以上。(115)制定实施工业噪声、建筑工地施工噪声、音响设备、固定设备等管理技术规范,持续改善夜间声环境,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保持在75%以上。(116)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一体化,加快推进龙华、光明、平湖、深汕等能源生态园建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在49%以上,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30%以上。

2. 积极 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117)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落实能源、工业、交通、城建、市场、全民、碳汇等七大领域行动计划,完善科技、财政、绿色金融、标准计量、碳交易、气象等碳达峰碳中和保障措施。(118)率先构建科学合理、条块结合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覆盖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的碳达峰碳中和信息化平台,强化碳排放监测预警。(119)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出台实施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支持政策,设立节能环保产业联盟、绿色低碳气候投资基金,开展绿色低碳产业企业和项目认定。(120)完善绿电绿证交易服务体系,推动将绿电纳入碳市场履约补充机制,探索建立碳标签制度,完成200个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示范。(121)加快打造更有活力的碳市场,构建碳普惠和碳市场统一管理平台,拓展碳普惠应用场景,推进碳金融产品规模化应用,探索深港碳交易合作模式。(122)完善全市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加快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废旧电器电子回收分拣中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中心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规范化梯次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

3. 加快建设 新型能源体系。 (123)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成投产妈湾升级改造气电一期工程,加快光明燃机电厂、东部电厂二期等项目建设,启动妈湾电厂60万千瓦煤电环保升级替代项目建设。(12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输电工程核准、红海湾海上风电项目开工,积极争取核电本地消纳,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高至80%。(125)优化天然气储运销体系,加快国家管网深圳LNG应急调峰站、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二期等项目建设,完成平湖调压站至前湾电厂高压天然气管线降压运行,天然气贸易规模达200亿立方米(气态)、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量5万立方米(液态)。(126)加快综合能源补给站布局建设,重点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区充换电、加气、加氢等综合服务能力,建成综合能源补给站10座。

(八)着力塑造现代城市文明,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1.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127)巩固和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实施头条首屏工程,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精心策划举办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128)全力争取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深入推进“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志愿者之城”建设,涵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129)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实施“深圳故事”城市文明全球交流计划,多方位、多角度、多语种展示城市形象,打造新时代国际传播典范。

2. 促进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130)高水平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建成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书城湾区城,开工建设深圳博物馆新馆等项目,加快推进国际化街区、潮玩首发地、第二批特色文化街区等文化空间建设。(131)提升文艺创作精品和文化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持续开展文艺攀峰计划,推动舞剧《咏春》国际巡演、《深AI你》全国巡演,进一步办好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博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读书月等品牌活动。(132)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建设,大力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促进工程,持续打造新型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丰富完善城市文化菜单,推动各类文艺演出“文艺一键通”全覆盖。(133)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制定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等国家级平台建设,争创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办好艺术深圳等艺术品博览会,新引进国内外知名艺术品拍卖机构和鉴定机构2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000亿元。

3.加快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 (134)高水平做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深圳赛区筹备工作,提升深圳马拉松、中国杯帆船赛、“深圳100”越野赛等赛事国际影响力,申办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赛事。(135)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推广无人机、水上运动、冰雪运动、智力运动等时尚体育运动,全年举办市级群众体育赛事100项以上。建成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标段、市体育中心提升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国家羽毛球队深圳训练基地建设,新建改建180个以上都市型、楼宇型便民利民健身设施,基本形成“10分钟健身圈”。(136)推出一批“体育+文旅”优质融合产业项目,大力引进体育专业品牌和机构参与场馆建设运营和赛事合作营销,办好体育消费节等活动,体育产业增加值达720亿元。

4.打造 世界级 旅游目的地。 (137)高水平打造文旅综合体,加快规划建设东部国际旅游度假区,建成开放小梅沙海洋世界,加快金沙湾国际乐园、深圳冰雪文旅城、乐高乐园度假区、东部华侨城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引进10家国际高端品牌酒店。(138)焕新特色旅游资源,拓展“东南沿海人文之旅”“海上看湾区”等精品海上旅游航线,联合香港、澳门旅游机构推介湾区旅游资源,开发研学、邮轮、观星、旅拍、低空观光、城市漫步等旅游新产品,推动南头古城、节日大道申报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39)完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引进国际顶级旅游IP资源,依托OTA机构、新媒体平台、国际客运航线、游客中心等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旅游宣传推介,全年旅游收入突破2500亿元。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1.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140)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稳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141)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落实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深入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新增街道长者服务中心8家。(142)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城市,出台支持人口生育、普惠托育机构等政策措施,支持“深业幸福家”国有托育品牌做大做优做强,打造高质量、高品质、多层次、托幼一体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新增托位2.2万个。(143)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加快市社会福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优化困难群众动态监测、主动发现和急难救助等长效机制。推动出台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健全救助、就业、保险、慈善联动机制,更高水平开展深圳关爱行动。

2.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44)持续健全教育“四个体系”,优化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大力实施青年教师“苗圃计划”、基础教育系统“名师工程”、卓越校领导领航工程,深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展中小学校优质发展评估试点,全市专职教研员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145)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色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个、优质中小学教育集团15个,推进南山、盐田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146)深入推进“五育并举”,积极推动科教、体教、卫教、艺教深度融合,加快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问题,体质健康优良率超过65%,近视率下降1%。加快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田园劳动教育,实施家校社联动“健康心灵阳光护苗”行动。

3. 建设更高水平健康深圳 (147)深化医学科技、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医疗产业联动发展,对标世界一流启动建设国际医学城,构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临床应用”医产学研创新体系。一体化建设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等创建研究型医院10家。(148)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建成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一期)、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宝安区中心医院整体改造(二期)等项目,引进北京天坛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来深合作办医,新增床位8000张。(149)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出台居民健康管理办法,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加快28家社区医院建设,新增社康机构35家以上、全科医生500名以上。(15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任务,建设“市带区、区社一体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立医院医疗价格、医保支付等改革,加快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人均预期寿命达84.33岁。

4. 提升城市居住品质 (151)主动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152)有效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全年完成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1.1平方公里、投资超280亿元,围绕“高品质、便捷化、可负担、全智能”,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万套(间)、供应分配6.5万套(间),把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放在重中之重。(153)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坚持“拆、治、兴”并举,出台城中村改造五年规划及实施方案,加强城中村改造规划、实施、管理和应急统筹,加快实施60个城中村分类改造项目,完成100个老旧小区改造。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涉及多部门配合联动的,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二)严格考核通报。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定期检查、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加强自查自评,定期向市发展改革部门报送计划执行进度。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各位代表!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深圳最大程度贡献!

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转载链接:http://sztqb.sznews.com/MB/content/202402/17/content_3177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