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樊锦诗,樊锦诗, 1938 7 月出生于北平, 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在敦煌兢兢业业 40 余年,鉴于其在敦煌文物保护管理上的突出成就,樊锦诗被授予“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 2019 年度人物”等多种荣誉称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敦煌女儿”。 为了探寻樊锦诗为什么能在敦煌坚守 40 余年,我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从网络上搜集整理并学习了有关资料。 二是实地探访了敦煌莫高窟。下面请跟随我的画面慢慢体验敦煌。 【敦煌的起源和兴盛】 敦煌市,古称沙州,现位于甘肃省西部偏南,河西走廊西端。 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系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在向汉武帝介绍大月氏时提及,为当地少数民族对本地区的音译。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大军击败匈奴,河西走廊归入中原王朝版图。两汉时期敦煌逐渐成为西域的军政中心。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敦煌地处中原西域交界点,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儒释道各教派很早就在这里传播兴旺,虽然后来中原动乱,但是敦煌地区却维持了百年的平静发展,一些在中原地区因战乱而失传的典籍反而在这里得以保存和延续。 【莫高窟的形成】话说前秦建元二年( 366 ),有一个叫乐僔的云游僧人,有一天他在一片荒漠之中遇到了一场壮丽的夕阳,据说他在漫天云霞中看到了千佛在金光中显现,在神迹的感召之下,他在附近挖了一个洞窟。从此以后,这座断崖就不断响起了斧凿挖洞的叮叮当当之声,绵延 1000 多年,我们称他为莫高窟。 下面请跟随我的镜头来探访一下莫高窟。真正进入莫高窟景区需要统一乘坐大巴车穿过一片茫茫无际的戈壁沙滩,大概需要 20 分钟,莫高窟外景其实就是在一处戈壁沙漠的断崖处,集中挖掘了很多洞窟,洞窟里供奉着佛教的造像,墙壁上画满了精美的壁画。由于在洞窟内实行人流管制和禁止拍照,因此下面的解说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 图片如下: 14 窟圣观音菩萨,圣观音是破恶鬼道三障的随缘化身。这幅壁画女身男相,顶戴弥陀,右手结大悲施无畏印,左手持净瓶,跏趺坐莲台,面如圆月,五官清秀。这尊法相为观世音菩萨本身相,是观音各种法相的总体代表,也可以说是观音菩萨的标准像。民间所说的观世音菩萨,其实指的就是圣观音或正观音。当我们看到菩萨画像时如何辨别呢,怎样判断他是观音菩萨还是其他的菩萨呢,这里有个小细节,圣观音头戴天冠,冠中有阿弥陀佛像,那么这就是圣观音。观音初期是一位“善男子、威猛丈夫”,脸作男相,并有络腮胡子,南北朝以后,为男身女相,有蝌蚪形的小胡须。到唐宋以后,完全女性化,变成雍容华贵的贵妇人形象。通过这两幅画像的对比,我们可以判断出右边的壁画不会早于左边这个结论,这其实也是学术研究的一种。 14 窟中阿閦( ch ù)佛(又名不动如来),目光深邃,炯炯有神,面容清秀,体格伟岸,艺术地再现了男性的体态美以及阳刚的精神气质。他是干什么的呢,阿閦佛又名不动如来,主要是教导我们不要因小事而发脾气。 在这里我想再介绍一下小知识点,通过观察两幅壁画我们发现,菩萨的画像都是有头发穿漂亮衣服,而且还佩戴多种珠宝装饰品,而佛就不一样,通常是剃光头或者顶上肉髻,只穿一件普通袈裟,显得很朴素。这是为什么呢,我上网查询了一下,佛原本的含义是已经觉悟的人,是不需要华丽服饰珠光宝气的;而菩萨本身的含义是寻求觉悟的人。一个已经渡过彼岸,一个还没有渡过彼岸,菩萨在成佛之前都还算是红尘中人,而且菩萨化身富贵漂亮的美丽形象便于在红尘俗世中吸引人们朝拜以便开展教导度化。 这是第 148 号洞窟的卧佛塑像。 卧佛即佛陀涅槃像,莫高窟共有两个涅槃窟,分别是 148 窟和 158 窟。开放的是 148 窟。卧佛佛像身长 14.8 米。这个 148 号洞窟我亲自进入参观过,里面的构造如图所示,而且这个洞窟非常大,主体是佛陀右手枕卧涅槃造像,洞窟里四面墙壁和藻井全是壁画,画满了各种佛像,可想而知当年是花了多少的人力物力和工夫,我在洞窟进口处还看到有毛笔字书写的“大清光绪多少年刘什么的”刻画,如同当今的某某到此一游,现在想来也是挺好玩的;背后是跟随的弟子,有的神情悲伤,有的神态自然,各不相同,悲伤者说明还没有参透生死。民间有卧佛不能拜的说法,其实不然。右手枕卧表示佛陀圆寂修行圆满、果报已尽,将进入无生无灭、自在无碍的境界之中;左手枕卧表示休息。 卧佛身后,是壮观丰富的壁画《涅槃经变》,具有 66 个情节(能看清的约有 48 个)。 关于这个佛陀塑像和经变图,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年纪已达 80 岁的佛陀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患了痢疾,当走到拘尸那城外的一片树林时,身体实在疲惫不堪。于是就让阿难在两棵树之间铺好僧衣,扶他右肋而卧。当时一位名叫须跋陀罗的 120 岁的婆罗门圣贤赶来求法,佛陀又精神抖擞向他说法,使他成为佛陀在世时最后度化的弟子。 随侍佛陀的阿难见佛陀病情沉重,十分难过。但是佛陀对阿难及众弟子说:“别难过,信任自己,紧握真理明灯,在真理中寻求解脱。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体怎能永存呢?我的这段生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而归于寂灭。”众弟子听了,流泪满面!于是众弟子公推阿难请佛陀问四个问题:一是佛陀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陀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二是佛陀在世时,我们以佛安住,佛陀涅槃后,我们以什么为安住?三是佛陀在世时,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后,恶性的比丘,如何调伏?四是佛陀在世时,佛陀的言传身教,大家能够信服,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信服?佛陀说,我答复你们的四个问题,你们好好记着:我涅槃后,应当以戒律为师。我涅槃后,应当以四念处安住(指的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我涅槃后,恶性比丘,暗中排斥,不要理睬。我涅槃后,一切经典首句加上“如是我闻”,表示亲自听佛陀讲的,以便大家信服。通过以上的临别对话我们学习到一些知识,那就是佛教看透生死,不要恐惧于死亡,生死乃自然法则,谁也逃脱不了,关于这点,我还有其他心得体会,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可以详细讲讲。 这是第 156 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即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其统军出行的写照。关于张议潮的事迹,我在观看体验实地数字剧场时就有个节目,专门讲了张议潮的事迹。话说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微,吐蕃逐步蚕食了包括沙州在内的河西多个州县,身为沙州豪族名士的张议潮亲眼目睹吐蕃残暴的统治,率领当地的名门望族、佛门僧徒和普通百姓奋勇反抗吐蕃的残暴统治,并且趁吐蕃国内乱的时候一举收复沙洲,张议潮随即派遣使者,赴京师告捷。但是当时凉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张议潮派遣十队使者,其中有九支小分队或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或渴死、或被敌军杀害,只有高僧悟真所率的一支小分队绕过大漠抵达长安。唐宣宗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此后张议潮越战越勇,收复了河西十一个州,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这支军队称为归义军,张议潮出任首任归义军节度使。 这是第 61 窟曹氏供养人壁画,它是五代时期曹元忠的功德窟。此窟画出了曹氏家族的女供养人。第一身为曹议金(曹元忠之父)的回鹘夫人,第二身为嫁给回鹘可汗的公主姐姐。两身供养人都头戴桃形冠,身穿翻领大袍,表现出典型的回鹘民族服饰特点。曹氏家族长期与东面的回鹘、西面的于阗国保持姻亲关系,从而维护着敦煌一带的安宁。洞窟中供养人的排列也颇费心思:把回鹘夫人排第一位,回鹘公主排第二位,第三位是嫁给于阗国王的姐姐,第四位才是曹元忠生母广平宋氏,体现出对回鹘和于阗的尊重。 再来说说这个曹氏供养人,主要人物是曹元忠,五代十国时期的第四任归义军节度使,他在任期间治理有方做了很多好事,为今天敦煌文物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来说说什么是供养人,简单来说就是出资出力、开窟造像的施主和捐助者,包括当时社会上各阶层、各民族的佛教信仰者和名门望族。根据统计,共有供养人画像的洞窟 281 个,供养人画像超过 9000 身。 【莫高窟遭遇的劫难】【风沙侵蚀,缺少保养】话说大宋景德三年,在遥远的大西北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佛教王国于阗国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黑汗王国灭国,当时的佛教寺庙为了将珍贵的经书藏匿起来,他们把 5 万多卷经书秘密隐藏在莫高窟的某一个洞窟之中,藏好后僧人们砌墙封门,而且还在墙上画上壁画做掩饰。弹指一挥间, 800 多年过去,风沙灌进洞窟,莫高窟人迹罕至,直到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到来。在这 800 年间,风沙侵蚀、雨水倒灌、缺少保养,很多佛像壁画遭遇了严重损害。 【莫高窟遭遇的劫难】 800 年后的 1900 5 26 日,王道士在清理 17 号洞窟时在墙壁上发现了一道裂痕,这道裂缝的背后,隐藏着亚洲最伟大的文化宝藏 ...... 王道士步行 50 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但是县令认为这仅仅只是两张发黄的废纸;几年后又来了一位新县令,也只是叫他就地保存;两任县令皆不重视,于是,他又挑拣两箱经书去找酒泉的道台,这位道台浏览了一番,认为经书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时任甘肃学政的金石学家叶昌炽知道此事,只是索取了部分古物但没有下决心保护。王圆箓又斗胆给清宫老佛爷写了报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风雨飘摇之际,哪能顾得上这等“小事”。王圆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此时的王圆箓对朝廷失望至极。余秋雨在他的《道士塔》一文中,把对王道士的愤恨之情写得痛心疾首、撕心裂肺,把流失敦煌文化遗产的历史罪过全部推在王道士的头上,其实我并不认可。 【莫高窟遭遇的劫难】【外国侵略者连哄带骗盗走】与此同时,英国人斯坦因的马队则日夜兼程赶来,花了 4 块马蹄银,经过 7 7 夜精挑细选,从王道士手里骗走了 24 箱经卷写本、 5 箱绣品,装满了 5 辆大车和一批驼队马队。 1905 年初,俄国人奥勃鲁切夫仅用 50 根蜡烛就盗走 2 大包藏经洞写本;受到奥勃鲁切夫启发,奥登堡在俄国政府资助下盗走敦煌汉文残卷 18000 件、藏文写本 200 余件,另有 100 余件绢纸壁画、雕塑等。这些宝贵的文物装饰了沙皇冬宫,他则摇身一变成俄国科学院研究员、院士、亚洲博物馆馆长。走了英国人斯坦因,来了俄国人奥登堡,走了俄国人奥登堡,又来了法国人伯希和,虽然斯坦因先盗走了大量遗书,但他不懂汉文,伯希和却有深厚的汉学功底,精挑细选 6000 余件共 10 大箱。直到此人第二年会见端方和罗振玉时,不慎说出骗买敦煌遗书之事,这才暴露自己的丑行。 【莫高窟遭遇的劫难】【外国侵略者就地损坏】 1921 年,在苏俄内战中失败的数百名散兵游勇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美国人忙着参加一次世界大战懊恼没能吃到一块肉,竟丧心病狂地撕下剥走大面积壁画,并掠走彩塑,未能剥走的和搬走的则用化学胶水永久性损坏。 【莫高窟遭遇的劫难】【当时政府不重视,贪污腐败横行】直到这时,中国学术界才知道敦煌藏经洞,而珍贵遗书早已被骗走殆尽。罗振玉等人上书清朝学部,清政府才正式拨款库银 6000 两,命令甘肃学台将洞中残卷悉数运京。但在起运前,王圆箓却私自藏匿了许多文书,运京途中又遭沿途官吏明取暗窃,最后移交到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 18 箱,其中不少都是残卷。真是痛心疾首。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被外国盗走的精美文物 唐代《解梦图册页》,现存于大英博物馆,表现古代于阗国神灵的纸画,神灵均为女性,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裙,其头部分别为羊首、鹰首、狮首、鹿首、猫首、鸡首,有小儿在神灵怀中或足边。画面的上方为于阗文和汉文书写的神灵名称,这六位女神均为与小儿相关的瘟神,当孩童患有病症时,需要祭祀相对应的女神,以求康复、平安。 所谓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书、敦煌写本,原指 1900 年发现于 17 号洞窟一批书籍的总称,后来广义为敦煌所出的 1-14 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上起东晋初期,下至北宋中期,内容分为宗教典籍和世俗典籍两大部分,目前已发现敦煌遗书 5 万卷,其中佛经占 90% 。大部分流失在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剩余约 8000 余件在中国,而且还不是精品。敦煌遗书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考古、宗教、人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的重要资料,价值极其巨大。 【莫高窟遭遇的劫难】【张大千人为破坏】除了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莫高窟受到自然侵蚀、时代背景等人力不可抗因素外,莫高窟还受到了人为破坏,这指的就是张大千。张大千为提高其绘画技艺,携其妻子儿子在敦煌停留 2 8 个月,一共临摹了 270 幅壁画,由于很多洞窟中有重层壁画,于是张大千就将表层剥离,表层临摹后再临摹内层,同时张大千还在洞窟内进行“涂鸦”创作。最后被当时的民国政府遣送离开,张大千在临行之时,为了毁灭证据,对敦煌石窟进行二次毁坏,受到当时学术界、艺术界和教育界的全面口诛笔伐,其道德品质确实堪忧。(但是我在这本书中只看到樊锦诗对张大千的称赞,客观来说张大千对宣扬敦煌文化有积极作用,但是其行为的确对古迹文物造成损坏,需要公正批判张大千此人。) 好,说了这么多,可见莫高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莫高窟既有兴旺发达,也有沉寂埋没,更有多重破坏,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这也就体现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好几代人对莫高窟抢救保护的辛苦伟大和功德无量。 【那么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好几代人对莫高窟做了哪些保护呢】 一是持之以恒的防风治沙:老一辈的敦煌研究院人,除了要搞敦煌学的研究,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就是出工清理风沙,种植梭梭树等沙生植物,用的只是牛车或者人力,几十年如一日,工程极其浩大。 二是治理莫高窟的壁画病害,主要有三种,空鼓、起甲和酥碱,洞窟经历千年以后,壁画容易整体性脱落,颜料层容易龟裂翘起,或者壁画泥层颗粒逐渐掉落酥粉等等,敦煌研究院展开抢救性保护,他们经历了用最原始的土办法,到后面的试验研究以及与国外合作研究等,积累了大量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保护方法和程序,极大推动全国壁画保护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先后完成众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任务,实在是功不可没。 令人欣慰的是十年文革期间,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珍品幸免于难,正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深知敦煌遗产的重要价值,他们的坚守,才有现在的敦煌。这也算是莫高窟这块文化瑰宝不幸中的万幸吧。我前几年到处旅游的时候,就看到很多文物古迹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比如祠堂、园林等精美的木雕石刻窗棂造像等,被当时的红卫兵刮掉面部或者砸断,令人惋惜。 三是编制全部档案,当时国内绝大多数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十分简单,只有几页纸,只有敦煌研究院的档案是一个洞窟一个档案,而且每个洞窟都有全面的平面、剖面图、照片文字等专业记录。要知道,莫高窟现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 尊,也就是说敦煌研究院的职工,要编制 700 多个全面档案,可见其工程量之浩大。 当常书鸿、樊锦诗等敦煌研究院职工建立起全面档案后,与 1908 年法国人伯希和拍摄出版敦煌图录照片进行对时发现,不到一百年,同一个洞窟的壁画和彩塑有的退化、有的模糊、有的丢失,已经大不如以前清晰完整,就算是编制了全体档案,胶片的褪色、磁带的消磁、图像复制过程中也会衰减丢失,他们突然发现敦煌壁画保护的任重道远,莫高窟数字化永久性保存的任务刻不容缓。然而数字化采集也不是仅仅拍张照片保存到电脑中就算完成,中间更是有很多艰难险阻。灯光调试、色彩质量、相机稳定、阴影避免、相机分辨率、测量纠正、拼接精度、塑像三维采集等等,他们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形成一整套数字化技术规范。 同时,他们还创作了 4K 超高清宽屏主题电影《千年莫高》《梦幻佛宫》,以及搭建了“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既可以了解敦煌石窟的文化背景,也可以欣赏精美的艺术。(有兴趣的同事可以登录“数字敦煌”这个网站对 30 个洞窟进行全景式浏览,要比花 100 块钱门票只能看 4 个洞窟要有感觉多了) 总结一下:莫高窟人的拓荒和坚守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 1944-1950 ,新中国成立以前以常书鸿为代表的老一辈有识之士用最原始的办法保护莫高窟,日夜巡逻、清理积沙、拆除违建、初步整修、逐一编号。第二时期是 1950-1984 通过全面勘察制定保护方案,反复尝试各种方法整修固定、防风治沙、解决壁画塑像病害,壁画临摹、藏经洞文献整理研究,完成基础资料。第三阶段是 1984- 至今,是敦煌研究院加强内外合作交流,提升管理水平,面向社会开放。以至于有关法律法规出台,强化文物保护。以及在 2014 年以后日益盛行的旅游大开发的趋势下,敦煌研究院顶住多方面压力坚守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避免莫高窟陷入追名逐利的旅游市场化洪流中(而事实证明,樊锦诗此举是正确的,很多地方名胜古迹搞旅游大开发,资本造景事件很多都烂尾甚至变成鬼城,既浪费的钱又浪费了力,结果还破坏了文物)。 樊锦诗的令人钦佩的一点是,科学正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实现文物永久保存和可持续旅游平衡双赢。他们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监测人口密度、二氧化碳浓度、空气湿度、光照度等因素对壁画塑像的影响,确定游客最高承载量,建设数字观影中心进行分流,形成了“总量可控、网上预约、数字展示、实地看窟”的旅游开发新模式。我五一在敦煌旅游,莫高窟的门票是 100 块,说句心里话,我其实挺失望的,全票只开放 8 个洞窟,应急门票只开放 4 个洞窟,相对于莫高窟总共 735 个洞窟,不仅开放洞窟个数极少,而且游客如织,人山人海只能是走马观花,匆匆一瞥,昏暗的灯光,根本无法体会石窟塑像和壁画的精美之处。再加上,对佛教知识不了解的人,绝对失望透顶,觉得徒有虚名。但是我花了 299 门票观看的数字化 3D 实景剧场,则觉得物超所值,仿佛穿越千年,来到敦煌,来到西域。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有空去敦煌,如果参观莫高窟的话,千万不要忘记购买数字电影门票,真人实地感受梦回大唐,物超所值。可见,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新一代敦煌保护工作者们,是如何巧妙地将传统的文化瑰宝和先进的数字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他们这帮人,不仅传统的保护意识强,而且对当代科技的创新应用也很强。 好了,以上是我对莫高窟的精美文物、损坏丢失、保护开发的简单性概括。之所以叫简单性概括,主要是因为敦煌莫高窟文物只能现场感受,通过画像和文字描述始终无法做到身临其境,二是绝大多数精美文物都流失在海外,在国内的不足 20% ,以樊锦诗为代表好几代人坚守文化宝藏,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护发掘,工程浩大,无法用语言一一描述,所以也只是匆匆一瞥,各位见谅。 【几点感想】 这本书很引人入胜,描写了她的出生,她的求学,她的爱情婚姻,她的事业。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她出生在书香世家,原本家庭优越,但是她从小疾病缠身,最后顽强地生活下来;原本天资聪慧,但是选择了考古专业,最后坚守在荒凉的戈壁沙漠,吃着白菜帮子,喝着盐碱水,住在条件极为简陋的农村土房,每天还要日复一日清理风沙,加固洞窟,维修壁画佛像,再全部测量,登记造册。 这也是我为什么十分喜爱阅读个人传记的原因,一本书浓缩了这个人一生的精华,读完整本书,仿佛借用他的视角走完他的一生。因此,当我在某处不经意一撇看到推荐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时,我毫不犹豫也推荐了这本书,拿到书时我是废寝忘食短短一周就读完整本,完全沉浸在其中。感觉到敦煌三代守护人 , 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真是了不起。他们所作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工程量极为浩大,浩大到倾注了三代人的青春,他们才是真正的苦行僧,不出家胜似出家,不信佛却比一般的佛教徒还要虔诚。 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抽空仔细读一读这本书。 100 年前的大清朝腐朽堕落的统治,以及对文化瑰宝的轻视,使得我们国家大量的珍宝流失海外,使得后代的子孙想要瞻仰先辈的遗产,还要去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博物馆购买门票才能参观,后代的学者想要研究敦煌遗书,还要委曲求全遵守他们的规则,要知道这些宝贵的遗产本身就是我们的。可见,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化是否繁荣昌盛,一个国家能否守住强大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否保护好自己的文化。这也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强调文化自信,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内核,将其作为祖国繁荣发展的源源不断动力的根本原因。真正的知识分子和智慧之人,对文化财富无比重视,也最能发现文化的瑰宝,正是基于这样的聪明才智和坚定无比的内心,使得樊锦诗宁愿在荒凉的沙漠也要坚守,为的就是不让文化遗产的消亡。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仅乐于从事基础的工作,而且善于创新,不拘泥于原始和传统,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对文化财富进行永久性保存,其次还秉持着一种正确的政绩观,将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又不是固执的酸腐知识分子只要文物保护不要旅游开发,而是积极推进立法,科学解决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得绚丽多彩的文化宝藏向人们公开展示出来。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他们不仅积累了文物保护的技术标准,而且对我们其他地方政府在解决旅游开发上也很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樊锦诗的个人经历不仅仅只是对国家宝藏的重视,倾尽一生时间守护文化瑰宝,能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限于时间关系只能讲这么几点。敦煌文化也是浩如烟海,佛教文化更是博大广阔,南怀瑾曾经说过,在中国有两种知识不要去涉猎,一个是佛教,一个是国学,让人白首皓经穷其一生都很难掌握熟练,基于此,这本书我对于敦煌莫高窟里面的佛教知识,也只是简单说了几点。再加上,我对佛教三世学说和缘起性空之类的唯心主义思想并不苟同,因此其中难免有很多错误,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