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有腹肌的伤痕  ·  Refactor this ...·  3 月前    · 
豪情万千的葡萄酒  ·  java - Android ...·  1 年前    · 
飞奔的篮球  ·  Uncaught ...·  1 年前    · 

疫情阴影笼罩的城市里,本能的怕,与坚韧的爱,交织在一起。

---------------

“有泪不能轻弹,也都来不及擦干,哪怕是一去不还,也不负每个期盼……谢谢你扛住苦难,换回这花开春还。”2020年开场,所有人都对武汉说着“冬去春还”的祝愿。一年后,我们又在一部电影里,回望那时一座城市的记忆。

《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各方舱医院等兄弟单位。

这部电影的角色原型你一定认识。张涵予饰演的张竞予院长,角色原型是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袁泉饰演的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其原型之一就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张继先;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医生陶峻,角色原型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桑岭……

看完《中国医生》首映,张定宇形容,这部电影是一枚饱含深情的“催泪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在观影过程中多次流泪。他说:“最强烈的感觉是《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掩饰,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在武汉早期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困难、床位的紧张和病人的情绪,我感受到非常真实。”

接近真正的医生,披着“战袍”去打仗

“我最看不上那些遇到点挫折就丧失斗志、灰头土脸的样子!”“老子医院的能力没有问题!”《中国医生》里,身患渐冻症的“张竞予”院长,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是无所畏惧的硬汉,性格里透着耿直,带领全院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地救治患者。

硬汉也有柔情。妻子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住院,张院长却无暇前去探望。和躺在病床上的妻子视频通话时,他流下了泪水。

张定宇对张涵予塑造的“张竞予”院长给予了肯定:“电影里的院长的一些脾气和习惯是我的,但那些果敢英雄的特质,凝结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形象。”

为了饰演好角色,张涵予跟着张定宇一起生活了几天,一起开会、查房,观察他在医院工作的状态,捕捉细节。在张涵予的眼中,张定宇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个真正的硬汉。“我跟他接触几天,就觉得他具有武汉人的个性,非常直率。这么大的事情压在身上,他着急啊!你看他虽然腿不太方便,也知道自己有渐冻症,但他依然乐观向上,他想把金银潭医院搞好,他想带着这个医院的人跟他一起往前冲。”

张涵予说:“我们不仅要呈现一位人民英雄,更要展现英雄身上有血有肉、硬汉柔情的一面。”

饰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的袁泉说,要抛开所有以往所谓的“表演经验”,因为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它并不需要你随时随地神采奕奕,因为关注点不在这里。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家更多的是不安、疲惫,是体力透支带来的绝望、崩溃,然后重新建立信心。所以它很像一棵树,树的表面是糙的,会让你的手磨破,但是根扎得很深。”

脸颊被口罩勒出压痕,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皮肤被汗水浸泡得发白……袁泉的体会是,任何“舒适感”都是跟角色不搭的,因此在细节处理上,角色不要化妆,头发不能太整齐——“因为她没有时间,她的精力全部都在救人上。”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拍戏,袁泉最久的一次穿了8个小时。拍做手术的戏时,仿佛接近了真正的医生,“就像是披着战袍去打仗的状态”。

1∶1搭建“医疗级片场”,所有操作不能出错

《中国医生》按照1:1的比例搭建“医疗级片场”,影片拍摄全部使用医院设备严格按照真实医院建造标准打造,甚至由专业医院改造,工作人员到场验收合格后才投入拍摄。

演员们在拍摄前都进行医疗培训,学习小到如何穿防护服隔离衣,大到心脏复苏、血管穿刺、气管插管,甚至于体外膜肺ECMO(俗称“人工肺”)等抢救技术,群演中很多人也都是真正的医务工作者。所有医疗设备都可真实使用,氧气、水、电均为接通状态。

在高度还原的“医院”片场拍戏,是什么感受?

朱亚文告诉记者,正式拍摄前,片场相对空置,只有演员和指导医务人员在,“那个时候还处于比较轻松、有序的学习过程。但是真到拍摄的时候,那种窒息、压抑以及灾难面前的无助感,是非常强烈的。”

导演刘伟强形容,他们是把医院“摆进”摄影棚,当这些演员进入片场,就好像进了真实的医院,表演的感觉就会出来。

“因为有很多医生在看着这部电影,所以真的不能出错。开拍之后,我们台前幕后每天都看成片,有很多专家在看。一收工就开‘批评大会’,确认哪里是拍错的,要重拍。我们就用这个方法,从10月拍到12月。”刘伟强说。

刘伟强坦陈:“初期是很难受的,作为一个成熟的导演,很多人批评你。但后面我们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从开始每天很难受,到后来很开心。”

该片医学顾问之一冉晓,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曾亲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一直奋战在ICU病房,被称为“ECMO王子”。

来剧组后,冉晓第一个工作是和剧组工作人员一起搭建重症医学病房、培训演员。拍摄过程中,他负责各种和重症医学相关的技术操作的指导。

冉晓说,专业医生训练,想顺利“拿下”操作流程都要花很长时间,因此留给演员培训的时间很紧张。朱亚文和李晨是较早入组的演员,冉晓评价,他们接收新知识速度特别快,性格也很阳光,并没有因为操作太难而退缩。

每个操作流程,冉晓给朱亚文、李晨讲两到三遍,再亲自示范一遍,两个演员就能完整叙述出整个过程,然后自己动手做,冉晓帮忙纠正细节。“比如像ECMO,两三天就比较熟练了”。

所有人一起面对疫情,“我们不怕”

钟南山在看完《中国医生》后说:“我知道武汉金银潭医院是一个传染病医院,它并不是一个多种专业的医院,所以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剖宫产,要接生,脑外科,插管,这些细节都非常真实。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医生真正体现了中国医生的良心、中国医生的责任、中国医生的决心、中国医生的行动。这种行动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8年前,那个时候是非典,同样是这样。”

影片不仅聚焦重症监护室,表现一线医护全力以赴展开生死营救的景象,还描绘了方舱医院医护托举生命方舟的壮举,刻画了麻醉科、妇产科等科室在疫情中的紧张工作,展现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无畏逆行的动人画面。

除了医务人员,各领域的平凡英雄亦有呈现:保障医院正常运转的动力科工作人员、保洁员,以及流调员、检验员、外卖员……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朱亚文感叹,没有人想刻意地去成为英雄,因为他们都是责无旁贷地站在那里,且站到了最后,成为英雄。

疫情阴影笼罩的城市里,本能的怕,与坚韧的爱,交织在一起。

欧豪饰演一名外卖小哥“金仔”。片中“金仔”怀孕的妻子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去医院前特别嘱咐丈夫不要接单出门。一位顾客给“金仔”打电话说自己现在很需要奶粉,不能出去,“金仔”说了一句“我出去也很危险”。但是就在挂电话之际,这位准父亲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决定出门帮助他们。

外卖一单接一单,“金仔”开始帮助越来越多的人,直到他不幸感染,也被送进医院。

“在特殊时刻总会有一些人不顾自己的安全,去帮助到很多人。”欧豪说。

在刘伟强看来,这是一部感动人生的电影。“你会看到,是所有人一起面对疫情——就是‘我们不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7月13日

疫情阴影笼罩的城市里,本能的怕,与坚韧的爱,交织在一起。

---------------

“有泪不能轻弹,也都来不及擦干,哪怕是一去不还,也不负每个期盼……谢谢你扛住苦难,换回这花开春还。”2020年开场,所有人都对武汉说着“冬去春还”的祝愿。一年后,我们又在一部电影里,回望那时一座城市的记忆。

《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各方舱医院等兄弟单位。

这部电影的角色原型你一定认识。张涵予饰演的张竞予院长,角色原型是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袁泉饰演的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其原型之一就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张继先;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医生陶峻,角色原型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桑岭……

看完《中国医生》首映,张定宇形容,这部电影是一枚饱含深情的“催泪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在观影过程中多次流泪。他说:“最强烈的感觉是《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掩饰,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在武汉早期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困难、床位的紧张和病人的情绪,我感受到非常真实。”

接近真正的医生,披着“战袍”去打仗

“我最看不上那些遇到点挫折就丧失斗志、灰头土脸的样子!”“老子医院的能力没有问题!”《中国医生》里,身患渐冻症的“张竞予”院长,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是无所畏惧的硬汉,性格里透着耿直,带领全院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地救治患者。

硬汉也有柔情。妻子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住院,张院长却无暇前去探望。和躺在病床上的妻子视频通话时,他流下了泪水。

张定宇对张涵予塑造的“张竞予”院长给予了肯定:“电影里的院长的一些脾气和习惯是我的,但那些果敢英雄的特质,凝结了所有医务人员的形象。”

为了饰演好角色,张涵予跟着张定宇一起生活了几天,一起开会、查房,观察他在医院工作的状态,捕捉细节。在张涵予的眼中,张定宇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个真正的硬汉。“我跟他接触几天,就觉得他具有武汉人的个性,非常直率。这么大的事情压在身上,他着急啊!你看他虽然腿不太方便,也知道自己有渐冻症,但他依然乐观向上,他想把金银潭医院搞好,他想带着这个医院的人跟他一起往前冲。”

张涵予说:“我们不仅要呈现一位人民英雄,更要展现英雄身上有血有肉、硬汉柔情的一面。”

饰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的袁泉说,要抛开所有以往所谓的“表演经验”,因为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它并不需要你随时随地神采奕奕,因为关注点不在这里。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家更多的是不安、疲惫,是体力透支带来的绝望、崩溃,然后重新建立信心。所以它很像一棵树,树的表面是糙的,会让你的手磨破,但是根扎得很深。”

脸颊被口罩勒出压痕,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皮肤被汗水浸泡得发白……袁泉的体会是,任何“舒适感”都是跟角色不搭的,因此在细节处理上,角色不要化妆,头发不能太整齐——“因为她没有时间,她的精力全部都在救人上。”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拍戏,袁泉最久的一次穿了8个小时。拍做手术的戏时,仿佛接近了真正的医生,“就像是披着战袍去打仗的状态”。

1∶1搭建“医疗级片场”,所有操作不能出错

《中国医生》按照1:1的比例搭建“医疗级片场”,影片拍摄全部使用医院设备严格按照真实医院建造标准打造,甚至由专业医院改造,工作人员到场验收合格后才投入拍摄。

演员们在拍摄前都进行医疗培训,学习小到如何穿防护服隔离衣,大到心脏复苏、血管穿刺、气管插管,甚至于体外膜肺ECMO(俗称“人工肺”)等抢救技术,群演中很多人也都是真正的医务工作者。所有医疗设备都可真实使用,氧气、水、电均为接通状态。

在高度还原的“医院”片场拍戏,是什么感受?

朱亚文告诉记者,正式拍摄前,片场相对空置,只有演员和指导医务人员在,“那个时候还处于比较轻松、有序的学习过程。但是真到拍摄的时候,那种窒息、压抑以及灾难面前的无助感,是非常强烈的。”

导演刘伟强形容,他们是把医院“摆进”摄影棚,当这些演员进入片场,就好像进了真实的医院,表演的感觉就会出来。

“因为有很多医生在看着这部电影,所以真的不能出错。开拍之后,我们台前幕后每天都看成片,有很多专家在看。一收工就开‘批评大会’,确认哪里是拍错的,要重拍。我们就用这个方法,从10月拍到12月。”刘伟强说。

刘伟强坦陈:“初期是很难受的,作为一个成熟的导演,很多人批评你。但后面我们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从开始每天很难受,到后来很开心。”

该片医学顾问之一冉晓,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曾亲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一直奋战在ICU病房,被称为“ECMO王子”。

来剧组后,冉晓第一个工作是和剧组工作人员一起搭建重症医学病房、培训演员。拍摄过程中,他负责各种和重症医学相关的技术操作的指导。

冉晓说,专业医生训练,想顺利“拿下”操作流程都要花很长时间,因此留给演员培训的时间很紧张。朱亚文和李晨是较早入组的演员,冉晓评价,他们接收新知识速度特别快,性格也很阳光,并没有因为操作太难而退缩。

每个操作流程,冉晓给朱亚文、李晨讲两到三遍,再亲自示范一遍,两个演员就能完整叙述出整个过程,然后自己动手做,冉晓帮忙纠正细节。“比如像ECMO,两三天就比较熟练了”。

所有人一起面对疫情,“我们不怕”

钟南山在看完《中国医生》后说:“我知道武汉金银潭医院是一个传染病医院,它并不是一个多种专业的医院,所以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剖宫产,要接生,脑外科,插管,这些细节都非常真实。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医生真正体现了中国医生的良心、中国医生的责任、中国医生的决心、中国医生的行动。这种行动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8年前,那个时候是非典,同样是这样。”

影片不仅聚焦重症监护室,表现一线医护全力以赴展开生死营救的景象,还描绘了方舱医院医护托举生命方舟的壮举,刻画了麻醉科、妇产科等科室在疫情中的紧张工作,展现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无畏逆行的动人画面。

除了医务人员,各领域的平凡英雄亦有呈现:保障医院正常运转的动力科工作人员、保洁员,以及流调员、检验员、外卖员……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朱亚文感叹,没有人想刻意地去成为英雄,因为他们都是责无旁贷地站在那里,且站到了最后,成为英雄。

疫情阴影笼罩的城市里,本能的怕,与坚韧的爱,交织在一起。

欧豪饰演一名外卖小哥“金仔”。片中“金仔”怀孕的妻子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去医院前特别嘱咐丈夫不要接单出门。一位顾客给“金仔”打电话说自己现在很需要奶粉,不能出去,“金仔”说了一句“我出去也很危险”。但是就在挂电话之际,这位准父亲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决定出门帮助他们。

外卖一单接一单,“金仔”开始帮助越来越多的人,直到他不幸感染,也被送进医院。

“在特殊时刻总会有一些人不顾自己的安全,去帮助到很多人。”欧豪说。

在刘伟强看来,这是一部感动人生的电影。“你会看到,是所有人一起面对疫情——就是‘我们不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