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军事
军事活动
辛弃疾不仅是词中高手,同时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为将,可冲锋陷阵,有万军之中勇擒张安国之壮举;为帅,可指挥若定,有一月平定
茶商军
之功绩。后力排众议,创制
飞虎军
,以稳定湖湘地区。
军事思想
辛弃疾的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美芹十论》中。《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是辛弃疾的一篇军事政论文。该书从第一论以至于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辛弃疾身处南宋王朝偏安江左、积弱已久、怯战求和的时代。面对朝廷内外一些人的惧战之声,他从宋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诸方面进行考察,指出“短长易势”的可能性,以却疑去骇,增强军民的必胜信心。他详论了预有准备、重点设防的备战方案与力争主动、出奇制胜的作战原则。强调“惟预备乃为无患”“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反对无准备的浪战。论述了“藏战于守”“聚则势雄,分则气沮”之理。赞成厚集兵力于主要战场、积极抗击、声东击西、出敌不意的战法。在军队建设上,他提出寓兵于农、组训民兵的自强自立之策,以补宋朝常备军量少质差之不足,并根据各地情形区别对待,做到既能守卫乡土,又能不废农事。还提出延请“识虚实兵务者”充实作战决策机构、广开才路的建策。有关军务大事,主张广集群议,择善而定。为弥补武将多勇寡谋的弱点,建议每军置参谋,“陪计议,观形势”,为之谋划,以利战守等。
辛弃疾的兵论说理透彻,论据充足,多为朝野抗金志士所首肯。可惜没有得到宋朝廷的充分重视,失去了对抗金斗争发挥积极指导作用的机会。
蔡光:“子之诗则未也;当以词名家。”(《怀古录》引)
朱熹
:“辛幼安亦是一帅才,但方其纵恣时,更无一人敢道他,略不警策之。及至如今一坐坐了,又更不问着,便如终废。此人做帅,亦有胜他人处,但当明赏罚而用耳。”(《
朱子语类
》)
陈亮
:“眼光有梭,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力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辛疾弃画像赞》)
范开:“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稼轩词序》)
刘宰
:“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抚辛待制》)
刘克庄
:“□建炎省方画淮而守者百三十余年矣,其间北方骁勇自拔而归,如李侯显忠(
李显忠
)、魏侯胜(
魏胜
),士大夫如王公仲衡(
王希吕
)、辛公幼安,皆著节本朝,为名卿将。辛公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乾道绍熙奏篇及所进美芹十论、上虞雍公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
晏几道
)、秦郎(
秦观
)之下。”(《辛稼轩集序》)
徐元杰
:“摩空节气,贯日忠诚。绅绶动色,草木知名。
阳春白雪
,世所共珍。秋水瓢泉,清哉斯人。”(《稼轩辛公赞》)
周辉
:“《稼轩乐府》,辛幼安酒边游戏之作也。词与音叶,好事者争传之。”(《清波别志》)
汪莘
:“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于淫,谓不淫非词也。余谓词何必淫,亦顺宫意如何尔。余于词,所喜爱三人焉。盖至于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隐然流出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二变而为宋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清气自不可没。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此词之三変也。”(《海日楼丛钞》引笔记)
岳珂
:“稼轩以词名,有所作辄数十易稿,累月宋竟,其刻意如此。”(《
桯史
》)
刘克庄
:“长短句眆于唐,盛于本朝。余尝评之:誉卿有教坊丁大使意态。美成颇偷古句,温、李诸人困于掲撦。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
掉书袋
,要是一解。”(《题刘叔安感秋八首》)
元好问
:“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新轩乐府引》)
谢枋得
:“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宋辛稼轩先生墓记》)
刘辰翁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辛稼轩词序》)
王恽
:“幽思耿秋堂,芸香风度。客至忘言孰宾主。一篇雅唱似与朱经细语。恍疑南涧坐挥谈麈霁月光风,竹君梅侣。中有新亭旧如雨。力扶王略,志在中原举。丈夫心事了,惊千古。”(《
感皇恩·与客读辛殿撰乐府全集
》)
王博文
:“乐府始于汉,著于唐,盛于宋。大概以情致为主,秦、晁、贺、晏虽得其体,然哇淫靡曼之声胜。东坡、稼轩矫之以雄词英气天下之趋向始明。”(《天籁集序》)
赵文
:“近世辛幼安跌荡磊落,犹有中原豪杰之气,而江南言词者宗美成州言词者宗元遗山,词之优劣未暇论,而风气之异,遂为南北强弱之占,可感已。《玉树后庭花》盛,陈亡;《花间》丽情盛,唐亡;清真盛,宋亡,可畏哉。”(《吴山房乐府序》)
张炎
:“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
词源
》)
袁桷
:妖雏殂江,八方沸腾。手提模糊,仗义南兴。闽越荆湘,是镇是绳。智名勇功,蔑如浮云。䜛屡尼之,耳若不闻。声裂金石,湛厥心君。运有南北,孰言一之。时有未完,矢词窒之。卒全其归,莫能踬之。带湖维居,乔木郁新。目光背甲,佩兮振振。审象式瞻,宛其不泯。(《辛稼轩画像赞》)
脱脱
:“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
宋史
》)
杨慎
:“宋人如秦少游、辛稼轩,词极工矣,而诗殊不强人意。疑若独艺然者,岂非异曲分派之说乎。”(《词品序》)
俞彦
:“唐诗三变愈下,宋词殊不然。欧、苏、秦、黄足当高、岑、王、李;南渡以后,矫矫陡健,即不得称中宋、晚宋也。惟辛稼轩自度粱肉不胜前哲,特出奇险为珍错供,与刘后村辈俱曹洞旁出,学者正可钦佩,不必反唇并捧心也。”(《
爰园词话
》)
爱新觉罗·永瑢
、
纪昀
等:“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观其才气俊迈,虽似乎奋笔而成,然……则未始不由苦思得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周济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之大才,然情之处,后人万不能及。”(《
介存斋论词杂著
》)
李慈铭
:“稼轩以附会开禧用兵,稍损名节,然其拔贼自归,固无日不枕戈思效,即此四十六字,满腔忠愤,幡际天地间,如闻三呼渡河声矣。”(《
越缦堂读书记
》)
陈廷焯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为郭、李,为岳、韩,变则为桓温之流亚。”
(《
白雨斋词话
》)
江顺诒:“稼轩仙才,亦霸才也。”(《词学集成·附录》)
钱基博
:“抚时感事,慨当以慷,其源出于苏轼,而异军突起。苏轼抗首高歌,以诗之歌行为词;弃疾则横放杰出,直以文之议论为词。苏轼之词,雄矫而臻浑成,其笔圆;弃疾之词,恣肆而为槎丫,其势横。词之弃疾学苏,犹诗之昌黎学杜也。
周邦彦
隐栝唐诗入词,弃疾则隐栝经子语、史语、文语入词,纵横跳荡,如勒新驹,如捕长蛇,不可捉摸。”
(《
中国文学史
》)
陈振
(
主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中国通史
》)
胡适
:“(辛弃疾)是词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他那浓厚的情感和奔放的才气,往往使人不觉得他在那里掉书袋。”(《词选》)
邓广铭
:“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辛弃疾传》)
辛弃疾
义斩义端
金帝
完颜亮
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是山东境内的
耿京
起义。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被任命为掌管文书和帅印的
掌书记
。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当即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辛弃疾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辛弃疾
名士相会
据宋人
赵溍
《
养疴漫笔
》著,
陈亮
最初听闻辛弃疾之名时,前往拜访。将要到他家门口时,碰到一座小桥,陈亮三次试图策马跃过,但马却三次退却。陈亮大怒,挥剑斩下马的首级,把马推倒在地,徒步进门。辛弃疾倚楼相望,大感惊异。派人询问详情,而陈亮已经到了门外,于是结为好友。
淳熙五年(1178年),辛弃疾在与陈亮临安相会。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辛弃疾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极为投契。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
鹅湖
(今江西铅山东北)。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写下《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
辛弃疾
哭祭朱熹
辛弃疾曾经与理学家朱熹共游武夷山,朱熹写下“
克己复礼
”“
夙兴夜寐
”八个字,分别悬挂在辛弃疾两间斋室的门上。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
伪学
”。在当权者
韩侂胄
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辛弃疾亲属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始祖
|
辛维叶
|
|
高祖
|
辛师古
|
|
曾祖
|
辛寂
|
|
祖父
|
|
|
父亲
|
辛文郁
|
|
母亲
|
孙氏
|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随辛弃疾南渡,定居江南,受封
令人
。
|
妻子
|
赵氏
|
江阴赵氏,辛弃疾原配,知南安军赵修之之女,卒于江阴,赠硕人。
|
|
辛弃疾之继配,为南投宋廷的原金国新息县令
范邦彦
之女,范如山之妹,封令人,于庆元二年(1196年)早辛弃疾病逝,赠
硕人
。
|
林氏
|
|
妾
|
整整
|
整整善吹笛。辛弃疾在上饶时,有个大夫治好了他的妻子范氏的病,为了答谢大夫,辛弃疾就把整整赠送给他,并作《
好事近·医者索酬劳
》一词。
[59
]
|
钱钱
|
|
田田
|
本姓田,善写书信,常与钱钱帮辛弃疾代回书信。
[64
]
|
香香
|
|
卿卿
|
|
飞卿
|
|
长子
|
辛稹
|
字兆祥,生有三子:辛奇、辛章、辛童,一女,赘丰城县进士李迩。
|
次子
|
辛秬
|
字广润,曾任崇仁县尉,娶妻熊氏,生一女,过继一子辛立中。再娶李氏,生四子。
|
早夭子
|
辛㔶
|
|
三子
|
辛稏
|
字望农,曾任
直秘阁
、潼川
提刑
等。原配熊氏,去世后赠硕人。续娶辛弃疾之妻范氏之外甥女、韩居仁之女韩氏,生四子辛鞬、辛律、辛棣、辛肃,皆官于朝。
|
四子
|
辛穮
|
字子尚,官至
迪功郎
、潭州冲县尉。娶妻聂氏,生一子辛健。
|
五子
|
辛穰
|
|
六子
|
辛穟
|
字君实,官至承务郎,娶妻黄氏,再娶王氏,三娶丁氏。生一子辛庸。
|
七子
|
辛秸
|
|
八子
|
辛褎
|
字仲举,
黄朴
榜(1229年)及第,官至从仕郎,平江府司户。生一子辛逮。
|
长女
|
辛𥠺
|
|
次女
|
辛𥣖
|
|
孙子
|
辛康弼
|
辛秬之子,字仲安,淳熙二年(1175年)生。
|
辛鞬
|
(1209-1275)字仲武,辛稏长子,娶绍兴名御史
魏矼
之孙女,一生沉浮州县佐吏,晚年官至
朝奉郎
,虽得知英州、辰州、南雄州,但未能到任。
|
辛律
|
均为辛稏之子。
|
辛棣
|
辛肃
|
辛健
|
辛穮之子。
|
辛肇
|
辛穰之子,字仲初,嘉定癸未年生,早卒。
|
辛庸
|
字仲登,
黄朴
榜(1229年)进士,官至从仕郎,平江司户。娶妻刘氏,生一子辛徽。
|
辛韦
|
辛秸之子,早卒。
|
辛逮
|
(1222-1270),辛褎之子。
|
曾孙
|
辛德燗
|
辛康弼之子,嘉泰四年生。
|
辛衍
|
辛鞬之子,弱冠而卒。
|
辛冲
|
辛鞬之子,衡州军事判官。
|
辛徽
|
辛庸之子,字庆美。官至通仕郎、余姚教喻。娶三衢魏中丞的孙女,生一子辛寿南。
|
玄孙
|
辛绍贤
|
辛德燗之子,字英奇,淳祐四年(1244年)生。
|
辛寿翁
|
辛鞬之孙。
|
辛关郎
|
辛进弟
|
辛寿南
|
辛徽之子。
(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辛弃疾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遥墙镇
四风闸村南,占地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与“一代词宗”“义胆忠魂”6个展室。
辛弃疾之墓
辛弃疾墓位于江西省
上饶市
铅山县
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
绍定
年间(1228年-1233年),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氏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下行多有阙字,据考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的后裔所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