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吟诵,是中华传统读书法,古诗文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是古诗文音乐的基本创作方法,对古诗文的学习和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目前在中小学的和社会上正在掀起抢救和弘扬中华吟诵的热潮。

吟诵,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在古代就叫做“读”。古代文献上所谓“读书”、“读书人”、“风声雨声读书声”等等,这个“读”字就是今天所谓的“吟诵”。

上个世纪以来,在西方读法(Read)的影响下,产生了现代“朗读”“阅读”。为避免混淆,学术界探讨另用新词代替“读”。1941年叶圣陶先生首先用“吟诵”统称汉诗文的传统读法。2009 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提交报告,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名称为“中华吟诵”,简称“吟诵”。

吟诵的规律

吟诵历来有规矩。吟诵是关于字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的定性不定量的读法系统,有音乐性,其规矩是由汉语的特点自然而形成的,普遍的读法可以归纳为九种:

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模进对称

虚实重长、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此外,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读法。



宋 梁楷 太白行吟图 明 吴伟 观瀑吟诗图

吟诵的价值

(1)激发兴趣

吟诵恢复了汉诗文本来的声音形式,优美的旋律使得学生们会重新喜爱上古诗文。

(2)加强记忆

吟诵有好听的旋律和节奏,并且吟诵包涵了对诗文的理解,按照诗文的声韵规律进行,因而形成了高记忆率和低遗忘率的完美结合。

(3)正心诚意

吟诵的基本规矩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即兴唱自己的歌。吟诵首先能够让孩子们自主开口唱自己生成旋律的歌,能够自然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4)正音识字

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意象整体,与西方拼音文字理性的学习不同,汉语的识字是感性的活动。吟诵正是按照汉语汉字的规律去识字,是识字正音的科学方法。

(5)深化理解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而读法对含义是有影响的,读法中承载着意义,读错就会理解错,因而是正确理解古诗文含义的基础之一。

(6)开启创作

古诗文的语感问题、语法问题,尤其是音韵和格律的问题,用汉诗文固有的吟诵方式来学习就会变得有趣而简单。会吟诵就很容易学会创作,不管作诗的水平如何,至少可以作诗。

(7)创编音乐

吟诵还是汉语音乐的创作方法。汉语音乐的旋律是从语言里来的。所以吟诵教学在音乐课上,会教授和鼓励学生们自己创编音乐。这是中华音乐走出自己道路的根本关键。

(8)健身养生

吟诵有助于心理和智力治疗;吟诵还是身体的活动,是一种自然的舞蹈;吟诵还可以让眼睛的水晶体保持弹性,读书的时候适当地动起来,预防近视。

(9)涵养气质

吟诵是中华文化精神传承和人格培养的途径之一。道理的讲解属于理性的成面,而内在气质的涵养则需要外在形式来感化,吟诵时不只是要明白道理,更要体味圣贤的语气、神态、表情,进而体悟圣贤的精神、境界、气象,所以其目的是“涵养气质”。



吟诵的政策支持

2015 年

李克强总理两次对吟诵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和高度 评价,要求教育部和文化部予以支持。

2016 年

吟诵被列入教育部、国家语委“十三五”工作规 划:“支持吟诵的抢救、研究和传承工作。”

2017 年

教育部教材局支持首师大为统编语文教材配备全套教学资源。

2018 年

吟诵被正式列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首师大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专门负责“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

2019 年

首师大吟诵基地向全国招募吟诵实验区、校,吟诵教学正迈向一个规范、实效、普及推广的新境界。



吟诵的宣传展演

首都师范大学组织参与了很多文艺活动和电视节目的吟诵演出,如 2010 年至 2015 年,连续五年,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每一期都有吟诵展演。《百家讲坛》《中华诵》《诗词中国》《朗读者》等节目上,也都有吟诵展示。

2009 年、2012 年、2015 年,我们先后在首师大组织举办了三届“中华吟诵周”大型文化活动。来自海峡两岸、日韩欧美等地千余名吟诵家、教师、学者、传人等欢聚一堂,交流研讨,展示表演,成为全球中华吟诵界的最大盛事。

各地则有很多中小学经常举办吟诵的宣传展演活动。



吟诵的抢救与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自 2004 年开始吟诵的研究工作。2010 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和海外地区,迄今共抢救性采录了一千余位老先生,留下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口述实录和数万首吟诵音视频,形成了全国吟诵现状报告。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吟诵的方法和规

律,整理了吟诵的古代现代文献资料,发表了系列论文,出版了系列吟诵学术专著,为吟诵学科化奠定了基础。



吟诵的传承与推广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吟诵工作团队按照国家语委的指示,研发了普通话吟诵,编写了多种吟诵系列教材,将之当代化并运用于中小学的语文、经典诵读和音乐课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全国经过吟诵短期培训的教师20 多万人,经过初级培训(一周)会吟诵方法的教师近 2 万人。经过中高级培训的教师有 1200 余人。全国开展吟诵教学的中小学超过1 万所。吟诵教学的效果初显。现正在教育部语用司和教材局的支持下,研发经典诵读吟诵资源和语文吟诵教学系统。




开明出版社出版“中华经典诵读(1-9 年级) ”系列教材

吟诵的机构与教学

2009 年首都师范大学在中宣部和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国家语委主管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

2012 年成立了中华吟诵教育研究中心,由赵敏俐教授任主任。

2018 年,教育部授予首师大首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负责“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由马自力教授任主任。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吟诵课程已有 10年,培养了大批会吟诵的大学生和师范生。2019 年,首都师范大学组织了全国 40 余所高校进行了《大学吟诵教程》的编写工作,计划于 2020 年在各高校同时开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首师大吟诵基地以实验区、实验学校的方式,指导和推广吟诵教学,以经典诵读吟诵的方式让中小学生普遍听到吟诵的声音,在此基础上,培养会吟诵、会作诗、会度曲、会鉴赏的新一代中小学生。目前已有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通州区、辽宁省朝阳市、浙江省金华市、山东省青岛市、重庆市大渡口区等成为吟诵实验区。

古今名家论吟诵

朱熹: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

体察。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

姚鼐:

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

朱自清:

学校里废了吟这么多年,是教学上一个大损失。

吕叔湘:

讲到读书,中国的传统是讲读的,特别是古文有一定的念法,—定的腔调。

叶圣陶: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南怀瑾:

我认为古代的读书方法比现代好,长哦慢咏,易于记忆。

叶嘉莹: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把吟诵传给我的学生。诗词,只有通过吟诵,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