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经管学部教师展学仲 副教授

我是1987年来校的,当时学校虽已建校三年,但条件仍异常艰苦。来校后我一直在经管学部任英语教师。那时的教学设备极为简陋,没有语音教室,口语、听力的训练,只能靠几台收录两用机,有时连基本的教学都不能保证。为满足教学需要,在尽量少花钱的前提下,学部负责后勤的老师从人民大学低价购置了一批旧机,经学院张德实老师逐个检修后用于教学,解决了口语、听力训练中的困难。这事虽已过去很多年,但张老师连续十多天每晚下班后加班修机器的情景至今依历历在目。

在经管学部,我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担任英语教学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整个学部的英语教学。经管部学生多,如何组织好学部的英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主要包括:外聘老师、听课、评估教学质量、组织校内外老师统一备课,协调众多老师的教学进度,期中期末考试统一命题,统一阅卷标准等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对我来说压力很大,因为我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很重,多年来几乎每周课时都在18节以上。此外,还经常会出现一些计划外的事,需要随时处理解决。例如,外聘老师临时有事或突然生病,不能按时上课,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务科便让我去“救场”代课。因英语课多,外聘老师多,类似“救场”的情况会经常发生,时间长了,管教务的老师送我一个“救火队长”的爱称。面对教务组长和自身教学这两个担子,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想过推掉“教学组长”,只专注于教学。可是建校初期的海大,人手很少,几乎是一个人当作两个人用,大家都在超负荷工作。院长吴毓华老师当时已50多岁,但经常工作到很晚,有时干脆就住在学校,大家跟她开玩笑:“吴老师,你真的以校为家啦!”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张德实和负责教务的刘建明老师工作起来也是“拼命三郎”。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8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几乎是每天的事,好像不加班反倒不正常了。记得在双榆树中学时,我周末去学校,经常看到刘建明老师在伏案工作。现在回想起他那个样子真像个“老黄牛”。

张德实老师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双肩挑,除了担负“大学语文”、“公文写作”、“逻辑学”和“计算机”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负责整个学院教学组织、学科建设、科研、师资培训等繁重的行政工作,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为我们经管学院建机房一事。那时学校经费紧,批准的建房经费,除了购置计算机外(当时计算机很贵)已所剩无几。为了多买一台计算机,必须减少建机房的人工费用,于是张老师干脆带领两个工人自己干,自己设计、自己安装、自己调试,整整苦干了10多天,这中间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张老师自己最清楚。除了上述三位老师外,其他老师也都非常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再一一述说。

面对周围同事们这种为海大的发展自觉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我很受感动。作为学部英语教学的负责人,我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其实在经管学部创建之始,就一直把“提高海大的教学质量”放在工作首位,并针对当时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提出英语和计算机教育是基础课中的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为搞好英语教学奠定了基础。以此为宗旨,十多年来我多次组织本校英语教师和外校聘任教师,共同研究和商讨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当时,学校要求本校学生参加英语通级考试,而当时社会上对大专生没有设立单独的通级考试,要通级只能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对于专科英语教学来讲,是严峻的挑战。

为了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我当时提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摸清学生入学后的英语水平,二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理清楚针对本校学生的教学思路,三是根据当时的教学实际情况即时调整教学方案,四是严密组织好英语教学队伍。这一思想得到了学部教学领导张德实老师的大力支持。从1993年到1997年,我们连续四年对入学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测试,从而较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一是普遍达不到高中英语所要求掌握的4000左右的基础单词和短语的水平;二是英语语法概念模糊,突出表现在时态混淆、词性应用错误,错误理解句子语法关系等方面,反映在作文中,就成了汉语表达方式的英语。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英语教学必须遵从语言教学的特定规律,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外语思维的语言习惯,加强听力、口语和阅读课的教学;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划出学生必须牢牢掌握的词汇范围;三是教学不能一刀切,对于英语入学水平过低的学生,应另行组班教学。针对这一想法,我与当时的英语教师和教学领导多次研究,取得了共识。

虽然找到了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但实践起来才体会到困难很多。首先,分班教学:一是给整体排课带来困难;二是听力教室不够用;三是教师工作量苦乐不均;最大的困难是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学生水平。然而这些问题是难不倒创业时期的海大人的。首先,面对分班教学造成的工作量差异,我们采取了本校老师主动带差班。现在回忆起来,我不知道带过多少届差班,其中的酸甜苦辣,至今历历在目。其次,从理论上讲,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习惯和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外语教学的重点,但实践起来却很难,必须要合理安排学时,尽量争取精读、阅读、听力分开单独授课,并针对学生情况加强补充教学内容,选择或组编适合学生水平的听力磁带、选编补充的阅读短文;此外,还要组编适合不同层次教学的练习和测卷。这些工作给教务处排课带来很多困难,很多课程的时间、教室调来调去,而且编写练习资料和试卷的作量也很大。那时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全靠手写或英文打字,为此经常熬夜。为保证各项工作能落实到实处,学部当时规定了英语教学在期中之前至少要组织四次教学会,调整进度、统一作业份量,期中前组织统一测验;期中后组织两次教学会。此外还规定每学期学生要完成8次小作业,4次大作业。作业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考试总成绩。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确实起到了明显作用。

经过多年英语教学实践,我逐步明确了英语教学理念;抓住基础词汇、熟练常用句式、反复训练加强记忆、听力阅读并重,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当上述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再强调语法教学,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更快提高。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与其他教师合作,编写了《大学英语短语用法辩义词典》和《大学英语导读》两本书,从词语的释义到例句的选编,凝聚了我们教学实践的辛劳成果,对当时加强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转眼间,我退休离开学校已近10年。如今我们的学校已经是一所拥有2万多名学生、开设几十个专业的现代化综合性高校,近年有的专业还设置了研究生,与几十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走出国门,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我们的毕业生遍及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各自的岗位勤奋工作、发光发热。在学校即将迎来30年校庆之际,我和所有共同见证学校成长和壮大的同事们,衷心祝愿我们的学校越办越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材!

20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