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東坡易傳》研究
Study of "Dongpo Yi Zhuan" Authors: 楊子萱
Yang ,Tze Hsuan Contributors: 曾春海
楊子萱
Yang ,Tze Hsuan Keywords: 東坡易傳
蘇軾

蜀學
程朱易學
美學
形上
性命
陰陽
Dongpo Yi Zhuan
Su Shih
I Ching
Yi Zhuan
Chen Yi`sannotated I Ching
Aesthetic
Metaphysical
Study of meaning
Yin Yang
moral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9 12:48:23 (UTC+8) Abstract: 本文共分為九章,三十節。首先點出《東坡易傳》的哲學義理概要及其研究價值,由當時時代背景探究《東坡易傳》興起之源由,進而討論時代背景,瞭解其政治因素對學術思想的影響,從三蘇的思想流變到洛蜀黨爭等。
本論文涉及面向包括《東坡易傳》的架構及其內涵、特色,分析蘇軾在《東坡易傳》對〈序卦〉的強調以及對〈雜卦〉的修訂,在《東坡易傳》的思想內涵,討論其儒、道、佛貫穿其中之思想特色,並做一綜述性的小結。而後針對《東坡易傳》卦爻的解釋方法闡述。在五、六、七章分別討論探討《東坡易傳》的宇宙觀、價值觀以及美學三大方面,可以說這三大方面為哲學探討的核心問題,所在這三個章節裡面,分別以宇宙觀、價值觀及美學為主軸,探討幾個重要的觀念。宇宙觀的部分包括其形上思想及「道」,分別論述幾個形上概念在卦爻中出現的情況以及其義理的分析。第六章的價值論即是指中國人所注重的傳統人倫,包括人生哲學、社群生活、家庭、社會、國家等等,本章亦是提出幾個概念作為一主軸思考深入探析,從其心性問題進而討論宋儒注重的性命問題。在價值觀的部分首先會說明宋以前的心性說,然後由蘇軾對前代學者的批評發現其中心思想,批評之後在進而說明《東坡易傳》對「性」論觀點,在美學的部分,第七章乃由《東坡易傳》發現蘇軾這樣一個文學氣質蓋天下的大家,敢批評吳道子,善為文人畫、書法自成一格,為北宋四大家之一,知音律、曉醫藥,堪稱吾所不學無所不能無所不見,對美學思想的把握及闡發。此三個章節的預期效果是希望由宇宙觀、價值觀到美學之間的環節,探討《東坡易傳》對生活世界、對天下萬物的一種生生不息的態度。
最後以時代點來作為一檢視標準,將蘇軾的觀點與宋代的同時代的學者比較,例如程頤以及南宋的朱熹,並由其中分歧之處作交互評論,藉以發揮了解其不同的涵義。本論文展望性之角度重新審視《東坡易傳》,一方面探究《東坡易傳》思想的內在困難與種種問題、一方面總結《東坡易傳》的特色與影響,另一方面討論的是《東坡易傳》之發展及其後世價值。 Reference: 一、原典及相關文獻(依時間順序排列)
(一)三蘇著作
( 宋 )蘇軾撰 東坡易傳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九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 宋 )蘇軾撰 東坡易傳 世界 民75[ 1986]
( 宋 )蘇軾撰 蘇氏易傳 廣文 民63[ 1974]
( 宋 )蘇軾撰 蘇氏易傳 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津逮秘書本
( 宋 )蘇軾撰 蘇氏書傳 新文豐 初版 民74[ 1985]
( 宋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 蘇軾文集 中華書局 第1版 民75[1986]
( 宋 )蘇軾撰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世界 民49 [1950]
( 宋 )蘇洵撰 蘇老泉先生全集 明刊本
( 宋 )蘇軾撰 東坡先生易傳 明萬曆丁酉(25年, 1597)畢氏刊本
( 宋 )蘇轍撰 欒城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版 民76[1987]
(二)相關文本
( 宋 )程頤撰 伊川易傳 新文豐 初版 民72[1983]
( 宋 )程頤撰 程氏易傳 廣文 初版 民81[1992]
( 宋 )程頤撰 易程傳 文津 民76[1987]
( 宋 )程頤撰 周易 藝文 民47[1958]
( 宋 )程頤撰 易傳 臺灣學生 民56[1967]
( 宋 )程頤、程灝撰 二程全書 臺灣中華 臺三版 民65[1976]
( 宋 )程頤、程灝撰 二程文集 新文豐 初版 民74[1985]
( 宋 )程頤、程灝撰 二程集六種 里仁 民71[1982]
( 宋 )程頤、程灝撰 河南程氏遺書 臺灣商務 臺一版 民67[1978]
( 宋 )朱熹撰 易學啟蒙 皇極 民69[1970]
( 宋 )朱熹編輯 二程語錄 商務 民26[1937]
( 宋 )朱熹, 郭齊、尹波點校 朱熹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 第一版 民85[1996]
( 魏 )王弼, ( 晉 )韓伯康同注 周易正義 廣文 民61[1972]
( 唐 )陸德明撰 經典釋文 鼎文 民61[1972]
( 宋 )楊時撰 楊龜山集 新文豐 初版 民74[1985]
( 宋 )楊時訂定 精校二程粹言 廣文 初版 民70[1981]
( 宋 )楊萬里撰 誠齋集 世界 民76[1987]
( 宋 )葉適撰 葉適集 河洛 民63[1974]
( 宋 )黃幹撰 黃勉齋先生文集 青山 民46[1957]
( 宋 )晁公武撰 郡齋讀書志 廣文 民56[1967]
( 宋 )王應麟撰 困學紀聞 世界 民76[1987]
( 宋 )秦觀撰 淮海集 世界 民76[1987]
( 宋 )秦觀撰 淮海集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第一版 民92[2003]
( 宋 )吳聿撰 觀林詩話 藝文 民59[1970]
( 宋 )吳仁傑撰 易圖說 清乾隆50年[1785]府刊本
( 宋 )陳亮撰 陳亮集 河洛 民65[1976]
( 宋 )趙與時撰 賓退錄 廣文 民58[1969]
( 宋 )羅大經撰 鶴林玉露 藝文 民55[1966]
( 宋 )呂祖謙撰 易說 藝文 民56[1967]
( 元 )俞 琰撰 周易集說 元至正10年(1350)俞氏讀易樓刊本
( 元 )胡炳文撰 周易本義通釋 世界 民75[1986]
( 元 )董真卿撰 周易會通 世界 民75[1986]
( 明 )鄧夢文撰 八卦餘生 莊嚴文化 初版(影印本) 1997[民86]
( 明 )馮琦原編 宋史記事本末 上海 : 商務
( 明 )沈一貫撰 易學 莊嚴文化 初版(影印本) 1997[民86]
( 明 )沈一貫撰 莊子通 明萬曆間刊本
( 清 )黃宗羲撰 宋元學案 台灣中華書局 台三版 民73[1984]
( 清 )梁廷 撰 東坡事類 廣文 初版 民72[1983]
( 清 )王宗稷編 東坡年譜 臺灣商務 臺一版 民67[1978]
( 清 )朱彝尊編 經義考 臺灣中華 臺三版 民68[1979]
( 清 )王引之撰 經義述聞 廣文 民60[1971]
( 清 )查慎行著 易說 新文豐 臺一版 民78[1989]
( 清 )戴震撰 原善 世界 民48[1959]
( 清 )皮錫瑞撰 經學歷史 藝文 民48[1959]
二、專書 (依筆畫順序排列)
(一)對《東坡易傳》既有的研究專書
唐玲玲,周偉民著 《蘇軾思想研究》 文史哲 初版 民85[1974]
凌琴如著 《蘇軾思想探討》 臺灣中華 民53[1964]
崔在赫著 《蘇軾文藝理論研究》 民92[2003]
曾棗莊著 《三蘇文藝思想》 學海 初版 民84[1995]
譚玉良著 《蘇軾研究》 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第一版 民91[2002]
蘇軾研究學會編 《東坡研究論叢》 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四川省新華書店發行 第1版 民75[1986]
金生楊著〈《蘇氏易傳》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 民93[2004]
(二)《易經》相關之專書
林麗真著《義理易學鉤玄》 台北:大安出版,第一版 2004[民93]
南懷瑾著《周易今著今譯》台北 : 台灣商務,1984年[民73]
曾春海著 《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 : 文津, 2003[民92]
黃慶萱著《周易讀本》台北 : 三民出版,1980年,[民69]
黃忠天著《周易程傳註評》 高雄:高雄復文 二版 2004[民93]
(二)其他相關研究之專書著作
王丕震著 《一代詞家蘇軾》 台北:大步文化公司,2002年11月。[民91]
石訓、姚瀛艇等撰 《中國宋代哲學》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民81]
朱剛著 《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台北:東方出版社 初版 1997 [民86]
朱靖華著 《蘇軾新評》 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經銷 初版1993[民82]
牟宗三著 《心體與性體》 台北:正中 臺初版 1970[民69]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民72]
衣若芬著 《蘇軾題畫文學研究》 台北:文津 初版 1999 [民88]
余敦康著 《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民86]
冷成金 著 《蘇軾的哲學觀及文藝觀》北京市 : 學苑, 2003[民92]
吳康著 《宋明理學》台北:華國 1955[民44]
李日章著 《程顥.程頤》 台北: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 初版 1986[民75]
李裕民著《宋史新探》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民88]
杜保瑞著《北宋儒學》 台北:臺灣商務 初版 2005[民94]
沈松勤著《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民87]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民73]
侯外廬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民81]
姜國柱、朱葵菊著《中國人性論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民86]
胡昭曦等著《宋代蜀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民86]
胡昭曦著《巴蜀歷史文化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民91]
范 軍著《蘇東坡的人生哲學 : 曠達人生》 揚智文化 初版 1994[民83]
唐君毅著《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 臺灣學生 校訂一版 二刷2000[民89]
孫望等著《宋代文學史》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民85]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 臺灣商務 初版 1969[民58]
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民81]
馬積高著《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民78]
張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民90]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民88]
陳正雄著《蘇轍學術思想述評》台北:文史哲 初版2000[ 民89]
陳 來著《宋明理學》台北: 洪葉 初版 1994[民83]
陳植鍔著《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民81]
陳雄勳著《三蘇及散文之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民80]
曾棗莊, 舒大剛著 《北宋文學家年譜》 文津 初版 1999[民88]
曾棗莊著《三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民88]
曾棗莊著《三蘇傳》台北: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6月。[民85]
曾春海著 《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民94]
粟品孝著《朱熹與宋代蜀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民87]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 : 里仁出版社, 2005,[民94]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台北 : 台灣商務,1993年,[民82]
黃啟方著《東坡的心靈世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10月初版。[民91]
葉國良撰《宋人疑經改經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發行,1980年。[民79]
賈順先、戴大祿等編《四川思想家》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民86]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局 第一版, 1992[民81]
劉固盛著《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民90]
潘富恩, 徐余慶著《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1988[民77]
蔡仁厚著《宋明理學 : 北宋篇》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 1977 [民66]
蔡仁厚著《宋明理學 : 南宋篇,心體與性體義旨述引》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 增訂版 1983 [民72]
蔡仁厚著《宋明理學 : 南宋篇》 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 1980年[民69]
蔡方鹿著《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民90]
蕭慶偉著《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民90]
錢 穆著《宋明理學概述》 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 修訂重版 1977年[民66]
鍾來因著《蘇軾與道家道教》 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 初版1968年[民79]
羅家祥著《北宋黨爭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民92]
三、學術論文
王國炎、王能昌<試論蘇軾的樸素辨證法思想>,《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王世德<蘇軾的寓意于物論與康德的非功利審美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冷成金<從《東坡易傳》看蘇軾的情本論思想>,《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2期。
冷成金<從《東坡易傳》看蘇軾文藝思想的基本特徵>,《文學評論》,2002年第2期。
金生楊<蘇洵易學淺論>,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代文化研究》(第9輯),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8月。
<也論《東坡易傳》的作者與系年──與謝建忠先生的商榷>,《文學遺產》,2003年第1期。
耿亮之<蘇軾易學與其人格>,《周易研究》,(總第29期),1996年第3期。
陳仁仁<論《蘇氏易傳》的卦合爻別說>,《周易研究》,(總第67期),2004年第5期。
曾棗莊<從《篦陵易傳》看蘇軾的世界觀>,《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6輯,1980年。
<《蘇氏易傳》與三蘇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2輯,1998年。
楊勝寬<蘇軾與理學家的性情之爭>,《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
楊淑瓊 <「東坡易傳」中的性命之說> 鵝湖 92.05
涂美雲 <從北宋學術思潮看蘇氏之學 > 東吳中文學報 91.05
高齡芬 <蘇東坡文學表現中的道家哲思> 北台通識學報 95.03
謝桃坊 <蘇軾與經學> 中國文化月刊 87
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 《高雄師大學報》 第十六期。
謝建忠<蘇軾《東坡易傳》考論>,《文學遺產》2000年第6期。
“Su Shi and Culture” in Sung Dynasty Uses of I Ching , edited by kidder Smith Jr,Peter K Bol, Josephy Adler, and Don J. Wyatt, pp56~99 199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ermisson to translate and publish obtained through Peter K. Bol. 。
Peter K. Bol, ”Reading Su Shi in Southern Song Wuzhou” The East Asian Library Jounal8. 2 (1998) pp69-102。
趙中偉先生<東坡的柔道─解析《東坡易傳》的思維結構>,「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主辦,2000年11月。
程兆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 ──以元佑兩例看宋代朋黨及其對世風的戕害>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2 年第 1 期http://www.historyshanghai.com/admin/WebEdit/UploadFile/FriendZQ.pdf
四、學位論文
金學權《易經之天人關係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胡培基《程頤思想研究》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68年。
涂美雲《朱熹論三蘇之學》,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曾春海《王船山周易闡微》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
張尹炫《蘇軾生平及其嶺南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年。
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國立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蔣義斌 《宋代儒釋調合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五、網路資料
中國古籍全祿2006/7http://guji.artx.cn/Article/7542_7616.html
國際易學聯合會2006/7 http://www.gjyl.com/ddyx/NewsDetail.asp?NewsID=1283
蘇東坡先生全集2006/4 http://ftp.scu.edu.tw/scu/english/steelman/cwp/SuDongPoQuanJi.txt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2006/2/13,引自http://www.fushantang.com/1012/j0043.html
巴蜀文化研究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open.html.aspx?id=16241
國學網 2006/7/17 http://www.guoxue.com/sushiyjiu/dpyz/dp_1.htm
國際儒學聯合會2006/7/17 http://www.ica.org.cn/究網2006/7/17 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index.ms.aspx
巴蜀學術研究網2006/7/17 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xueshu/xueshu2/index.htm.asp.aspx
蜀学学风和苏氏唯心主义思想2003/12/31 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open.html.aspx?id=6149
蘇氏蜀學的學術淵源引用日期2005/8/2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2154011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401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 [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Description Size Format
54011101.pdf 24Kb Adobe PDF2 1097 View/Open
54011102.pdf 165Kb Adobe PDF2 1238 View/Open
54011103.pdf 150Kb Adobe PDF2 1135 View/Open
54011104.pdf 141Kb Adobe PDF2 1540 View/Open
54011105.pdf 574Kb Adobe PDF2 2700 View/Open
54011106.pdf 506Kb Adobe PDF2 2967 View/Open
54011107.pdf 973Kb Adobe PDF2 2545 View/Open
54011108.pdf 943Kb Adobe PDF2 6706 View/Open
54011109.pdf 551Kb Adobe PDF2 2313 View/Open
54011110.pdf 1002Kb Adobe PDF2 3288 View/Open
54011111.pdf 324Kb Adobe PDF2 2560 View/Open
54011112.pdf 904Kb Adobe PDF2 2278 View/Open
54011113.pdf 546Kb Adobe PDF2 1581 View/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