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唱至今的一位英雄人物。她的英雄性集中体现在其代父从军的孝义与征战沙场的忠勇之上。在这部影片中,她的忠勇得到了比较突出地呈现。

当然花木兰不是普通的英雄,她是一位巾帼英雄,这使得她的身上具有某种传奇感。她的传奇性集中体现在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秘密中。中国古代也不乏巾帼英雄,穆桂英啦、樊梨花啦,但绝大部分一开始就以女儿身入世,只有花木兰是女扮男装,直到最后才揭晓身份。在这部影片中,木兰的女儿身似乎不成为一个秘密,阿格王子早早就知道了,绿林女豪杰也叫她“小姑娘”,这就使得木兰身上的传奇属性有所降低。

影片非常重要的一段情节,也是我认为比较大的一个遗憾,就是木兰换上阿格做给她的女装的那场戏。回归女性的木兰着实让人惊艳,但如果这个情节放在全片最后,岂不更妙?让木兰一直保留着阿格所赠的女装,留而不穿,作为信物,也作为感情的寄托,直到阿格奋不顾身地为她“舍命”,直到最后回家省亲、真要谈婚论嫁了才穿上,戏剧张力会更大,观众期待感会更强,也更符合《木兰辞》的所述。

谁能配得上花木兰,这是一个重要命题。历史上没有对木兰夫君的描述,这给了影视编剧们很大的空间。大部分“花木兰”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木兰都和自己的上级军官萌生情愫。对方武功更高,官位更高,因此配得上木兰。这部影片却让木兰爱上了异域王子,这是一个颇为大胆的设定。阿格王子虽武功不高,但是有社会地位,性情温良,热爱生活,愿意为木兰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颇具现代色彩的搭配理念,讲求夫妻的互补性,甚至要苛求老公对老婆的无私奉献,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只是简单地让妻子从属于夫君。

影片以爱情为主、兼顾政局迷扰地来讲述花木兰的故事,让人有些意外,但同时也看得有滋有味。官二代倒插门死追泼辣女——这个在网络小说中屡见不鲜的段子,被放到传统古代中去讲便立刻升级了情调,甚至有些诗情画意在了。不过,影片中所说的“和亲”一词纯属妄加编排了。花木兰又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只是农家少女、普通兵士,不具有任何“和亲”的政治价值。阿格王子与她的联姻,只能算是一场充满现代色彩的跨越国别和地位的自由恋爱罢了。

影片中诸如“和亲”一类经不太起推敲的台词、剧情还有不少,如果细细历数,几乎每分钟都能有一个槽点。但如此众多不合逻辑的槽点却不妨碍影片作为一个整体的逻辑清晰,观众始终知道自己在看什么,角色在做什么,不会有丝毫的困倦,在剧情出现“反转”时还会有小小的惊喜。所以,影片在直觉观感上比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类的所谓大片要好。

更何况影片中还是有不少正能量在的。无论是江湖女侠的“转正”,还是草原王子的钟情,这些角色身上都有着可圈可点的亮色。虽然发生了战争,但是中华民族“和为贵”的理念还是有所传递和展现,只不过没有强化和突出罢了。应该说,影片的设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求和”的过程,而不是靠暴力谋求取胜的故事,虽然花木兰足够“暴力”。

个人评分:7.4

作者: inside (动画影评俱乐部会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