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我从未与中国文化失去联系

王竞 本报记者 桂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7-22    [ 打印 ] [ 关闭 ]
7月19日,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带着她的自传《三生影像》来到北京。

“在内陆我是海外华人,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在爱荷华我是中国人,我到底是哪里人?”83岁的聂华苓精神矍铄,笑起来明媚灿烂。她说她从2001年开始写回忆录,直到将这本书里的一篇篇文章写完,才发现自己究竟是什么人。

她在序中写道: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现在我又到北京来了,回到我的根了。”聂华苓说道。

《三生影像》是聂华苓在《三生三世》的基础上重新写作的自传,编排改动很大,增加了很多新资料和文章,尤其是收录的280多张珍贵照片,为这本回忆录增添了更多色彩。

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武汉,经历了战争、流浪、逃亡,1949年到台湾定居。在台湾时她遇到了一生的至爱――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聂华苓追随安格尔去了美国,从此留在了美丽的爱荷华。

书中第一部分“故园(1925―1949)”讲述了作者在中国大陆度过的童年、少年和难忘的求学生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了她的心灵,铸就了她“上善若水”般的柔韧品性,她全部的根都留在了大陆;在台湾度过的15年则承载了她激情洋溢的青春年华,聂华苓曾和雷震、殷海光、胡适、戴杜衡等自由知识分子一起,针砭时弊,挥斥方遒,这段经历让聂华苓迅速成长,铸就了她一生的理想与信念。作者给它取名为“绿岛小夜曲”(1949-1964)。

第三部分“红楼情事”(1964―1991)描摹了一个世纪的作家群像,并讲述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情事。安格尔和聂华苓相遇于“偶然”:在那个晚宴上,安格尔戴起眼镜用筷子拣起溜滑的鸽蛋,笨拙的样子逗得聂华苓大笑。他们家在爱荷华河边小山上的一幢胭脂红楼里,周围有山谷和森林,伴着鹿鸣。他们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朋友,共同欣赏诗文……

1967年,聂华苓和安格尔在爱荷华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文学组织,每年9月到12月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前来交流学习。“爱荷华”从此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为中国作家们提供了走向世界的窗口。也是在这里,海峡两岸的作家首次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三生影像》的第三部分用很大的篇幅记载了40多年来被邀请到爱荷华写作中心的数百名作家。每一张照片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夏衍、艾青、萧乾、丁玲、陈映真、王安忆、王蒙……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记录了这些作家生活化、个性化的一面:丁玲的率性直爽,特立独行的陈映真,腼腆的王安忆,“乡下人”沈从文等等,都把他们各自生命的一部分留在了爱荷华。

“国际写作计划”是聂华苓创建的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她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虽然身在大洋彼岸,却从未与中国文化失去过联系,并因此拥有了更广阔的世界。聂华苓用来招待大家的湖北菜排骨莲藕汤、珍珠丸子,密西西比河畔的歌声,阳光下畅谈中国文学……这一切成了“爱荷华学友”共同的美好回忆。

“我到今天,驱使我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命中的丧失感。了解如何哀痛的人,知道如何活下去。”这是匈牙利诗人小说家戈艾姬对聂华苓说过的一句话。聂华苓说,“那几句话,正点中我心坎。那也就是我的‘三生’。”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此日期后(例:2006-01-01)
    此日期前(例:200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