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江南戏曲乡,谁人解得海盐腔。源流变化新声部,花开花落分外香。”这是1997年浙江省文联主席、著名戏剧作家顾锡东贺海盐腔艺术馆筹建所撰。

今海盐博物馆一楼侧厅,专设海盐腔展演馆,于2013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该展馆是海盐县博物馆的特色展厅之一,主要展示了有关海盐腔的文字、图片介绍和实物资料,并通过古戏台的动态演出,形成了动、静相间的展示效果。

展演馆门口有仿旧时的黑色木牌,俗称“水牌”,传递各类演出信息。门楼的两个砖雕是中国古代戏曲词源——梨园和菊壇。门楼两侧是连缀的花朵砖雕,原梨花菊花图案相同。入口处柱联:“凭歌调妙纳澉乡音演成千古事,看戏文欣圆杨梓梦驰誉十间楼。”十间楼是澉浦当地对杨梓故居的俗称。此联点明海盐腔与其奠基人澉浦杨梓的密切关系。

展演馆分展厅和里面的古戏台两个区域。展厅展示海盐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图片,海盐腔的学术资料及演出乐器、道具。墙上挂着一只只老生小生花旦各种花脸文武忠奸的脸谱。这里常举办“画脸谱”活动,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画出心中的海盐腔脸谱。一边是紫铜锻蚀壁画《宫商角徵羽》,中国音乐五调的篆字花盘由蝴蝶群簇拥,有蝶恋花的诗意。大厅与戏台之间是镂空的木窗,三组神态各异的古代铜人正透过木窗往戏台张望“看白戏”,一为一少年,一为姐携弟,一为母抱儿,别致而有趣。可想见争相一睹海盐腔好戏的盛况。三组铜人之间有四座石雕头像——海盐腔奠基人杨梓、海盐腔剧作家汤显祖、南西厢作者崔时佩、戏迷将军谭纶。头像以半抽象的石膏像表现,给人观感是:四个方石柱在雕凿过程中渐渐显露出历史人物的面貌。

展演馆古戏台为明代风格,富丽典雅。古戏台以红色为主,古色古香。戏台前罩上有白底黑字匾额“万年台”,是集颜真卿的字而成。左右各有两柱,黑底金字题有一副对联:致和前杨康惠歌融南北调,成化后海盐腔冠盖戏文邦。明代致和年间、成化年间分别是海盐腔发展的不同阶段。走近看,戏台上方有一个巨大的螺旋形圆圈,仿佛可以把人吸进去,让人不禁好奇它的作用。其实,这种圆形穹顶旧时戏台上都有,而万年台上的是参照苏州昆曲博物馆的古戏台穹顶,采用双曲型。这种穹顶叫戏台藻井,俗称“鸡笼顶”,一般顶中间置有一面大铜镜,当演员在台上高歌或低吟时,四壁会形成共鸣,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戏台中堂上方有黑底金字匾额“声腔之祖”,集汉代帛书字而成。

此外,戏台两边和观众席两侧的青砖方柱上都安置了十二个印章“澉川杨氏、回鹘酸斋、云石康惠、海盐弟子、歌声高引、上彻云汉、音如细发、体局静好、南北歌调、名彰浙右、五越妙音、古韵新声”,这些从海盐腔的史料中提炼出来的词组,给观众带来寻觅的趣味。观众席是仿明座椅,分三侧台座与中央池两个层次,可同时容纳50人。四周悬挂南戏四大代表剧目《白兔记》、《荆钗记》、《南柯梦》、《还魂记》的戏曲展演图和南戏三腔的演出场景图。

2013 年11月8日晚,海盐县博物馆海盐腔展演馆开馆,一台由本县海盐腔民间艺术团专场演出,台上“声情婉转”,台下“凝视贯注”,让市民连声叫好。展演馆为观众提供一个“欣赏、普及、交流、传承”海盐腔的活动平台,也为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创造交互活动的空间。

海盐腔为古代戏曲声腔,因形成于海盐而得名。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海盐腔作为戏曲声腔被收录在第一个条目。海盐腔源于元末(一说源于南宋),盛于明,曾被列为中国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首,称为中国戏曲声腔鼻祖。关于海盐腔的发端有两种说法。

一是晚明嘉兴李日华《紫桃轩杂缀》称,南宋诗人张鎡在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这里指的是张鎡家乐中歌童们所传唱的曲调,其实当时所唱的只是“词调”,还不能认作是南戏的一种声腔。

二是清代山东新城王士祯《香祖笔记》称:“今世俗所谓海盐腔者,实发于贯酸斋。”王的说法,依据是元代姚桐寿的《乐郊私语》,王士祯认为海盐腔就是由此而来的。

元代,澉浦海港通航,富商云集,经济繁荣,戏曲活动极昌盛。《乐郊私语》记载,当地大官僚兼海运富商杨梓,熟谙音律,并与散曲家贯云石(号酸斋)等友善,切磋音律唱法,自编杂剧,家僮善唱南、北曲,县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所以普遍认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就是杨梓等人根据当时流行的南、北曲加工发展而成。

海盐腔最晚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已经流行,海盐“戏文子弟”,已见诸文字记载。到嘉靖、隆庆间(1522-1572),其流布地区扩展到嘉、湖、温、台、苏、松、南京、北京以及江西宜黄等地。称“海盐子弟”者,已不都是海盐人。海盐腔与弋阳腔盛行以后,逐步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对我国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嘉靖间成书的《金瓶梅词话》中,不见提昆山腔,却记载海盐子弟演剧和清唱者共有八处之多。凡遇接待大官,必用海盐子弟,以为郑重。

海盐腔为曲牌联套体结构的传奇体制。演唱时用鼓、板、锣等打击乐伴奏,不用管弦,清唱不用锣鼓,只拍板或拍手。据记载,海盐腔“多官语”,“其体尚静好,以拍为之节”,腔调“清柔婉折”,海盐腔讲究唱法、吐气,声多字少,腔调清丽,声情婉转凄切,这与北曲杂剧字多声少,重用管弦相反。海盐腔“音如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为官僚士大夫所喜爱。剧目见于《金瓶梅词话》者有:《白兔记》、《玉环记》、《双忠记》、《还带记》、《四节记》、《香囊记》和《南西厢》等。有人认为,戏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就是海盐腔剧本。明崇祯刻本《金瓶梅词话》中所附插图,有一幅描绘海盐子弟在厅堂演出的《玉环记·寄真容》:大厅两侧摆筵席坐宾客;厅上边为门,女客垂帘观戏;厅下边设鼓乐,三个乐工伴奏,不见管弦;中间铺地毯,两个演员在地毯上扮演玉箫和王小二。此图今见于海盐腔展演馆。

明万历以后,昆山腔大盛,它吸收海盐腔予以加工,比海盐腔更加清柔婉折,并采用管弦伴奏,逐步占据了海盐腔地盘。但据汤显祖记载,嘉靖间流传到江西宜黄的海盐腔艺人教当地子弟唱海盐腔,到万历三十年(1602)左右,已发展到一千多人,在当地能与昆腔相抗衡。最迟在清康熙间(1662-1722)尚可见到海盐腔活动的记载。此后,就湮没无闻了。

新中国成立前,曾有赵景琛等专家学者到海盐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初,华东戏曲研究专家亦曾到海盐作过调查,收效甚微。20世纪60年代起,江西省一批戏曲声腔研究专家偶然在江西采茶戏、傀儡戏、盱河戏中发现海盐腔遗存线索,在上千首曲牌内发掘、筛选、整理、排比鉴定,至2005年鉴定海盐腔曲牌70余首,其中,有些曲牌与海盐骚子音律有相似之处,特别是江西广昌刘家孟戏(以演《孟姜女》而得名,约产生于明隆庆年间)保持完整的海盐腔曲牌;一类是弋阳腔、青阳腔曲牌,受海盐腔浸染,韵味靠近海盐腔;另一类是海盐腔曲牌,与弋阳腔、青阳腔有较大区别,婉转缠绵,华丽典雅,非常动听,确为一种“雅调”。此后,据史料记载和全国各戏曲剧种调查,发现浙江浙昆、永昆(草昆)、金昆、宁昆、新昌调腔、婺剧、海宁皮影、嘉兴兴工以及海盐骚子,江西采茶戏、傀儡戏、盱河戏、宜黄腔,江苏苏昆,安徽徽池雅调、青阳点板,福建闽剧逗腔、泉州南音、莆田梨园戏、仙游戏,湖南湘昆低牌子等音乐中,仍保持有海盐腔特殊唱法。

1996 年,海盐县建立海盐腔艺术馆(筹),配备人员,发掘、研究、收集有关海盐腔历史与评述、论文、著作。1997年起,编印《海盐腔研究》刊物。2000年,在海盐举办海盐腔全国学术研讨会,云集各地专家学者,研究海盐腔发展历史、音乐特色,寻觅遗踪。江西省艺术研究所将首批海盐腔曲牌24首赠予海盐。2002年5月,海盐特邀江西省抚州市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于海盐南北湖旅游节演出海盐腔《牡丹亭》、《长城记》、《孟姜女》、《紫钗记》4部折子戏。2004年,海盐县推出《海盐腔研究论文集》,海盐腔经多年挖掘、研究、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术理论。

2009 年,海盐腔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浙江省文化厅确定全省56个剧种,海盐腔列为第二(南戏列第一但已融入各剧种中)。还指定海盐腔参加全省56个剧种演出。2015年海盐县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传统戏剧之乡。2016年由海盐县文联、海盐腔研究会组织的海盐腔《南西厢记》,参加浙江省文化厅“非遗传薪”——浙江传统戏剧表演展评活动,荣获“优秀展演奖”。

清柔婉折韵悠扬,鼓板声声最断肠。今日昆山称剧祖,问谁重说海盐腔?”当年海盐乡贤、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俞建华先生以诗道贺,原海盐县政协副主席沈咏嘉先生从容致答:“声腔婉约板悠扬,游魂连意痛断肠。万物兴衰顺天意,吾今重说海盐腔。”

海盐腔,海盐的名片,海盐的骄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