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咆哮的黄豆  ·  Python ...·  2 年前    · 
绅士的蚂蚁  ·  找不到指定的 sdk ...·  2 年前    · 

本片讲述了四位校友的故事,并由在校同学扮演拍摄而成。

彭彪 2014届版画系校友 平面设计师 (由2016级毛瑞晨扮演)

诗歌与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本片拍摄思路缘起于对他的采访。

版画系彭彪现代版 “乡愁”《过故人庄》喜获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

【原创诗词】彭彪 · 毕业十八首:为恐他年难聚首,樽前仔细认君颜

吴绍波 2013届视觉艺术基础部研究生校友   视觉艺术设计师(由2014级李梦妧扮演)

参与武汉地铁 7.8.21线艺术站点设计与实施,参与杭州文博会策展意大利馆。片中工地的场景,就是在她设计的地铁“徐家棚”站艺术墙绘的现场拍摄。

李贵 2018届书法研究生校友(由2016级蒋煜阳扮演)

云池书院创立人,曾患有严重的肾病,也是本片中遭遇最大困境的校友。治疗期间仍然坚持学习,曾因手边无刻刀,就取下输液架上的钢钉刻章。

阮莎莎 为2016级学生  扮演服装设计师

故事原型为在北上广深等地已成为优秀设计师的服装系校友,讲述他们作品被退回,无钱交房租等遭遇,属于综合多位校友故事的人物,未使用原型人物姓名。片中时装发布会场景,是在 2018武汉时尚艺术季期间在红T时尚街区拍摄。

特别说明: “届”指毕业年份,“级”是指入学年份,好多同学分不清楚哦!

这是第 20次被公司领导批评(彭彪)

这是第 10次设计方案被甲方否决(吴绍波)

这是第 8次服装作品被退回(阮莎莎)

这是第 2次突发双肾衰竭(李贵)

被打倒了吗?你当初为什么要坚持?

那时的我 辛勤耕耘 敏行致美

那时的我 记录平凡 诗意盎然

那时的我 踌躇满志 无怨无悔

幕后的故事

本片的缘起

团团君在采写【校友故事】专栏几年来,感到自身图文制作能力不足,传播渐难,萌发用影像力量表现校友身上 “共同特质”的想法,将精彩影像作为校园文化产品“供给侧”升级的重要内容,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分管校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校团委积极筹划,思考拍摄所需的条件与内容,考虑纪实采访、燃情广告、甚至微电影等多种形式。

成立主创团队

3月初,团团君在村子里参加一位校友的生日party,偶遇到摄影专业研究生周鑫,他曾在本科阶段为学校招生考试制作视频,席间闲聊,没想到一拍即合,他叫来影媒专业研究生江伟,三人主创团队就此成立。

拍谁?怎么拍?

主创团队都想到了诗人彭彪(团团君曾报道过他),当年他的那首短诗,被称作现代版 “乡愁”,现毕业4年了,近况如何,值得寻访。

团团君通过他当年的辅导员杨盈要到联系方式,开始了第一次电话采访。得知他一直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后续多次采访彭彪,有时彻夜长谈。深深感到,他敏感而细腻,对光影与文字的喜好没有停歇。

不是每位校友都可以成为杰出的艺术家,

但是每位校友都可以像艺术家一样去追求和创造美。

6月10日,彭彪朋友圈发布手机摄影作品

作品配文:四个海边玩耍的孩子 ——傍晚在海边遛达,看见三个孩子在用一块泡沫板玩冲浪,肆无忌惮的笑声引起我蹲下来准备抓拍,忽然有一个男孩儿从我身边跑过,我下意识的按下快门······就有了这张凝固了偶然的照片。

他讲述了一段触动他心灵的经历,在一个夏日午后的街角,他看到一位小女孩手蹲在路边的草地里捣鼓着啥,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蝉, “你在捉知了吗?”小女孩得意的说:“是呀,夏天快过去了,我想把它留住。”瞬间他如过电般的触动,生活的磨砺会让人蹉跎,但总会留下让你感动的温暖。所以,彭彪依旧在拍摄,在写诗,在生活······

在生活的磨砺中,坚持信念,依旧奋斗的校友。就是我们想要拍的。

后续一个月中,主创团队陆续采访多位校友,

通过湖美文化发展公司的李锐、胡爽,采访到了参与设计武汉地铁多个艺术站点的吴绍波;

通过研究生同学,采访到了因肾病影响学业,病痛中不断学习的李贵;

通过服装系师生,了解到曾经漂在北上广深的服装设计师的奋斗故事;

4月初,四个人物故事素材基本完成,团团君向学校校友办公室汇报,得到时任办公室主任的罗睿老师的大力支持,深度长聊后也收获了宝贵建议。

编写剧本与拍摄计划

按四条故事线编写的《文学剧本》长达 11页,两位编剧周鑫、江伟在20天的时间里,共修改了5个版本,其中经历了2次推翻重来。

根据《文学剧本》写好的《分镜脚本》有 6页,102个镜头,39个场景,出镜人物10余人,另需群演40余人次·····

3版文学剧本,已被改得面目全非。

最终成稿的分镜脚本,与第 5版文学剧本(拍摄时仍在修改)。

深挖人才,导演、摄影、灯光、化妆、后勤、场记人员陆续到位,服装系、基础部、校社联为本片提供主要演员与群演。

经试镜,以服装表演专业与摄影专业本科同学担任主演,研究生同学为幕后主创的剧组于 4月下旬成立。

湖美文化发展公司为剧组联系了其承建的武汉地铁艺术站场景,如 “徐家棚”站尚未投入使用,校友吴绍波的墙绘设计就在其中,剧组赴现场取景;

服装艺术设计系姜晓曦老师,在 2018武汉时尚艺术季展演期间为剧组联系了秀场环境,为本片高潮结尾提供场景;

视觉艺术基础部石膏馆内均为由原作翻制进口的展品,在紧张的教学时间结束后,挤出空档为剧组拍摄校园教学场景;

校门诊部提供了病房治疗场景;

中国画系提供了画室教学场景;

环艺系老师提供了写字楼场景;

等着下雨,赶到昙华林拍摄雨景与夜景;

······

整整 15天,131GB,超过1500分钟的拍摄素材

4条故事线完整表述,初步制作出约20分钟的微电影。主创团队在与艺术顾问路昌步、梅健两位老师讨论后认为,短视频更具有传播性,决定将影片精简至5分钟以内,一些精彩的场景与配角戏分最后都被忍痛剪掉。

6月21日,经过13天的后期制作,成片终于出炉了。

主创团队想将本片作为 2018毕业季影像“纪念品” 送给所有校友。

校友的奋斗与乐观,一直鼓舞着剧组。

雨夜,在昙华林拍摄并同期收音。

“徐家棚”地铁站工地内拍摄

中国画系画室拍摄

校门诊部取景

凌晨 4点,昙华林。主演阮莎莎拍摄夜景候场时小憩。

主演之一的李梦妧,同时也是剧组化妆师之一。

今年毕业的李梦妧,同时也考取了中央美院的研究生。

从阳春三月到盛夏六月

剧组全体成员团结一心,任劳任怨

只为表现校友身上的坚持与奋斗

主创团队不将就,不敷衍,不气馁

只为将感动传递给更多的校友

在最美的年华里

湖美给我们打上了共同的印迹

毕业了,是同学,也是校友

不要道别,不要流泪

感谢剧组全体成员

感谢所有为本片和本帖提供帮助的湖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