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
龙初次下海——海洋生物圈开始复苏,以浅海类型为主
早三叠世海洋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来说非常恶劣,从而导致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的生物复苏十分缓慢。但是,在安徽巢湖、日本仙台、斯匹兹卑尔根等地均有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属种出现。其中,安徽巢湖发现层位最低的海生爬行动物,包括最原始的鱼龙型海生爬行动物柔腕短吻龙、小头刚体龙与原始的鳍龙类马家山龙。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确定层位的早三叠世海龙发现。
中三叠世早期 进入辐射阶段
生物属种增加,生物进入辐射阶段,但此时的海生爬行类仍然生活在近岸浅海,不具备远洋巡游能力。
混鱼龙、杯椎鱼龙等中三叠世的鱼龙类群与早三叠世的类群比较,体型变大,前肢指节增多,表现出对海洋生活的进一步适应。
代表性的动物群有华南盘县-罗平生物群,欧洲圣乔治山(Monte San Giorgio)动物群以及北美的内华达(Nevada)动物群。这些动物群的分异度增高,海生爬行动物代表有混鱼龙、杯椎鱼龙、幻龙、原龙、初龙,除海生爬行动物外,还有较多的鱼类以及丰富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伴生,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的生态群。
纤颌乌蒙龙
盘县动物群复原图(Benton et al., 2013
盘县混鱼龙
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时海生爬行动物生态类型发生了明显转变,由近岸类型向远洋巡游类型演变。中三叠世拉丁期是海生爬行类从初步适应海洋到高度适应大洋生活的关键时间节点,并且此时生物的多样性分异达到顶峰,从此海生爬行动物真正成为了海洋中的霸主。鱼龙类中的黔鱼龙([Qianichthyosaurus])演化出明显的尾弯,表明其游泳能力进一步提高,在谱系关系上,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显示出与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具有亲缘性,海生爬行动物走向远洋。对于鳍龙类,此时也出现了蛇颈龙的近亲——纯信龙。
兴义动物群复原图(Benton et al., 2013)
伦巴底长颈龙相似种
此时海生爬行类经过兴义动物群时期的重要生态转变,已具有远洋能力,但近岸类型的属种减少,生物分异度降低,海生爬行类成为海洋中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
在晚三叠世鱼龙类已经高度适应了水生生活,出现了体长可达20 m多的大型鱼龙,成为适应远洋快速游泳生活的捕食者。此时的鱼龙类演化出金枪鱼型的体型与“鲔行式”的游动方式,其前肢特化程度进一步增大,游泳能力进一步提高。
关岭动物群复原图(Benton et al., 2013)
戈氏新铺龙
梁氏关岭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