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愤怒的西瓜  ·  OpenProcessToken 函数 ...·  1 年前    · 
乐观的枕头  ·  Introducing the Anim ...·  1 年前    · 
2019年招生专业介绍

发布日期:2012-03-27 访问次数: 字号:[ ]



新闻学专业(含影视传播方向)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一、我校新闻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1.良好的品牌效应与专业人才培养链。新闻学专业从1978年开始招生与建设,在近40年的本科办学实践中,紧密结合北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积极探索适应首都北京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教育事业结合的发展路径。依托北大、人大名校“厚基础”学术积淀优势,同时强化学科应用方向所需应用技能,并建立与北京地区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领域媒体接轨的定点专业实习体系和专业培养结构,构建了具有鲜明地域应用特色的北京传媒专业人才基地。从1982年至今,我系8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北京地区报刊、出版、电视、广播、网络等相关传媒领域中,为80年代至今北京地区媒介中心与媒介环境的建设做出了坚实的贡献,并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与专业人才培养链。

2.校媒融合共同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落实教育部与中宣部《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和《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自2013年始,连续3年选派专业教师赴媒体挂职,同时,《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法制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7名行业专家来我校任教。近3年,签约30余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学生获得“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习证书,以校媒融合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即在培养过程中让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等行业组织全程介入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重构、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指导、毕业就业的接收等人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

3.学生动手能力强,社会美誉度高。新闻学专业被称为“文科中的工科”,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培养学生很强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具备较为扎实的新闻传播基本理论知识及了解本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前提下,让学生熟练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传播摄影摄像、数据挖掘分析与发布、新媒体平台内容生产传播的专业基本技能;掌握广播电视采、编、导,媒介行动策划与管理和新闻与传播综合实践三项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学生创意思维活跃、人文底蕴深厚、媒介技能娴熟,表达沟通流畅,熟悉互联网特性,能在媒体、网站、文创公司及企事业单位文宣部门从事文字、影像、新媒体内容生产等相关工作。

4.清晰的行业定位,独特的区域优势。互联网新媒体成为传媒人才需求第一梯队,人才需求旺盛。传媒人才需求集中在北上广深,其中北京占据全国的6成。北京以57%的比例占据媒体人才招聘的半壁江山之多,众多招聘信息“工作地点仅限北京”,对于工作城市有严格要求,主要源于北京发达的媒体行业和互联网产业。总体而言,媒体的发展水平和用人需求与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呈正相关。

5.广阔的市场需求,多元的职业前景。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单位是一个拓展而变化了的概念。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不能仅仅局限于报社和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单位,而是要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形象传播需求。这些企事业单位都建立有自己的网站,都有对社会发布新闻加强交流以及更新维护等业务,都需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作为单位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报纸(不同种类的报纸)、杂志(同样的不同种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摄影、企业公司的宣传部门或公共关系部门、广告公司以及党政机关的文秘工作等等,都属于新闻传播专业涉及的将来活动的领域。近五年本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近两年学生考研率保持在10%以上。

二、我校新闻学专业的办学条件

1.师资队伍壮大、双师型教师特色。本专业拥有一支充满热情、热爱学生、年

富力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教师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除新闻传播学博士外,还引进了艺术学、社会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许多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认证。并且多年形成了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和行业专家库,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尤其是指导学生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创意实践,以满足培养具有较强的媒介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全媒体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2.依托国家级教学平台开展专业实践。本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国家

级北京联合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成1126平方米的“全媒体采编中心”,下设数字媒体实验室、新媒体创新应用实验室、广播节目制作实验室、平面媒体实验室、虚拟演播室、摄影工作室以及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等7间实验室,拥有近2000万元的实验设备。本专业创办《学知青年报》、“红黄蓝”系刊、校级 “红黄蓝”杯影像大赛,创建“若兰”微电影社、“联合聚声”新媒体社、“映画”摄影社等专业社团,创建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APP等,自身已形成为“准媒体”。并与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米互娱、聚声传媒等媒体企业合作开放共享实验室;与数据旗舰公司联合申报“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与网络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

3.学生出国/境学习频繁,国际化程度高。本专业是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较为频繁的专业,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以及继续深造,他们奔赴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英国艾塞克斯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法国、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到台湾中原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匈牙利埃斯特哈奇•卡洛里大学、韩国建国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等地出国/境学习,而新闻学专业则是在学校人文社科相关专业中出国境学习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

4.学科专业服务社会的贡献力逐渐上升。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转型巨变、新闻传播学科地位的迅速提升,围绕着北京城市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新闻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我们聚焦城市文化传播,在“三山五园”文化开发建设、北京大西山文化带建设、首都多家媒体的内容策划方面提供智库服务;为北京花园路街道策划实施邻里节、为首都多家博物馆、企事业单位进行形象宣传。

三、我校新闻学专业的就业去向

本专业立足首都北京,培养适应媒介融合时代需要、新闻或影视传播理论基础扎实、新闻或影视传播实践能力强,具有科学思维、人文基础、世界眼光、创新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媒介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全媒体高素质城市型复合应用型人才。

学生集中在新闻或影视传播、编辑出版、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或全媒体采、写、编、评、摄、录、制、播、大型节目策划、大型活动策展等影视传播业务,以及与媒介宣传、媒介策划、媒介沟通与管理等相关工作。

近年来,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知名媒体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周刊》、中国经济出版社、人民网、千龙网、爱奇艺、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优酷、土豆网、赖声川导演工作室、法国新闻社等。10%以上的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资料馆、复旦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英国艾塞克斯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法国、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等境内外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学历:本科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

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历史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备案的本科专业,原名“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在教育部最新修订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确定为现名。专业代码050306T,属于特设专业,依托一级学科为新闻与传播学,授予文学学位,学制4年。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于2013年正式招生,首届招生33人。2014年招生38人,2015年招生33人,2016年招生36人,文理兼收。2013-2015年本专业设在我校广告学院,2016年由于专业整合,转至我校应用文理学院招生,专业基础更加雄厚,设施条件更加成熟、完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适应当前互联网络和新媒体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迅猛的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专业。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本专业以“新媒体策划与应用”为方向,培养适应我国特别是首都地区互联网络和新媒体相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具备较宽厚的新闻传播理论、媒介策划创意、艺术设计基础以及一定的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4年11月本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传媒》杂志社合作召开了全国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取得很大成功,在高校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根据2015年底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提交的专业评估报告,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目前为4星级专业,在全国同名专业中排名第8位,综合实力处于上升趋势,并进入优秀专业行列。

目前本专业有常任教师4名,其中3名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2人,讲师2人。为满足专业应用型、融合型的人才培养需求,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部的多名骨干教师也参与本专业的授课。同时还有来自知名科研院所、企业的指导专家10余名,参与本专业的讲座与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1,作为“特设专业”,在专业建设上主动贴合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的迫切需求。21世纪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世纪,基于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平台的各种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的发展令人瞩目。在创新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互联网+”的思维又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形态不断演变,为社会经济实体的转型、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国家的长期发展方针鼓励网络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市场和产业对相关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特别是对掌握新媒体策划、应用、设计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是应对这种人才需求而开设的特设专业。在专业建设中,本专业充分体现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每年进行调研,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根据市场对人才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发展适应能力。这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2,开展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在北京市属院校中,仅有我校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都繁荣的网络与新媒体产业,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目前本专业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荐接收本专业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目前已建立和发展包括中国网络电视台、腾讯网、电通中国、联通新媒体事业部、58同城、蓝色光标、引力传媒、神州数码等多家知名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通过产学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实践能力,更快地被市场接受。此外,本专业也多次邀请校外名师,包括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领军人物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开设讲座,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视野。

3.专业实验设备设施齐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突出。本专业学生文理兼收,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占较大比例,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突出的专业。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建有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室,同时学院拥有“全媒体采编中心”,包括设施完善的数字媒体实验室、新媒体创新应用实验室、摄影工作室、虚拟演播室,学院还拥有国家级的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满足师生教学、学生动手锻炼的需求。专业重视实践课程,除按照培养方案开设集中和分散实践课程外,还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竞赛,锻炼实践应用能力。迄今为止已有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比赛、移动营销创意大赛等赛事获得佳绩。此外,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广告学专业学生共同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广媒微share”,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向外推送文章和资讯,是一个学生校内的实践平台,订阅量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4.培养融合型人才,学生懂营销,会设计,能策划。我校是综合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本专业的调研,当前互联网络和新媒体产业的相关岗位招聘对专业背景要求呈现两种情况:一是跨专业的融合型人才,二是精通某一领域的专才。互联网内容维护、产品设计推广等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岗位需要融合性人才,而数据分析、后台研发等技术性岗位需要技术专才。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产业及行业定位是第一种,即融合型人才,既懂营销,又会设计制作,又能做创意策划,适应大量企业所需的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新版培养计划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两大模块,分别是内容制作方向和媒介经营方向,今后将对学生根据所选课程有方向的重点培养。

三、就业去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泛,产业及行业定位清晰。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首都地区的互联网和新媒体行业。可从事网络与新媒体营销推广、广告策划制作、信息设计制作、资讯编辑、调查服务等技术类工作,亦可到各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团体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就业岗位包括新媒体策划创意、营销传播策划师、网络编辑、网络监测、新媒体产品开发、广告设计师、市场调研、公关服务、品牌维护与传播等多种应用型岗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意识突出,社会适应和可持续能力强。

目前本专业首届毕业生即将毕业,就业前景看好,多名学生成绩优越,毕业后将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香港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另有多名学生在知名企事业单位实习,如中国网络电视台、歌华创意产业中心、腾讯网、优酷、58同城、蓝色光标等知名企业单位。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表现良好,不少学生已确定就业去向。

四、主要课程

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摄影与摄像、艺术概论、品牌与策划、网络与新媒体调查分析、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整合营销传播、传播伦理与法规、媒介研究、新媒体视觉传达、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新闻采编、网络动画设计、设计基础、数字图像创意设计、网络与新媒体视频编辑制作、新媒体文本创作、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广告策划、专业英语、专业实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