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了4次高考,这位院士终于……

    孙宝国是香料和食品风味化学专家,是我国食品科学领域唯一一位专注香料研究的院士。

    与常人不同的是,孙宝国参加高考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他一共参加过四次高考。最后一次高考,他准备了近10个月,在这期间内如饥似渴地学习,最后总分413.5分,远高于山东360分的重点线,被北京轻工业学院录取。

    不仅如此,大学毕业两年后,他才考了研究生,硕士毕业七年后,他才读了博士。从本科到博士,他的求学路,一共走了23年。

    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一次上岸”“一举夺魁”,但是他的锐气并没有在数次考试中消退,对他而言,这段坎坷的求学之路却是他生命中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培养了他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品格,让他在以后科研的道路上有了不怕失败,愈挫愈勇的精神,能够“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高考是人生当中重要的转折点,是许多考生面临的第一次如此重大的考试。但是,难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稳定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孙宝国指出,有志者事竟成,即使高考失利,但进入到大学校园之后,依然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大学里继续努力,依然可以去自己的理想学校,甚至世界顶尖名校继续深造。

    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孙宝国也建议考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爱一行才能干一行,如果自己没有兴趣,很难对从事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从高中到大学,刚经历完高考的考生往往难以迅速适应身份和环境的转换。孙宝国建议学子一定要打牢基础,要掌握学科最骨干、最基础的内容,只有本科阶段打好扎实的根基,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适应自己未来的工作。 (采访整理:宋雅娟 蔡琳 蒋睿仪;海报设计:涂子怡 王嘉伟)

  • 高考考“砸”怎么办?这位院士语文只考了40分……

    “我1962年参加高考,物理考了满分100分,但语文由于审题错误考得不好,只有40分……”

    正值高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刷”了一波回忆。

    填报志愿时,他执着地选择了所有报考院校的物理专业。学习物理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他对物理学的兴趣与热爱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养成,一心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物理学的工作者。

    高考在即,最让考生担忧的就是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全部发挥出来,也有许多考生在考完后懊恼自己由于出现审题等方面的失误,而影响到自己的分数,与梦校失之交臂。

    褚君浩院士在高考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意外”,回忆起高考的经历,他曾因为审错作文题目,满分一百分的语文作文,平时都能得到80到90多分,但是最后高考时,作文却只考了四十分。

    然而,凭借着对物理的热爱,对物理公式、题目的掌握,以及对物理规律、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他在物理科目的考试中一分都没落,取得了满分的成绩。因此,纵然他的作文只考了四十分,但他仍然是班上的第一名。

    高考失利,会让许多考生留下遗憾。但是他很快就想通了道理,从懊恼中走了出来。他将物理专业比作在剧场里听交响乐,如果高考中没有失利,买的票就在剧场的前排位置;如果高考中留下了遗憾,那就是在后排听交响乐。既然志在物理,那么听到的都是相同的曲子,无论是进入到哪所大学,想学的知识永远不会改变,只要能好好的学习,依然可以在物理的海洋里尽情享受。所以,他很快恢复了平静,重拾信心,投入到物理学的研究中去。

    对于高考志愿的选择,可以算得上是人生中第一次非常重要的抉择。褚君浩院士坚持选择物理专业,是基于他中学时期就产生的兴趣。同样,他也建议现在高中生要明确自己的擅长的基础,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基于自己的基础和兴趣,再根据相关需求,找到合适的方向去选择报考的专业。(采访整理:宋雅娟 蔡琳 蒋睿仪;海报设计:涂子怡 王嘉伟)

  • “电磁侦探”苏东林院士:无论学什么专业 要以兴趣为主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数学,同时我还特别喜欢物理”。苏东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电磁兼容的研究,被称为破译电磁密码的“女侦探”。

    苏东林的父亲在大学里教数学,受到父亲的影响,苏东林从小就喜欢数学和物理。一次次的实验让她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奇妙之处,数学中的几何给了她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坚定地全都填报了和数学、物理相关的专业,最终被北京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录取,学习电磁场微波技术专业。

    刚入学时,苏东林就爱上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认为这是一个特别神奇、特别美丽的专业,这个专业给了她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从事数学和物理的研究。

    读研究生时,国家正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进行我国飞机的自主研发,当年,飞机对电磁兼容的需求最急迫,因为它影响着飞机的整体安全。在国家需要大量从事电子兼容工作的人员加入,急需电磁场微波技术专业人才时,苏东林选择了这个领域的专业研究,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选择大学专业是许多高考考生的第一个重大命题,高考在即,许多考生不知道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对自己即将选择的专业感到迷茫。对于苏东林来说,她的兴趣和热爱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苏东林建议即将报考志愿的同学,一定要对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清晰的思考。无论如何,自己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只有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才会愿意去付出精力深入研究下去。

    但同时,自己的兴趣也要和行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结合,选择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自己创造力的方向,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让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的发展相辅相成。对于苏东林自己而言,“空天报国、电磁强国”的情怀,已经融入到了她的血脉之中。

    苏东林还提醒同学们,在填报志愿时需要做好心理准备:进入大学之后,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研究,要迎难而上地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在思考中不断学习,推动自己进步。(采访整理:宋雅娟 蔡琳 蒋睿仪;海报设计:涂子怡 王嘉伟)

  • 冯小明院士:为上大学奔走一周 青年要树立自己的目标

    “当时教我们化学的老师把它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将繁琐的化学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引起了我对化学的兴趣”。

    冯小明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回忆起高考后的求学经历,他说:“我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出发到甘肃兰州上学,需要先坐汽车,再转几次火车到达西安,在西安后需要翻过秦岭,才能进入兰州大学,当时走了一个星期。”

    化学是一门变化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科学。化学的实验是在创造物质,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并且通过做实验可以看到化学反应的变化以及化学反应的多样性。

    尽管研究的领域对大多数人来说相对枯燥,但冯小明还是在其中找到了属于他的乐趣。在化学领域研究中想要取得突破非常困难,但每当研究取得进展,尤其是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生活,并且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时,他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和兴奋。因此对于他而言,化学研究并不枯燥,反而让他时刻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未知探索的欲望。

    冯小明的大学生活也像他的化学研究那样,尽管重复和枯燥,但他也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曾经我们的大学生活比现在的要枯燥。”兰州的冬天亮的很晚,冯小明早上六七点钟就要先去教室占位置,随后再吃早饭,吃完了又去上自习或者上课。从早到晚,除了上课,就是进图书馆上自习。

    冯小明身边的很多同学在刚进入大学时就瞄准要考研究生,要学更多的知识,进入到国家的科技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受身边学习氛围的影响,他的大学学习生活也时刻充满着紧张、激动和快乐。

    对于未来想从事像化学这样基础研究的高考生,冯小明也分享了属于他的三点建议:

    第一点是兴趣。对探索未知有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点是要有责任感。对国家、民族以及自己都要有责任感,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三点是要有目标,尤其是高中毕业的青年人,要形成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方向。(采访整理:宋雅娟 蔡琳 王嘉伟;海报设计:涂子怡 王嘉伟)

  • 高考后未来该如何规划?这位院士给出回答

    干过农活,当过生产队干部,做过民兵排长,水利队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在参加高考之前有着很多别样的人生经历,而也正是这些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经历,促成了他在高考时选择生物专业。

    回想自己当时报考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原因,张启发谈到了在小升初考试中写下的作文:“当一个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张启发在高考时得以如愿,将自己儿时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谈及自己学农的初心,张启发总是提到“追求建树”这样一个关键词,“人一辈子来到世界上,总是要留下一点属于自己人生印记。”刚入大学时,他并不清楚要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农业专业未来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但本着“追求建树”的人生理念,张启发始终坚持学习,尽管条件艰苦,依然想尽办法利用身边有限的学习资源去做出更多的成就。

    因此他给参加高考的学子留下强壮“志”商,激励“勤”商的人生寄语。

    强壮“志”商就是要追求建树,把眼光放长远,不断开阔自己的认知。每一个专业的设置其实都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将自己的专业学习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激励“勤”商就是要刻苦努力。要不断设定新的目标,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面对专业选择的困惑和将来就业的迷茫,张启发也分享了属于自己的经验。

    “善于学习,实事求是,干一行爱一行”。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大学期间会面临很多的选择,将来要做的事情也可能和自己的专业不一致,如果出现要做的事情跟所学的不一样,那就更需要不断学习,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张启发提醒同学们,年龄是宝贵的资产,要尽早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如果准备向科学攀登,未来要立志成为科学家,更是要珍惜自己的光阴,及时完成科研学习当中每个阶段的目标。(采访整理:宋雅娟 蔡琳 王嘉伟;海报设计:涂子怡 王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