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通》音韻問題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 4
第二章 《正字通》概述 …………………………………… 9
第一節 《正字通》版本考 ……………………………… 9
第二節 《正字通》作者考 ……………………………… 16
第三節 《正字通》的編寫體例 ………………………… 27
第四節 《正字通》的地位 ……………………………… 39
第五節 前人研究成果 …………………………………… 44
第三章 《正字通》收錄方言語音考論 ………………… 53
第一節 張自烈的正音觀 …………………………………… 53
第二節 《正字通》方言語音分析 ………………………… 61
第三節 《正字通》方音考 ……………………………… 68
第四節 《正字通》方音注釋論 …………………………… 75
第四章 論《正字通》的古全濁上聲 …………………… 78
第一節 唐、宋、元、明以來全濁上聲的演化 …………… 78
第二節 《正字通》中古全濁上聲的編排 …………………86
第三節 古全濁上聲字在《正字通》中的變化 …………… 94
第四節 全濁上聲的矛盾 ……………………………… 101
第五章 《正字通》音注研究 …………………………… 106
第一節 《正字通》反切音注研究 ……………………… 106
第二節 《正字通》的「又音」問題 ………………………… 116
第三節 《正字通》音注分析 …………………………… 127
第六章 《正字通》音韻問題總論 …………………… 129
第一節 《正字通》音韻內容的價值 ………………… 129
第二節 《正字通》音注的缺失 ………………………… 133
第三節 《正字通》音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136
附錄:《正字通》方音表 …………………………………… 143
參考書目 ……………………………………………………… 150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周‧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漢‧揚雄著,清‧戴震疏證,《方言疏證》,《叢書集成初編》第1178~82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出版社,1999年。
梁‧昭明太子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注》,臺北市:東華書局,1967年。
北魏‧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市:明文書局,1982年。
唐‧韓愈著、羅聯添編:《韓愈古文校注彙集》,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3年。
唐‧李涪:《刊誤》,《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第142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陳彭年等:《廣韻》,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宋‧丁度:《集韻》,臺北市:學海書局,1986年。
宋‧朱熹:《詩經集傳》,臺北市:中華書局,1978年。
宋‧吳棫:《韻補》,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
宋‧毛晃増注、毛居正校勘:《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四庫全書》第237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70年。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年。
元‧周德清、李學勤主編:《中原音韻》,《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64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元‧陶宗儀:《說郛》,臺北市:新興書局,1963年。
元‧黃公紹著、元‧熊忠舉要,甯忌浮整理:《古今韻會舉要》,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年。
明‧樂韶鳳、宋濂等著:《洪武正韻》,《四庫全書》第239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70年。
明‧樂韶鳳、宋濂等著、李學勤主編:《洪武正韻》,《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64冊,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明‧蘭茂:《韻略易通》,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2年。
明‧李登:《書文音義便考私編》,《續修四庫全書》第251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梅膺祚:《字彙》,《續修四庫全書》第232~233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呂坤:《交泰韻》,《續修四庫全書》第251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明‧蕭雲從:《韻通》,《續修四庫全書》第257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顧炎武:《日知錄》,臺市:商務印書館,1978年。
明‧方以智著、清‧姚文燮校訂:《通雅》,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浮山此藏軒藏版。
明‧方以智:《浮山文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398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張自烈、清‧廖文英:《正字通》,東京都:東豐書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張氏弘文書院刊本,1996年影印。
明‧張自烈、清‧廖文英:《正字通》,北京市:中國工人出版社,清‧康熙十年(庚戌)序弘文書院刊本,1996年。
明‧張自烈、清‧廖文英:《正字通》,《續修四庫全書》第234~235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四年清畏堂刻本影印,2002年。
明‧張自烈:《芑山文集》,《叢書集成續編》,第188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明‧黃宗羲:《南雷文定》,《叢書集成簡編》第647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臺市:大孚書局,2002年。
清‧永瑢等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徐文靖著、范祥雍點校:《管城碩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年。
清‧江永:《音學辨微》,《叢書集成初編》第1250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清‧謝旻等撰:《江西通志》,《四庫全書》第515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70年。
清‧高宗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臺北市:新興書局,1962年。
清‧鈕琇:《觚賸》,臺北市:廣文書局,1969年。
清‧陸隴其:《三魚堂日記》,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70年。
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四庫全書》第1325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70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顧景星:《黃公說字》,北京市: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7年。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年。
清‧楊倫:《杜詩鏡詮》,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91年。
清‧李光地:《音韻闡微》,臺北市:學生書局,1966年。
清‧謝啟昆撰:《小學考》,上海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清‧陳澧撰:《切韻考》,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69年。
清‧劉淇:《助字辨略》,北京市:中華書局,1954年。
二、今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臺北市:國民出版社,1960年。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上海書店出版社:《清代文字獄檔》,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年。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王士元著、石峰等譯:《語言的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選譯》,北京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方音字匯》,北京市: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室編,《漢語方言詞彙》,北京市:語文出版社,1995年。
任道斌:《方以智年譜》,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吳淑美:《洪武正韻的聲類與韻類》,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76年。
何大安:《規律與方向 : 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年。
李淑萍:《康熙字典研究論叢》,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6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金周生:《吳棫與朱熹音韻新論》,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林慶勳:《正字通的音節表》,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2003年。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胡秋原:《復社及其人物》,臺北市:學術出版社,1969年。
胡裕樹:《中國學術名著提要(一)──語言文字卷》,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9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玉來:《韻略易通研究》,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張民權:《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北京市:北京傳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游汝傑:《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黃沛榮:《歷代重要字書俗字研究──《正字通》俗字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1997年。
陳昌儀:《贛方言概要》,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新雄:《聲類新編》,臺北市:學生書局,1982年。
陳新雄:《訓詁學》上冊,臺北市:學生書局,1994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2004年。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甯忌浮:《洪武正韻研究》,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劉曉南:《漢語歷史方言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趙振鐸:《字典論》,臺北市:正展出版公司,2003年。
趙誠:《中國古代韻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1年。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
顏逸明:《吳語概說》,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羅聯添等:《國學導讀》,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年排序)
李添富:《古今韻會舉要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0年。
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巫俊勳:《字彙編輯理論研究》,臺北縣: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劉紅花:《廣韻方言詞研究》,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王海霞:《正字通研究》,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作華:《乾隆皇帝與四庫全書的簒修》,蘭州市: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宋揚:《康熙字典對字匯、正字通的繼承和發展》,天津市: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華建勝:《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廈門市: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曹軍:《正字通中的譌字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林芳如:《正字通俗字資料及其學理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丁鋒:〈正字通著者是廖文英〉,《辭書研究》1984年01期,頁70。
王海霞:〈《正字通》注音和釋義研究〉,《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年08期,頁23~24。
王松木:〈明代等韻家之反切改良方案及其設計理念〉,第十一屆國際暨第二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臺北縣,輔仁大學,中華民國,2009年5月。頁145~183。
古屋昭弘:〈《正字通》和十七世紀的贛方音〉,《中國語文》1992,頁339~351。
古屋昭弘:〈《正字通》版本及作者考〉,《中國語文》1995年04期,頁306~311。
古屋昭弘:〈白鹿書院本《正字通》中最早期音注〉,收入《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2004年),頁695~710。
李琴:〈試析濁上變去的演變機制〉,《漢字文化》2007年06期,頁46~53。
金周生:〈《正字通》「真庚侵」「質陌緝」分韻的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22期,2006年7月,頁73-104。
金周生:〈關於《正字通》分韻的一種考察〉,第二十二屆中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華民國,2004年5月。
金周生:〈《正字通》「先」韻字音考〉,《輔仁國文學報》第20期,2004年7月,頁91-109。
林慶勳:〈論《正字通》的入聲〉,收入《慶祝陳伯元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臺北市:洪葉出版社,2004年),頁59~83。
林慶勳:〈《正字通》的聲母〉,《聲韻論叢》第十一輯,2001年,頁169-184。
林慶勳:〈論《正字通》收-n的韻母〉,收入《八十九年國科會語言學門一般語言學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1年),頁73~84。
林慶勳:〈論《正字通》收-ng的韻母〉,「第五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頁1~15。
林慶勳:〈論《字彙》的韻母特色〉,《聲韻論叢》第十四輯,2006年,頁67~90。
林慶勳:〈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第十四輯,2006年,頁91~112。
段曉華:〈《正字通》著作權考辨──兼論張自烈、廖文英之關係〉,《南昌大學學報》,2007年02期,頁140~143。
胡迎建:〈正字通著作者應為廖文英〉,《文獻》1989年01期,頁163。
高永安:〈《字彙》音切的來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01期,頁37~41。
黃沛榮:〈《正字通》之版本及其作者問題〉,《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頁35~62。
陳怡如:〈《正字通》與《字彙》歸部觀念差異之例釋〉,《第十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2008年,頁423~450。
陳怡如:〈《正字通‧凡例》中之編輯觀念研究〉,《輔仁國文學報》第27期,2008年7月,頁35~58。
張偉娥:〈論《交泰韻》的語音性質〉,《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02期,頁39~41。
張民權:〈張自烈《正字通》原本考證及其古音注釋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05期,頁21~23。
張涌泉:〈《正字通》對《字彙》的匡正及存在的問題〉,《中國語文》2005年04期,頁362~367。
喻劍庚:〈《正字通》作者考〉,《南昌大學學報》1994年04期,頁111~114。
喻劍庚:〈《正字通》為張自烈所輯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03期,頁51~54。
董琨:〈《正字通》一書及其作者〉,《辭書研究》1996年03期,頁128~138。
劉振祥:〈試論漢字部首的歷史演化〉,《鎮江高專學報》1994年02期,頁29~30及頁46。
劉振祥:〈試論漢字部首的歷史演化探析〉,《鎮江高專學報》1994年03期,頁146~151。
楊世文:〈濁上變去例外探因〉,《語文研究》2001年02期,頁51~54。
蕭蕙蘭:〈張自烈著《正字通》新證〉,《湖北大學學報》2003年05期,頁81~84。
謝蒼霖:〈明清之際江西名士張自烈〉,《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89年03期,頁20~24。
顏森,〈贛方言漫談〉,《文史知識》1998年01期,頁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