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最为命运多舛的一块摩崖石刻,位于青山口至太清宫之间的石阶古道上。从前自垭口沿着涧谷内的古道南下太清宫,沿途有清代岑春萱的“山海凌云”、民国篆刻大家吴南愚的“宇宙奇观”、北洋时期陈兴亚的“劳劳何为”、即墨土著毛环五与李崇德的“观海”;再就是太清宫道士与黄苗子的“波海参天”“东海雄风”同刻一石等数块摩崖石刻。如今那块太清宫道士与黄苗子的石刻,可怜见的也于1990年夏天的大雨中坍塌卧土,将昔日的风采消失的无影无踪……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波海参天”石刻,其形状被崂山本地人称之为“纱帽石”。该照片可见被毁的几个大字已经修复,其位置与“观海”石刻同为一列。如今该石一劈三块;最前面一块仆倒于照片下部两人站立位置,中间一块断为两截叠压堆积在这块仆倒岩石的后面,最后面一块还竖立在原来位置没动。
这块在有知识人群里有着数十年名气的摩崖石刻,其岩石基础并不好,它不是牢牢从地球骨子里发生出来的基岩,而是一块崂山古冰川期,从高部青峰顶滚落下来的漂砾石,没有根基,只是坐落在陡峭山岭的沙石上。
清末民初年间太清宫好事的道人,都不是青岛崂山本地人,学问也不咋地,听说传说中的秦始皇曾游过崂山,为了假借历史名人效应增加太清宫的知名度,太清宫道长特请一位来崂山旅游的北京大学教师题写“波海参天”四个大字与“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书”十二跋字,道长精挑细选了今为“老子路”上这块最为高大,俗称“纱帽石”的最佳观海位置巨岩,花银子请青山村的石匠给镌刻上石。
潮来汐去,好事多磨。镌刻后本地渔村的百姓不懂历史,加上道士有意误导,致使很多外地游人误以为此石为秦始皇或李斯亲自手书,造成很多麻烦。后来道观为避其嫌,将“书”字凿去,留下一个看着别扭的无字长方石框,这是此石刻遭遇的第一次纠结厄运。
其实秦朝时期的秦大官人秦始皇到不了崂山腹地,那时崂山还没有村落人家,到处是虎狼穴居。秦始皇虽然有兵丁保护从海上或秦驰道(据青岛民间人士考证,当年的环山东半岛秦驰道经过现在的崂山脚下城阳区地域),都可以近距离的到崂山一游,但贵为天子的家天下独裁者,他可能去冒这个风险吗!据崂山石刻转拓师李继伟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参加过修复崂山石刻的石匠领工唐景平的父亲唐永聚老人,在年轻时曾亲眼见他的师傅在刻此石。
到了“文革”期间,此石来了第二次厄运,“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等几个字遭到严重破坏,被人沿着字边将其逐个艮艮的以“破四旧”的力度凿去。
文革结束后,崂山风管委于1979年对此石刻进行了修复。王集钦的《崂山碑碣与刻石》一书中称“1980年已重新修复”。
此石南侧面朝太清湾的方位岩面,1981年则由书画大家黄苗子先生亲自钦点,题写上了“东海雄风”四个大字。至此“波海参天”与“东海雄风”同刻一石,与“观海”石刻比肩而立,成为八九十年代游人的打卡圣地。
八十年代后的摩崖石刻黑白照,可见黄苗子田字格的“东海雄风”已经上石,其北侧沿着山路并排的“观海”石非常清晰,那时周边的人工树木都还没有长大,看来非常敞亮。如今涧谷内的人工栽植树木都已经长高,许多远景已经被遮挡的模糊不清。
崩塌倾倒后的“东海雄风”现状。多年来绿化的灌丛树木已经长大,将“东海雄风”石刻完全遮挡住,在路径上已经看不到该题刻的踪迹。
该石倾倒塌圮一断为三;最大带有题刻的石块仆倒落地至道侧,后面中间一块斜倚其后,后面最小的那块矗立原地没动。
李继伟在撰文《命运多舛的崂山石刻之二》中说;石刻倒塌以后,崂山区的历届领导都计划把它扶正,可能因石刻太大太重,加上山路崎岖,设备无法进入,故而至今都未能实现。
今不光“波海参天”无法重见天日,同石南侧倾倒的“东海雄风”也被茂密的绿化带完全遮住,游人于此均无缘得见……
李继伟说期盼有一天,有关部门能将这处景观恢复,让游人在领略崂山秀美风光之时,也能感受到崂山浓厚的历史和文化之美……
黄苗子来崂山
1981年夏天,文化名人黄苗子先生来青岛旅游期间,正赶上青岛市大力发展崂山旅游,有关部门修复毁损的石刻,并在主要景区内新镌刻一些名人题刻。黄苗子在文化界德高望重,来青岛正赶上这个机会,为主持这项工作的青岛市宣传部长董海山邀请,为崂山留下5处墨宝石刻;
分别是在北九水景区双石屋村,为夫人郁风的叔父郁达夫,1934年游北九水时留下的七绝诗刻。在北九水内三水留下“鹰巢河”摩崖题刻、在北九水潮音瀑留下游崂山诗刻、在太清景区八水河龙潭瀑下,留下“龙吟”题刻。在太清宫至青山口的山路古道上,留下“东海雄风”题刻。这块题刻是黄苗子自选摩崖、自己最得意的题刻,与“波海参天”同石。由于是自选,无论是景点位置、书法与字体大小均属上乘,与北面两位即墨土著的那块“观海”石刻比肩而立,正当太清宫北上青山口的古道上,游客上山第一眼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块摩崖题刻。
黄苗子(1913~2012年),出生于广东中山书香世家,取名黄祖耀,小名“猫仔”,后来将猫仔二字各取后一半,遂以黄苗子行世。黄苗子曾担任过国民政府官员,解放后在无休止的频繁政治运动中,因“二流堂”案被打成右派。后在文革时被下大狱7年。改革开放后黄苗子发挥余力,致力于美术、书法事业,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
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
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2012年1月在北京去世。
青年时期的黄苗子与郁风
黄苗子夫人郁风(1916~2007年),原籍浙江富阳,著名文学大家郁达夫的侄女,出生于北京,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在上海与江青一起演过抗日救亡的话剧。郁风是中国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散文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民间工艺美术学会顾问、邮电部邮票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
1934年夏天郁达夫来青岛旅游时,在青岛朋友们的陪同下走台柳路来北九水游览,一行文人路过南九水的竹窝村、柳树台村时,曾经发出过著名的“竹窝村无修竹,柳树台无垂柳”的感叹。实际情况是被知识面不广的青岛陪同游览的朋友误导了;那个竹窝村是从“猪窝村”雅化而来。柳树台村的柳树是崂山本地的原始树木山柳,学名枫杨,树体高大其枝条短粗色暗,树叶椭圆形,不是枝条拂拂下垂的垂杨柳那种!郁达夫被南北九水的优美自然风光所陶醉,一时激情如潮,挥笔写了咏九水的律诗:
柳台石屋接澄潭,
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尺瀑,
果然风景似江南。
1981年夏天,黄苗子来青岛游览崂山,应青岛市委宣传部长董海山之请,书写了郁达夫的这首诗。1982年崂山风管委将其镌刻在双石屋前的那块冰期杰作桃形石上,成为北九水景区一处著名的摩崖石刻打卡地。
位于北九水双石屋道旁的黄苗子书法郁达夫诗作
八水河龙潭瀑下的“龙吟”石刻
黄苗子郁风夫妇是半个多世纪中国文化界德高望重的人物,一生八卦逸闻也是不少。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在重庆时,夏衍、黄苗子这些文化人不甘寂寞,开了个“二流堂”诗词唱和。解放后一些留在大陆的堂客,继续开设堂号。结果五七年反右时全军覆没,其成员黄苗子、郁风、吴祖光、唐瑜、盛家伦、阳翰笙、叶浅予、丁聪、冯亦代、华君武等著名的艺术家堂客一个没剩,都被打成了右派!
到了文革时期的1967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这个“二流堂”就是中国照搬匈牙利的反革命“裴多菲俱乐部”!这一提高档次不要紧,随之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就开始下大狱了。
文革时期顶层设计“四人组”的江青生怕黄苗子、郁风知道她的事“太多”被揭丑,于1967年将伉俪两人同时逮捕,含冤入狱吃了七年官饭。那些年黄苗子郁风蹲的可都是全国上档次的监狱,什么功德林、半步桥、秦城,那不是一般平民可以随随便便进去蹲的,都是些在社会某一方面够级别的人物才可以进得去。
上世纪三十年代郁风在上海时,和那位江青同台演过抗日救亡的话剧。郁风说平心而论,江青戏演得还是不错的,她还辅导我演过《大雷雨》呢。可惜(江青)不甘寂寞,非要掺和政治,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她还透露;“四人帮”倒台后有一次黄宗江跟她寻开心,说如果当年江青嫁给黄苗子,天下就太平了。大家说,那你嫁谁呢?……
2004年11月黄苗子(右)与黄永玉在一起。
青山依旧在 石刻人渺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罗贯中是引用明朝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而杨慎这位明代状元,至死明朝皇帝不赦,最后死在云贵发配地。与杨慎同科的即墨进士蓝田,与杨状元一起在朝堂上激昂慷慨的“争国本”,结果差点没被扒裤打板子打死,三十多岁贬回即墨后隐居于即墨城与崂山的自然山水之间,与一些文人吟诗作赋诗词唱和,再没有了再次出山踏进官场的念头。蓝田这位明清时期青岛地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崂山留下的石刻也有十多块,其字体大小都不超过十多公分,谨言慎行只说山水,不说官场世事,可见深谙了官场的凶险。那位陪同蓝田一起漫游的即墨营武进士周鲁,却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在崂山许多地方,镌刻留下了许多巨字石刻,真可以说不经世事不知沧桑了……
民国时期的崂山,抗战以前的三十年代有一段黄金时期,许多名人墨客在东海岸的太清宫、华严寺与太平宫之间的岩壁上,留下了诸多石刻。如今这些石刻经历不到百年时间,有的还在,有的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被镌除,其间的历史沧桑,正应了《三国演义》杨慎的开篇词……
作者简介:李知生,青岛市即墨古城人。爱好探究人文历史、考古、自然地理。先后撰有《北阁村志》《即墨古今传奇》《走过六十年》《即墨李氏族谱》等文著,校对家藏先辈《闲云诗草》集。为崂山、即墨文史单位主笔、特邀撰稿《崂山抗战》《即墨抗日根据地志和解放区志》等书。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