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温州人,我是非常骄傲的。因为,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仅有三分地”,但面对可利用自然资源少、人均耕地全省最少、国家投入少、交通条件差的不利局面,温州人不等不靠、敢闯敢拼,创造了轰动全国、享誉世界的“温州模式”,一举从全国最穷的地方之一,变成了全国最富的地方之一。回顾温州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温州的名字其实叫作“开放”。

开放,让温州“咸鱼翻身”。

温州人的开放,首先是思想上的开放。农业时代,土地决定一切。人均耕地越多,自然就越富裕,但人的思想也容易被土地束缚住。而人均耕地少的温州,穷则思变,思想上反而更加开放。永嘉学派自古以来就提倡事功之学,强调“经世致用,义利并举”,主张“农商一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体制上的束缚被打破。思想活络的温州人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思想活,满盘活。当其他地方还在纠结姓“社”还是姓“资”的时候,温州人已经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了。有一句就很形象的话:老百姓把脸皮撕下来放在家里,人到外面去做生意;干部把乌纱帽放在办公室里,人到下面领着老百姓去办厂子。

正是这种从上到下思想上的开放,让落后的温州一下子走到了全国前列。1980年,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1982年,温州个体工商企业超过10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1/10;1983年,永嘉桥头纽扣市场成为全国第一个专业市场;1984年,龙港集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凭借这些优异的成绩,1984年,温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

开放,让温州“如虎添翼”。

富起来的温州人,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解放思想,打破固有观念,埋头发展民营经济,奋力推动市场化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凭借着“敢为人先”的精神,“温州模式”应用而生。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在发展的前期也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温州产品几乎成了劣质假冒货的代名词。1987年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鞋事件,更是成了温州人的耻辱。

这时候,温州人开放活跃的思想再次发挥了作用。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都痛定思痛,知耻后勇,思考怎样收复失地。郑秀康只身远走意大利取经,18个月后带着最新款的皮鞋图纸、最新面料和120万的制鞋流水线满载而归,创造了“康奈”。另一个“中国鞋业大王”王振滔则于12年后杀回杭州,点燃了第二把火,烧毁了2000多双假冒温州名牌的伪劣皮鞋。

但温州人并不局限于鞋业,而是“敢为天下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胆大包“天”、胆大包“海”、胆大包“地”,都开了全国的先河。除了鞋业,温州的汽配、电气、服装等产业也都走到了全国前列。

除了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全国人民的监督和批评,以开放的姿态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之外,勇敢地温州人还走出国门,闯荡世界。据统计,早在2003年就有40多万温州人活跃在全球的87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日报》报道:纽约法拉盛人气最旺的超市,老板几乎是清一色的温州人。有人戏言,温州打个喷嚏,全球都要感冒。“走出去”的温州人,正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世界,赢得了“东方犹太人”的美名。

开放,让温州“凤凰涅�”。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由于全国各地的急起直追,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温州虽然仍在不断发展,但传统“温州模式”的优势已不再显著。温州的未来如何实现“凤凰涅�”,仍然离不开开放——包括开放的思想和开放的政策。

传统“温州模式”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温州人勤力、敢拼、团结、思想开放的原因,也有传统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盘活比较方便的因素,更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看似无为而治实则承担了极大政治风险的为民担当精神。

时至今日,“温州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其实都还在。温商的“四千”“四自”精神仍代代相传;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在温州人的富裕程度,资金只会比当年更多;政策层面,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批准同意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市政府也提出:“企业围墙之内少干预,政府没事不上门打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

而现在更有一些过去没有的优势。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我省明确提出将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实施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一号开放工程”。在全省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温商及其后人,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资源,温州的“地瓜经济”大有可为。

所以,温州在“续写创新史”的征程上,必须继续秉持“开放”的姿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打造“重要窗口”,做实践“两个先行”的先行者。没有我们吃不了的苦,也没有我们干不成的事,因为我们是温州人,我们有个名字叫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