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林草行业党员代表讲述“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绿色使命”故事中外记者见面会。出席见面会的侯蓉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她的工作是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繁育研究。侯蓉认为,科研价值需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回到实践中,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科研目标。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侯蓉的科研成果不仅应用到大熊猫的保护上,还推广应用到华南虎、小熊猫、丹顶鹤、绿尾虹雉、赤斑狞等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
在27年的工作生涯中,让侯蓉难忘的事,是一次到野外救护一只受伤的野化训练的大熊猫。当时一直熊猫被困在一棵巨树上,离地面大约20米高。为了了解现场的情况和救治的可行性,设置救治方案,侯蓉带了一个小分队,从成都出发,赶到保护区。顾不上天黑下雨,侯蓉和同事们直接进入到原始森林中,回来后一身泥水的侯蓉已经冻得说不出话,返程途中还差点出车祸。最终,侯蓉和同事们制定出详细的救治方案,顺利地救治了野化训练的大熊猫,现在这只大熊猫已经完全恢复健康,继续开展正常的野化训练。
侯蓉认为我国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上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大熊猫是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就的一个缩影。”首先,从公众的认识上,保护意识显著提升。第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成绩斐然,以大熊猫为例,80年代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114只,2011年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经明显恢复到1864只。1990年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04只,到去年年底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经达到了633只,是1990年的6倍多。
说到成都熊猫基地的变化,侯蓉颇有感触,“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研究条件、研究平台和研究成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侯蓉介绍,从研究的平台来说,现已建成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还建成了博士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以及四川省和科技部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从过去的2人,发展到现在差不多100人左右研究团队的规模。从取得的研究成果来说,近年来取得研究成果73项,发表论文三四百篇,取得的专利大概46项。解决了大熊猫从繁殖到种群遗传管理到健康管理的关键技术难题。现在大熊猫的种群增长率,从过去的1.04%提高到了12%,是过去的12倍。大熊猫的死亡率,过去高达10%,现在已经降到了1.9%。同时,大熊猫的平均期望寿命将近延长了10岁。成都大熊猫种群从18只发展到了206只,并且保持良好的遗传质量。大熊猫国际合作繁育成绩斐然,在境外繁育成活的大熊猫数量达到34只。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