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是萧山教育变中寻机、难中求成、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树尚学萧山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目标,聚焦“家家门口都有好学校”的群众期盼,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有序推进教育事业取得了新进步、新成效。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荣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成为全省实施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成效最为明显的三个县(市、区)之一。承办的杭州市民办实事项目排名全市第一,获市政府嘉奖。数字化改革纵深推进,入选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全省第一。顺利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省级验收。十年来首次获评全省教育系统业绩考核优秀单位。
1.高层面部署改革攻坚。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萧山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系统实施6大行动,配套推进20项改革攻坚工程。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出“1+N”政策和一揽子举措。一是启动全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综合实验区建设。依托中国教育学会顶尖的学术影响力、改革引领能力,全力打造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萧山范例。二是加快优质资源引进。针对开发区、世纪城等城市新区版块,引进国内一流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高校+新校”“名校+新校”等模式,支持杭二中教育集团、学军中学教育集团、理想教育研究院各领办一所新设学校,引进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教育研究院、西电杭州研究院等优质资源,挂牌共建附属学校。三是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在现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萧山干训基地的基础上,引进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萧山基地,打造全国“干训师训”双高地,依托顶尖的学术资源优势,培育本土校长和骨干教师。四是成立萧山教育顾问委员会。聘请全国顶尖的专家学者,发挥决策咨询、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等专业优势,为萧山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五是启动南部教育共富工程。新建城乡“1+1”紧密型教育集团14个,由城区优质学校选派校级干部1名、中层干部2名、骨干教师3名以上,赴结对学校开展蹲点指导,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南部山区5镇教育水平。
2.高站位加强教育党建。推进“小美好 大先生”党建品牌建设,开展“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新教师入职仪式”“新校长履新仪式”等教师全生命周期系列活动,推进“支部建在学科上”“江南红”“红立方”等党建特色活动,开展《何为大先生》主题形象推广,取得较大影响力。
3.高标准推进学校建设。出台萧山区第二轮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区域抓重点、学段破难点”的思路,加快优质教育资源供给。2023年在建续建学校项目28个,其中26个项目列入省市区民生实事,已竣工交付项目24个,新增学位1.2万个,有效优化了学校布局,保障了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
4.高质量培育教师队伍。新增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10人,入选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5人,新组建区级27个学科教研大组,深化清廉学校建设,聚焦学校食堂采购和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新增省级清廉学校示范校2所、廉洁教育基地1个、优秀案例2个,处于全省前列。
5.高水平落实五育并举。2023年一段上线比例高出省均22.28个百分点,特控上线比例高出省均8.2个百分点,名校录取成果取得历史性突破,985高校录取309人,211高校录取536人,双一流录取702人,总人数创历史新高。全区首个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顺利启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落实。全省高校新生体质测试,我区连续4年优良率、合格率稳居全省前十,首次获得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初中女子组冠军。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是推进萧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区教育工作总体目标是两句话:一是“尚学萧山”出形象,扎实推进全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综合实验区建设,全面浓厚“崇文尚教”的外部环境和“崇尚学术”的内部氛围,努力形成“家家门口都有好学校”的格局;二是高质量发展开新局,中考高考成绩逐年提升,全省教育现代化监测排名进入A等前列,高质量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重点要做好改革、项目、优质、均衡、队伍五篇文章。
(一)聚焦顶层设计,做好改革创新文章。加快推进萧山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普及普惠、优质优裕”双提升两个维度,围绕“人有优学、学有优教、教有优师、校有优策”四优目标,实施6大改革行动和20项攻坚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立相关部门和系统内部重点任务分解清单,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压实各方责任,确保达成各项年度预期目标。
(二)聚焦学位供给,做好项目攻坚文章。会同发改、规资、财政等部门,加快实施新一轮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刚性实施,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承载力和吸纳力。在学段层面,重点开建萧山中学北校区、义桥高中、新街高中等高中段项目建设。在区域层面,重点针对宁围、闻堰等学位供给紧张区块,加快推进学校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启用尚德学校、钱江农场学校、闻堰二小等一批项目。同时要优化整合存量资源,聚焦校舍、教师、设备等关键要素,“一校一策”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
(三)聚焦规范提质,做好补短提升文章。支持优质民办学校特色发展,奖补结合推进金帆实验学校、湘湖未来学校、威雅实验学校等优质民办学校跻身省市一流行列。建立低端民办学校依法平稳退出机制,通过“关停一批、规范一批、转公一批”,逐步压缩低端民办学校规模,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力争达到85%以上。通过自然萎缩关停一批、公办园托管一批等方式,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80%以上。
(四)聚焦优质均衡,做好品牌擦亮文章。推进南部5镇街跨层级跨区域名校集团全覆盖,创新组团式帮扶机制,由城区优质学校选派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蹲点指导,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撬动南部教育跃迁发展。加快推进杭二中教育集团、学军中学教育集团、理想教育研究院项目落地落实,主动邀请合作方提前介入学校项目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储备好教师资源。加快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教育研究院、西电杭州研究院等附属学校。
(五)聚焦队伍建设,做好引育并举文章。推进落实常态化、全过程、闭环式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星级制改革,全面提升校长教师专业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名优教师100人以上,继续面向全国引进特级、正高级教师、金牌教练等教育人才10人以上。抓牢教育质量生命线,推动教研中心重心下移、服务下沉,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联系点制度,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全面浓厚学术氛围。